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郑州铁路合作社

铁路文艺   2019-06-20 20:31:21  0浏览 作者:商店

■孙建周 王振鹏

如果您是郑州人,年龄又在50岁以上,那么对铁路所办的合作社(商店)应该不会陌生,至少也应该有所耳闻。在经历了多年战乱的新中国初期,商品匮乏,物资短缺。为保障职工及家属生活的稳定,新成立的郑州铁路管理局工会号召、动员职工集资入股,在郑州城区开办了多处由铁路生活部门主办的供销合作社,为周边的铁路职工、家属及其他市民提供服务。

1948年10月,小城郑州获得新生,作为大宗运输业的铁路,也由此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许多生产资料和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供应出现了暂时的短缺,很多铁路职工及家属的生活也遇上了不少困难。铁路工会及时研究对策,动员职工入股,创办公办民助、公私合营性质的供销合作社,对人们生活必需的粮食、燃煤及食盐等商品,实行以物资抵扣工资的形式发放给职工,家属则凭证件以现金购买。铁路职工把一袋袋白生生的“洋面”和亮晶晶的焦作块煤领回家,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初期的合作社,不仅提供商品供应,还逐步开展理发、洗浴等项目,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952年末,郑州铁路管理局成立生活供应处,郑州铁路分局则成立了供应科。一年后,供应科又升格为生活供应段,统筹管理铁路沿线的公寓、食堂和负责商品供应的合作社。尽管此后生活供应段将供销合作社改称供给商店,但在老一辈的铁路人眼里,还是合作社叫着顺嘴儿。

一马路商店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部门在郑州开办最早且规模较大的商店,应该就是铁路东的一马路商店了。店址位于一马路南头路西,即在郑州机务段大门以南的位置,由两排纵列临街的小青瓦房和房后的大院组成。其中,南面的一幢销售五金电料、日用杂品,北边的一幢则经营蔬菜、蛋品及肉类等。临街的两排房屋是经营布匹和糕点食品的场所。这是铁路部门早期开办、商品种类较为齐全的综合商店之一。

自上世纪50年代初起,铁路的机关、学校、医院及各基层单位的职工住宅等新建项目,纷纷落脚铁路西的京广路、陇海路两侧,铁路职工及家属大量增加,铁路生活部门在这一带先后开办了刘楼、福华街、和平新村等多处新商店。新店开办,需要从一马路老店抽调人手及商品支援,使得老店业务量有所缩减。到上世纪70年代初,因机务段上马内燃机车,需要增建机车架修库房而拆除了商店大院内的两幢营业用房,仅剩两排临街的房屋,致使其规模进一步缩校而这两幢毫不起眼的房屋,一直到几年前市政部门修建一马路上陇海路高架桥的匝道时才被拆除。

刘楼商店和生活供应车

位于京广北路中段东侧的刘楼合作社,是继一马路商店之后的又一家铁路商店,后期成为铁路生活部门在郑州开办的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营业收入最多的综合商店。商店的主体为连体的区字形建筑,坐东面西,正房的面积挺大,经营布匹、服装等百货杂品。北偏房经营糕点,南偏房则专门经营蛋品和肉类。3个营业厅都是青砖铺地、大玻璃窗、白石灰墙面,在上世纪50年代,这样的建筑已是相当不错的房舍了。

自1956年起,刘楼商店又上了一个台阶,改称生活供应站,除了正常的业务经营外,还要负责郑州铁路分局管内沿线铁路商店的商品采购和供应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刘楼供应站还要为所配属的生活供应车配货,生活供应车专门给工作和生活在铁路沿线小站的职工及家属供应商品。

供应车的上货地点多在郑州站西北角公寓口的西三股道,商品装满后会编挂在可以摘挂的货物列车上,根据沿线车站的大小和摘挂列车的运行图,在一个车站停留半天、一天或两天,供小站的职工或家属购置生活用品。对于一些只有正线、没有停车线的乘降所、待避所之类的小站,供应车上的工作人员则要走出柜台,将常用的商品装在背包里,乘坐站站停的慢车到这些小站售货。人们笑称他们是不挑扁担的流动背包货郎。他们常年吃住在只有一层铁板护身的闷罐车里,风风雨雨,日日夜夜,酷暑严寒,为职工的生活服务。

剥离与回归

早期的铁路合作社不仅销售普通的商品,还经营蔬菜、生活用煤和粮食等商品。自1955年起,国家开始对关乎国计民生的主要生产资料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由此开启了中国近40年之久的票证时代。此后不久,铁路合作社附带经营的菜店、煤店和粮店陆续从企业剥离,交由当地政府部门所属的公司继续经营。铁路合作社的大部分业务得以保留,后因政策的频繁调整,曾有过两进两出铁路的经历,至今仍让一些老铁路人记忆犹新。

数十年的风风雨雨,铁路合作社由小变大,由少变多,于上世纪70年代末达到鼎盛,在郑州市城区内拥有刘楼、火车北站两家生活供应站,三辆供应车和火车东站、苗圃等多家商店。此后,铁路合作社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