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机务人的春运接力

铁路资讯   2017-02-12 08:37:51  0浏览 作者:顶缸

以1954年新中国春运大幕拉开为起点,太原机务段杨家四代人,64年奔跑在南同蒲铁路线上,风雨兼程,接力春运。从曾祖父杨凤祥检修的外国小火车,到祖父杨庆堂驾驶的国产前进型蒸汽机车、父亲杨子华驾驶的东风4型内燃机车,再到如今杨玉峰驾驶的最新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火车头在快速发展、更新换代,春运旅客发送量在大幅攀升,但唯一不变的是杨家与铁路融为一体的血脉。他们奉献春运、担当责任的家风传承,一次不落,从未缺席。

贵于传承:“变化的是机型,不变的是精神”

1月27日,农历除夕,临汾铁路小区。78岁的杨庆堂挂灯笼、炸油糕……忙得不亦乐乎。

这一天,杨家的三代火车司机迎来了14年来第一个除夕夜团聚。杨庆堂的儿子杨子华驾驶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担当K961次列车于13时55分自太原出发驶向临汾,孙子杨玉峰驾驶同型号机车担当K610次列车,于14时10分自韩城出发驶向临汾……

干了一辈子火车司机的杨庆堂,心里非常明白机务段在春运时的工作节奏。在他看来,全家能在除夕团聚,简直就是奢侈。

“这样的等待是漫长的,更是幸福的。幸福是在经历曲折后才能体验到的。”杨庆堂说,杨家在南同蒲线上跑春运,是从他的父亲开始的。

杨庆堂的父亲叫杨凤祥,在南同蒲铁路开通之际,到新建的沿线原太谷机车房当了机车钳工。杨凤祥读过高小,再加上勤学好问,没几年便成了同事们眼中的“老工匠”。

“老工匠”是那个年代人们对技术好的手艺人的尊称。杨凤祥的钳工技术,相当于后来的八级钳工。

1948年5月临汾解放后,杨凤祥转战临汾,支援临汾机务段的建设。杨凤祥凭着对铁路的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成功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成了把好机车蒸汽部质量关的第一人。后来,他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1954年,新中国第一个春运拉开大幕。南同蒲线上牵引运用机车以斯勒5、解放6型等蒸汽机车为主,这些机车大多历经战乱,配件短缺、毛病不断……春运最大的考验主要是机力供应。

从事蒸汽机车蒸汽部检修工作的杨凤祥,为了保障春运机力供应,把“老工匠”精神和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杨庆堂印象中,父亲总是半夜被人叫走。特别是春节前后,有时,父亲前脚刚迈进门,还来不及喝口热水,就被单位的人叫走,说是又有一台机车“趴窝”了。

作为杨家第一代机务人,杨凤祥是激励每一代杨家人奋发向上的榜样和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

如今,亲身经历了南同蒲铁路牵引机车从蒸汽到内燃再到电力机车变化的杨家人,越来越能体会祖辈“工匠精神”这笔财富的宝贵,对春运列车科技的快速进步,有一种子继父业的自豪感。

敬于安全:“第一仅为合格,过硬才叫标准”

1959年11月,杨凤祥去世。杨庆堂回忆说,父亲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他工作时认真敬业的劲头,他经常说这样一句话:“第一仅为合格,过硬才叫标准。”

杨庆堂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亲去世后,他子承父业,成为临汾机务段的一名蒸汽机车司炉。杨庆堂与父亲一样,干活时爱动脑子,不到半年时间,他的技术就得到了师傅的认可。

1973年,通过考试,杨庆堂成为南同蒲线上第一批开上建设型、人民型蒸汽机车的司机。

刚开始担当值乘任务时,同事们普遍反映在元曲至礼元间33‰的下坡道制动力偏弱。杨庆堂知道制动力偏弱带来的后果。他咬定目标,连续试验,最终查找出了原因。从那以后,老司机对这名新职司机刮目相看。

作为杨家第二代机务人,杨庆堂对春运时的运力紧张深有体会。他说,当时,客车怕跑不起来,货车怕拉不动,心里那个急呀,没法形容。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靠过硬技术来支撑。记得车一到南同蒲线侯马至礼元间12‰的上坡道前,车班的兄弟总要出几身汗,担心烧不起汽来,造成列车晚点、途停;又怕浪费一锹煤。伙计们看速度,盯炉门,一趟车下来,除了牙是白的,浑身都是黑的。

上世纪80年代,南同蒲线的客车开始由内燃机车牵引,杨庆堂看到了运力提升的希望。

1984年,杨庆堂的儿子杨子华选择铁路,到机务段当火车司机。如今,沉稳、踏实、肯钻研的杨子华,先蒸汽、后内燃,再到电力,一个人就拥有三种机型机车的驾驶资格。

春运路上,父子俩经常互学规章,切磋技术。

一次接班检查机车,杨子华担心气缸内有水汽,正准备甩车时,突然想起父亲的忠告:每一条规章和标准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血淋淋的教训换来的。当他打开示功阀,看到往外汩汩流的水,惊出了一身冷汗:要是不排干净水,水锤了(顶缸),后果将不堪设想。

1998年,随着蒸汽机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杨庆堂以安全无事故的成绩光荣退休。

现在,让杨庆堂高兴的是,杨家一代比一代强,孙子杨玉峰,在同一批参加工作的小伙伴中,是第一个独立顶岗、第一个取得机车驾驶证的司机。今年春运,南同蒲线上曾经的“父子兵”,变成了他的儿子和孙子。

忠于情怀:“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奉献”

60多年来,面对春运这嘲大考”,杨家人与许多铁路人一样,始终做到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急。回家的路,一年比一年顺畅。而春运的背后,却是他们的真情与奉献、责任与担当。

“他爷爷跑春运是送饭,我家老头子跑春运是带饭,我儿子和孙子跑春运是单位管饭……”说起春运,杨庆堂的老伴武如爱头头是道。

事实上,只要杨庆堂在家,武如爱就不会搬动一下桌椅板凳,生怕任何响动影响他休息。

在临汾市五交化行业工作的武如爱,家里家外一肩挑,四个孩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让杨庆堂因为家里的事在工作中分心过。杨庆堂回到家里主要的任务就是安静地休息。

杨庆堂六七岁时,就提着“猪腰子”饭盒,从东关家中步行几里路为父亲送午饭。尤其是寒假,他几乎天天到机务段给父亲送饭。无论几点把饭送到机务段,他都会被父亲的同事领到机车前。等很久才见父亲从机车里钻出来,出来了,还在冲着机车喊话……

杨子华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成长起来的火车司机。面对春运客流持续快速增长、春运临客不断增开,杨子华的值乘工作越来越忙。在春运赶点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地拿出一块老怀表,那是父亲当年开火车的计时工具。在杨子华当上火车司机后,父亲将怀表送给了他。杨子华视老怀表为春运路上的传家宝。自从成为火车司机以来,杨子华在家过年的次数没超过5次。

对于春运,杨子华最大的感受就是驾驶环境和机车性能都有了质的变化。他说,以前春运站延现象比较普遍,内燃机车在区间赶点困难,往往是好不容易将速度提起来,就又该为下一站停车做准备了。而现在的和谐型电力机车,出站以后提速曲线几乎是直线上升。再加上站车组织日趋有序,列车的正点率非常高。

作为一名火车司机,杨子华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一天天看着身边的大西高铁从建设到开通,自己却因为超龄失去了成为高铁司机的机会。

成于家风:“因坚守而精彩,让团圆到万家”

杨子华的儿子杨玉峰是一名阳光帅气的“90后”。2013年大学毕业后,受家庭熏陶,杨玉峰也选择了铁路。第一次登上机车,他就进入了职业“跑车”状态。

与父辈的踏实肯干一样,杨玉峰也是“蛮拼的”。

尽管父子在家相聚的时间少之又少,但一有机会,杨玉峰就会请父亲给自己讲几条技术规章,用实例说明某条规章的成因、实际运用的方法,帮他快速理解记忆;他还参加段团委组织的青年突击队、志愿者活动,被团山西省委授予“2015年度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杨玉峰说,小时候,他爱听爷爷讲那震撼的汽笛、庞大的车头、红色的车轮和那强劲有力的蒸汽机车的故事。现在爷爷爱听自己讲故事——高铁列车运营时速超过300公里;刷身份证、“刷脸”就能进站乘车;车票有“码”带“磁”“互联网+”……

时代变了,春运变了,但传承杨家家风的规矩不变。今年是杨玉峰的第三个春运。他在同女友拍摄完机车主题婚纱照后就约法三章:班前不喝酒、班中不接电话、春运不见面。

杨玉峰说:“只有开着火车,我才能感受到火车司机的春运情结。”在杨玉峰的记忆中,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围在一起看春晚,还是在自己刚上初中那一年。“过去十几年的春节,父亲总是不在家,现在又加上了我。我算是真正接棒了!”

60多年来,杨家四代人忠实守护着春运的安全。他们坚守驾驶室,让每一名旅客回家团聚、欢度春节。在南同蒲线上,杨家人手握接力棒,一代紧跟着一代,薪火相传……

本文图片由太原机务段提供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