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界朋友王富

铁路文艺   2016-06-23 09:05:12  0浏览 作者:

梅梓祥

潘家园旧书市场分东、西两个区,东区是露天的地摊,西区是有顶棚的地摊。每个周六,我离开潘家园市场,王富都在西区地摊旁坐着。我们很默契地来到他的车前,他打开车子后备箱,攒了一周的资料,悉数归了我。

在收藏市场上,王富是唯一一位报价我基本不砍价的朋友。有时候,我已付过钱,他还会找几件资料,塞进我的包里。有时候,我觉得他说的价格稍稍低了些,也会多给几张票子找补。这样的买卖,被众人围观,几乎成了潘家园的独特风景。

上个周六,照例在车前,我边看资料边问: “现在好些了吗?”——他的18岁爱女王文荟,5月初病故。他说: “从下周开始,我要正规起来了,这样下去不行……”

“正规”一词,确切地说,用词不恰当。但我听得懂,他内心经受着煎熬、悲痛与坚强的挣扎。他的女儿夭殇后,我在潘家园市场就没见过他,上周六是第一次见面。他在微信中留言:孩子走了,我跪谢曾经关怀和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

“正规”一词,使用不当,说明王富文化水平不高。不错,他小学没有毕业,且有腿疾,走路一瘸一拐,但却是潘家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传奇人物。

王富是山东人,1962年出生,小时候患小儿麻痹,因无钱医治,左腿留下残疾。27岁那年,母亲给他5元钱,他要饭到了泰安。一天,饥饿的他爬上一辆拉大萝卜的卡车,藏在盖有帆布的车斗里吃萝卜,一觉醒来到了北京。他白天要饭,晚上睡在火车站候车室。他看到许多旅客看完报纸就丢弃,便将报纸捡起,再卖给旅客。渐渐地,他开始了收捡废品的营生。

一次,他捡到几本旧书,被旅客买走。从此,他一面往废品站送废品,一面从废品站购旧书,拿到旧书市场销售。他的收、售旧书生涯拉开了序幕。

王富遇到一位贵人——红色收藏家王金昌。王金昌一次购买王富的资料时,对他指点迷津,使王富知道了许多废品的 “价值连城”。王金昌写的散文 《“破烂王”王富》,还获得冰心散文奖。

王富捡破烂时捡到一个女儿。在北京南站,他看见一条小花棉被卷着一个孩子;孩子一只耳朵有听力,另一只没耳眼。王富用捡破烂换的钱,买来奶粉喂了半个月,送回山东老家,让母亲养育。

王富好学习,借助 《新华字典》看书。现在古书、资料、字画、老照片,甚至瓷器、杂项等等,他都能说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

王富收了多少 “废品”?国宝级的 《抗日三字经》,1924年创办的 《语丝》周刊全套,20本120万字的 《北平日记》,周恩来给钟敬文的题词,茅盾、巴金等大师的信札,傅抱石的画等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累计起来能够装几卡车。

王富致富不忘乡亲。潘家园旧书市场摆地摊的,三分之一是王富带来的亲戚和乡邻。

王富结了婚,妻子既是他的司机,又是他的助手。

王富在北京收藏市场上的成功,是一个农民的勤劳、善良、智慧的品德,开出了灿烂的花,结出了丰硕的果。

王富是一个传奇。也许,这个传奇才刚刚开始。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