“土专家”张平
铁路一线 2015-08-13 15:17:02 211浏览 作者:李各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车辆段,重庆车辆段的新型客车配属已从90年代初不足30%演变成为新型车接近70%,DC600V客车成为了运用客车的主型。自DC600V客车开行以来,蓄电池故障频发,严重威胁着列车的用电安全。重庆北运用车间技术员张平经过反复研究分析,发现是蓄电池水位超高或过低所致,于是成立了一个技术攻关小组来彻底排除这一顽症。从前期调研、理论设计到现场修改、标准制定,白天张平一直泡在现场,不断同职工讨论如何进行优化,如何化繁为简,到了晚上,他就把白天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出来,纳入设计方案,整整20个昼夜,最终成功设计制作了一台自动蓄电池可移动小车。职工只需要将注水探头伸入蓄电池内,按下补水开关,设备便会自动检测、判断蓄电池内水位高度,自动开启或关闭补水泵电源,最终使蓄电池内水位高度在设定范围内。这套装置投入使用后,工作效率提高了8.5倍,蓄电池故障下降了95%。该成果被铁路总公司评为优秀“QC”成果奖,并在全局范围内运用推广。
张平与铁路事业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父亲是重庆车辆段最早一批的车辆电器乘务员,在张平很小的时候就常年在外担当乘务工作。“跑车”成了儿时张平对父亲从事工作的全部诠释。正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少年时期的他就对铁路大动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传承父亲的岗位。正是在这个梦想的引导下,刚刚高中毕业的他毅然接过了父亲传下来的这份工作和责任,成为新一代的铁路人。
新车型日新月异,种类繁多,车辆电器技术的更新更是发生了一场彻底的革命。面对铁路快速发展的局面,小伙子初来咋到之后,没有更多的适应期,而是一头扎进了他所钟爱的这份工作。在他的眼里,客车就是他最热爱的事业,面对实践经验的不足,他不断向工长和老师傅们耐心请教,拿出自己的小本子写写画画,遇到不懂或者没听明白的地方,还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每次老师傅的现场演示,他都细心听取他们讲解工作方法和工作要领,时不时还现场比划两下,在工作闲暇之余,不断查找各种技术资料,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尽快转变角色,张平一边学习技术业务,一边充电补充学业,参加了大专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他一方面通过自己钻研,从书本上了解各种车型的电器装置构造,然后自己再去实际观察,重点总结容易出现故障的部位以及配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俨然成为工人师傅们眼中的“万精油”,现场有什么难题都会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到他那里。凭着他那永不服输的精神,他从一名“愣头青”小伙成为了班组的技术骨干,再到车间的技术尖兵,直至成为全段车辆电器应急指导小组的组长。他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对疑难故障的应急指导都对职工排除疑难故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间长了,工作熟了,职工们送了他一个绰号——“土专家”。
“在车辆电器的领域里,没有谁是绝对的领军人物,我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个问号”。这是张平常说的一句话。其实,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小故事:那是张平参加工作不久,在工作中一次与师傅打赌,由于他的知识没有师傅全面,结果败下阵来,从那时起,张平就给自己立下了“永不服输”的誓言。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他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战果。
在全段职工中,他的“较真劲”那可是出了名的。张平有一个习惯,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多一个“问号”,如果“问号”没有解开,他就会一直不断跟踪下去,直到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解开他的“问号”。2009年国庆节那天,重庆北运用车间的 K428次列车出现了一个突发故障,组中的YZ25G350314硬座车装用的惟思得“WSD98-4520AT-3”型电热开水器在运行途中发生冒烟。入库接车后,厂方的技术人员仔细分析,判定该故障是偶发现象。可是,细心的张平却发现该车的水位传感器绝缘座,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隐蔽过流痕迹。“是不是水位传感器绝缘胶座材质出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张平当场就向厂方人员提出了质疑,认为结论下得过于草率,存在一定的疑点。然而,厂方人员却明确表态:“我们是专业从事这项工作的,是这方面的‘专家’,相信我们的判断,没错的。要不然,我们来打个赌,以1个月为限,看看究竟谁是对的……”。说完,厂方的全体工作人员哈哈一笑。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张平却并没有因此而信服,他决定进行长时间地观察、跟踪、分析,用事实来说话。经过长达1个月的反复验证,通过对同批次电热开水器的持续跟踪,他用大量详实有力的数据,最终说服了厂方的技术人员,让厂家输得心服口服。后来,厂方技术专家认同了他之前提出的“问号”,将所有的水位传感器进行了更新改造,彻底消除了这一安全隐患。
凭着多年来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张平对客车电气故障具有了特殊的敏锐性。有一次,在配合铁科院厂方人员处理故障的过程中,他发现逆变器箱内存在IGBT、电压传感器的控制线束老化、绝缘层龟裂等现象,他脑海中立即闪过‘该批次的逆变器控制线束是否存在同样问题’的“问号”,为了印证这个“问号”,针对铁科院逆变器投入使用1年后各种活动故障频发的现状,张平通过长时间地跟踪检查,最终确认故障原因系逆变器器IGBT、电压传感器等控制线束老化、绝缘层龟裂,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所致。通过与厂家的通力合作,对全部故障元件进行了全数更换,故障率明显下降,厂方人员从那以后都尊称他为“张技术”。
正是凭着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出来的大量真知,张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全局客车主要工种技能大赛中,作为全局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唯一的一位超过40岁还敢参加发电车技能大赛的老大哥,张平硬是凭着自己的一身真功夫,一举夺得了个人两个第二的好成绩。同时,他还和其他两位选手团结协作,勇夺团体第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后来,张平参与了局职教处“发电车乘务员”系列丛书的编写,其中有关《综合控制柜电路图详解及故障判读处理》更是成为乘务人员应急处理的必备资料之一。
2010年初, 张平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的技能水平和出色的工作成绩成为重庆北运用车间电器代理技术员。面对技术管理的全新岗位,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与全体职工分享,坚持利用工余时间组织班组职工进行客车电器理论知识培训,对现车电器结构、工作原理、配线布局等进行详细讲解,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有机结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迅速提升了整个车电系统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能,提升了职工快速判断、处理故障的能力。
在从事技术工作后,张平经历了客车电器三足鼎立的时代,无论是70年代的绿皮车,还是90年代的AC380V发电车,还是2005年后大量投入的新型DC600V车,他都致力专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妻子常称他为“工作狂”,而在职工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土专家”,是职工在应急处理中活的“及时雨”,在车间的技术管理方面,他更是决策方案的得力助手。2010年“4.26”调图提速,为了开行好唐山车辆厂生产的DC600V客车,张平在参与全程接车的基础上,又主动请缨,参加到首趟开行的添乘任务中。为了尽快掌握车辆运行性能,他同全体乘务人员一起奋战在第一线,全面了解掌握列车的运行状态,在途中他更是做好表率,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技术领悟能力,迅速排除了各种故障,确保了新车开行的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