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沪昆,砥砺前行

铁路评论   2020-11-26 21:56:42  165浏览 作者:叶志权

岁月似涓涓细流,淌过生命的轨迹,冲刷了一些记忆,也润泽了苍白单调的生命。很多事情,总是在岁月的冲刷下斑驳,脱落;很多事情,总是在历经沧桑之后,才渐渐懂得。

这个初冬,终于有时间静下来,抽丝剥茧般层层剖开成长的过程,发现原点其实正是我的梦延伸的地方。

1980年,我正好17岁,我镇远县二中读高一。那时,父亲到了退休年龄,我只好退学顶替工作。来到山区铁路小站上班,专门侍弄两根冰凉的钢轨。每天,重复的工作模式,单调的生活节奏,闲暇时看看书、激扬文字,更多的时候是听铁龙驰骋的声音。

寂寞的小站,宁静,偶尔传来接发列车的笛声,车轮碾压声,享受静寐的神定,无尘世的渲染。每一天如此轻松、自在,山风从小站穿过,化作缕缕浪漫清新,轻轻的飘来,拂过我的脸,惬意无比。望天,云海,落日余辉,一片静溢。梦在我的心灵深处萌生,逐梦沪昆,砥砺前行,让我置身其中……

然而,我更喜欢踩着钢琴键盘般枕木的感觉,清爽着自己满是压抑心情是每天拉着一列不算太长的车皮、吐着隆烟、缓慢爬行的蒸汽机。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伴随着时而传来的轮声,总是早早地回到宿舍,写一点寄托自己青春心情的日记聊以自慰。

那个时候还没有实行双休日,每到周六都要乘车穿梭于单位与家之间。那时跑一个单程,需用5个多小时。每次乘车,风雨无阻,走过春夏秋冬,像放风筝一样把自己放出去,家中的妻儿又用盼归的目光把我收回来。这段铁轨,就成了一条沉甸甸的拉链,火车便是那枚拉锁,一会儿开启,一会儿缝合,来来往往,如日月的光梭织着工作、生活、家庭的锦缎。

年轻的生命需要接受挑战。那个时候,我组织了一帮文艺青年,自发创办了一份文学刊物——《舞阳》。每当下班回到驻地,便潜心铁笔刻字,每期油印几十本发给大家分享。在和一群文艺青年的深入接触中,深深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下定决心从基础知识学起。我先在贵阳铁路分局党校补习了一年半的高中,随后,考上四川省党校经济管理函授大专班。毕业后,再经过两年半自学取得了本科学历。

一直感激那些年的历练,热爱为之奋斗的事业,至今乐此不疲。每当看到自己写出的文稿在路内外各种报刊台网上发表,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丰富的生活经历,让我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钢轨人生路。

情系大山肩扛责任。40年的铁路生涯,不仅让我学会了怎样宽以待人,善待每一个工友,而且让我从一位平凡的养路工到担任轨道车司机、运输班长、团委书记、党办主任、组织助理、宣传助理、纪检员的转型。还先后在线路、桥路、重点维修等5个一线车间担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我经常深入到一线与职工近距离接触,与职工同吃、同注同劳动,从中了解他们,宣传他们。重点讴歌他们常年舍小家、顾大家,在贵州高原侍弄钢轨、设备的奉献精神;述说他们守护着山区铁路也守护着寂寞,坚守在大山沟,驻守在偏僻、边远小站的坚强意志;赞美他们辛苦、粗犷,甚至淳朴、善良的人格魅力。为搜集一线职工在平凡工作中不平凡的事迹,我“命令”自己长年穿梭在全段管内的每一个工区,把一腔挚爱与深情,融入钢轨人生中。我深入一线采风,为自己的业余创作搜集到无比珍贵的第一手素材,进而写出了许多新闻作品,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铁路工务人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传扬了山区铁路守护神的艰辛与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白天,边工作边采访,边用文字书写,用相机拍下每一个有着美好回忆的场景,常常晚上伴着一盏孤灯,坐在电脑桌前敲击键盘,一坐就是几小时,经常捣鼓到深夜。头昏了,用冷水洗洗脸又继续写作。我给自己订下了几条规定:一是勤于笔耕;二是写真人真事,现场采访决不闭门造车;三是不怕路途遥远。十年一剑破茧成蝶。自1986年至今,我已在《人民铁道》、《西南铁道报》和《人民日报》、《贵州日报》、贵州省广播电台等路内外20多家报刊台网发表消息、通讯、散文、小说、诗歌、言论等稿件3000余篇。这些年,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付出,也让我从当初稚嫩的“小男孩”逐步成长为全段干部职工认同的“一支笔”。

写作,对我的钢轨人生是一种磨砺,我视它为一生的好“伙计”。因为它的相伴让我先后多次被评为段先进工作者,原贵阳铁路分局,以及成都铁路局优秀党务工作者。我撰写的调研文章《站段班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荣获2011年度四川省企业管理优秀论(著)文二等奖;文学作品《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荣获2013年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报告文学一等奖,受到一线干部职工的喜爱,让路内外许多读者不仅认识了我,也更了解了工务工作,熟悉了山区铁路工务人。

不负韶华笔耕不止。我夜以继日地笔耕,每一次到一线、风里来雨里去。渴了,捧几口山泉水,饿了,啃几口随身携带的馒头,夜深了,还在工区的电脑上敲击,困了,就在沙发上蜷缩一宿。

多年以后,当我翻开自己的新闻剪贴本,望着一篇篇散发着墨香的文稿,望着那些曾出过力、流过汗,现在已经累积的铅字,不胜感慨。从一个地地道道的一线职工成长为一个业余新闻通讯员,个中的艰难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一晃工作了40年,虽然钢轨人生经历了一些坡坡坎坎,也算是够幸运的了。我用眼睛,用大脑,用灵巧的手去感悟大千世界,在追梦的旅途中,忘情于贵州铁路运输生产,闹热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40年服务山区铁路的时光,于我也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让我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如今,我已经五十将进八,但钢轨人生梦却时时刻刻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在那单纯、远离世俗的环境和空间里,虽然很苦很累,但我觉得很充实,也收获很多,那些工务干部职工教会了我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教会了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更教会了我什么是爱心和责任,为我的钢轨人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将为了自己的梦一直写下去,一直到写不动的那天,或许,这就是一个老通讯员的时代情怀;或许,这就是一个奋斗者的人生答卷;或许,这就是我逐梦的真实写照。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