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京沪”非彼“京沪”

铁路文艺   2017-06-22 20:37:22  0浏览 作者:今南京西站

晚清民国时期,京沪铁路不是从北京到上海,而是从南京到上海的铁路,也就是现在的沪宁铁路。

沪宁线连通长三角城市群,历来就是中国最繁忙的铁路线之一,自1908年正式通车运行以来,除我们熟知的6次大提速外,还经历了无数次小规模提速改造。从最初全程需要一整天的普通列车,到20世纪30年代的“蓝钢快车”,再到1947年开行的“飞快车”,列车每一次提速都是时代进步的缩影。

1908年沪宁线开通时

全程要12小时

1898年,清政府督办大臣盛宣怀派员与英商怡和洋行开始初勘线路,宣称要建设一条高规格的铁路,以适应江南繁盛的商旅。1905年4月,沪宁线正式开工,1908年全线建成。

沪宁线沿线地势平坦,有利于铁路建设,盛宣怀在筹办建路时大力宣扬高规格,建设更不惜花费。参与建设的英商借此“慷慨解囊”,大量贷款给清政府,赚取高额利息。沪宁线的筑路费高达2954.7万银元,每公里造价9万银元,将近是相同时期建设的沪杭铁路的3倍。之所以会有这样高额的费用,一是动用大量人工建设桥涵和多做土方,使全线坡度和弯道半径都远远超出当时实际需要的标准;二是采用高质高标的材料,大部分器材从国外进口,钢轨用英国85磅(码)轨(在当时属于重轨),枕木采用澳大利亚的茄拉木,比美国、日本等国的松木价格高得多。由于质量上乘,沪宁铁路建成初期,引起社会各阶层关注,其通车时,上海、香港报纸多有赞誉。上海《申报》曾预言:有了这样一条铁路,中国火车会跑在东方的最前头。

沪宁线通车后,受到普遍欢迎,通车当年就运送旅客323万人次。由于列车当天可以到达,比起过去乘坐舟船的迟缓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不过还是单线行车,信号传递方式原始,全程仍需运行12个小时左右。

1912年特快专列

送孙中山走了8小时

沪宁线通车初期,由于没有电力,照明采用煤油灯,夜间无法行车。那时,南京到上海的车子总是“朝发夕至”,运行一个白天,因此被称为“白天开行的车子”。

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从上海到南京,乘坐一趟特快专列走了8个小时,上午10时出发,到达下关站已是傍晚。这也可以认为是沪宁线的一次列车提速。

1930年“蓝钢快车”

全程5个半小时

1928到1949年间,南京到上海的铁路被称为京沪铁路。1930年,当时的铁路部门改造路轨及设施,并专从德国进口三辆优质蓝钢专列投入使用,火车头购自英国,功率为全国之冠。从南京跑一趟上海,中途停靠镇江(时为江苏省会)、常州、无锡、苏州四站,只用5个半小时,在当时已是全国一流水平。“蓝钢快车”最初一天仅对开一班,票价比普通客车贵1/3,但车票仍供不应求。当时,“蓝钢快车”每张票贵出的一元大洋足可买半石大米了,平民百姓几乎都不愿去尝“摩登”的滋味。常搭乘沪宁“蓝钢快车”的旅客多为绅商、工厂主、高级职员、教师和演艺明星等。

20世纪30年代初中期,胡蝶、舒绣文、吴茵、徐来、赵丹、金山、王莹等明星因常到南京演出,他们便都成了“蓝钢快车”的常客。1947年底,蔡楚生、郑君里率大获成功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组30余演员职员从上海来南京参加首映仪式。他们就特别出重金包下“蓝钢快车”一节车厢,一路上,他们吹拉弹唱,甚为快乐,车抵下关站,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市民争着找明星签名留念,很是热闹了一番。除了特等车厢,“蓝钢快车”其他车厢陈设也很雅致:座椅蒙以淡蓝色或豆灰色府绸罩套,桌几上还配有小花瓶、小茶杯,服务规范。

1947年开通“飞快车”

全程不足4小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沪宁线铁路设施遭受破坏,行车速度受到极大影响,非但车速没有提高,还因列车进出站秩序混乱,乘车已被视作畏途,客源稀少。抗战胜利初期,一批美国大功率机车作为“善后援华物资”分到各个铁路机务段,其他设备也有更新。沪宁线列车速度开始提升,高速列车“凯旋号”风靡一时,达官贵人、名媛淑女,都以乘得此车而标榜身份。

1947年有一段时间,沪宁线开行号称“飞快车”的特快列车,跑完全程不足4小时,最快的只要3小时43分,一时成为美谈。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局混乱,非但“飞快车”无法保持,普通列车运行速度也再度下滑,全程运行时间一直在5小时上下。直到1958年,运行时间打破3小时40分的纪录,不过没有长久坚持下来。

1947年前后,沪宁线上还曾出现两辆自美国进口的流线型车辆,命名为“太湖号”和“西湖号”,装有柴油机驱动,时速达到100公里,欲作为到各个景点的旅行列车。可能因时局关系,它们并未真正开行,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停在南京站(今南京西站)。

时过境迁,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后,从上海到南京的路程就只需一个半小时了。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