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打垒到三北小区

铁路文艺   2018-06-14 08:21:40  0浏览 作者:垒

在郑州市沙口路和东风路交叉口的东北侧,有一处面积近3万平方米、以铁路职工为主的大型住宅小区,叫三北小区。这是一个新旧建筑参半的小区,内有新建的东风家园,也有20世纪70年代的红砖楼房,说起小区历史,那就说来话长了。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座规模宏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在郑州市西北郊的岳寨、大孟寨、五龙口、南阳寨等村庄合围的土地上破土动工。这个编组站就是如今的郑州北站,不过那时车站的站名叫枢纽站或枢纽地区。到1959年一期工程投产时,从各站段抽调的大批人员及新职工报到后,许多职工及家属的住房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在编组场北头的东侧,有一片半林半荒的已征土地。于是,一些职工在这里就地取土,盖起了一处处简陋的房舍并开垦小片荒地,以满足部分粮菜之需。这些人就是如今三北小区最早的“原住民”。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郑州北站上行系统的部分投产及郑州北车辆段的入驻,职工住房的难题再一次摆在了领导的案头。当时,大庆人自己动手,盖起大量干打垒式简易住房的奋斗精神和做法,深深地鼓舞了千里之外的中原铁路人。于是,在郑州铁路领导的协调下,枢纽地区各单位发动群众,自己取土制坯,在京广线以西、编组场以东的大片荒地上,建起了几十排以砖垛支撑房梁、大土坯砌墙、红瓦顶的干打垒式简易住房。由此,干打垒这三个字就约定俗成地成了该居民区的名称。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这么叫,叫着顺口,叫着得劲儿,也叫得恰如其分。时至今日,这里许多老年人仍旧这么叫,真是乡音难改。

当时,为了加快脱坯的进度,许多车间及班组还把脱坯的数量落实到人,而且还明确规定,不占用生产时间,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脱坯是一项很费力气的活计,要取土、和泥,当时这里还没有自来水,只能压井取水。为尽快完成任务,职工相互搭档,夫妻、父子,一家老少齐上阵的场面十分感人。一时间,和泥用的麦草供应不上了,人们就割青草,铡短后直接和泥使用。如今,三北小区已为数不多的老原住民,每每回忆起那些热火朝天的义务劳动场景,仍然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住房问题暂时解决了,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这个叫干打垒的居民点没有正式名称,无法通邮。这里地处铁路夹心带,又远离城区和村镇,没有学校、商店、医院,甚至连一条通往市区的大路也没有,给职工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每天往返6趟的通勤列车,成了职工及家属们进城返家的代步工具。如果有人问起干打垒在哪儿时,人们会很形象地给它定位,说它在郑州铁路的水牛(枢纽)站,干打雷(垒),不通路,北大荒。

对于干打垒居民区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郑州铁路各级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各方不懈努力,到1969年,干打垒终于有了商店、粮店、菜店、学校、邮局,还有医院,这家医院就是如今的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具有临时性质的干打垒式住房逐步老化,成为危房。铁路部门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就分期分批对这些房屋进行改造,于20世纪末全部改造完毕。这期间,干打垒终于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三北街。如今的三北小区就是在三北街的基础上扩大、合并而来。三北,指的是枢纽地区的三大单位,即郑州北机务段、郑州北车辆段和郑州北站。

如今的三北小区早已是楼房林立、人口众多。目前,三北小区共有6000余户,人口过万。与40年前相比,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这里的房屋和对外交通。多年前,这里只有平房和小巷,如今全部为5层以上的楼房,更有雅景苑、京沙家园和东风家园3个小区中的区中区、院中院。这些都是近几年才交房的高层住宅,居住舒适,环境优美,“颜值”颇高。

再说交通,以前这里没有一条市政道路,更无公交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如今,新建的东风路和沙口路横贯小区的东西和南北,特别是京广快速路一桥飞架南北,使小区的对外交通更方便、更快捷。展望未来,东风路将继续向西延伸到西三环、西四环,以至荥阳、上街二区。小区北临的刘寨路、东侧的铁西路都已规划公示和在建中。三北小区如今已完全融入郑州大都市主城区的框架之中。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