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沪昆情

铁路评论   2020-01-05 23:21:11  194浏览 作者:叶志权

小时候,在站台上弯耍,伸长了脖子使劲儿地向东向西地眺望,却望不到铁路的尽头。从贵州铁路沪昆段通车那年算起,一晃,我在这里度过了45载,其中有40年,我与钢轨相伴,风雨兼程,一起走过。时光载着思绪,生活从大山中走出。冬去春来,花开花落,季节的变换使我多了一份成熟、一份稳重。我在与钢轨的接触中领悟了人生的价值,有了自己不舍的情怀。

1

小站昨天的记忆

公元1975年3月,在那个时候,湘黔铁路刚刚投入运营。支援新线建设的父亲,带着我们全家,从四川搬到贵州,安家在绿色环抱的苗岭小站——翁塘。

在那个时候,这地方只有几幢简陋的平房,稀稀落落散落在小站下面的洼凼里。家属区四周是层层稻田,整个一个夏天,此起彼伏的蛙鸣声,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那个时候,父亲天天都是迎着朝阳,送走晚霞,肩扛捣镐和工友们一道养护着线路。尽管那时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但是父亲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依旧天天在小站上演着。他们的想法太简单不过了,上满全勤,挣足每月几十元的工资,一家人生活有着落,孩子们一年的学习费用不愁也就足够了。

在那个时候,我和一帮职工子弟,就读于小站下游的农村小学。我记得最清楚不过,学校四周有六株翠柏,尤以门前那株树龄为最,少说也有五百年,其离树干两米高处,长满密实的树枝。每当课间休息,我都会和几个调皮的同学蹿上树,四处眺望。有时,父亲和他的那班工友正好在学校旁的铁路桥上维修线路,桥下树上的我则会兴高采烈大呼小叫地引起他们的注意。

在那个时候,特别是夏日的傍晚,小站家属区最是热闹。劳累一天的父亲,经常和工友们一起,把工区的大电石灯抬出工具房,打开灯盒,放进电石,加上足够的水,在家属区不大的院坝里点亮,然后围坐在灯下抽着廉价的香烟,探讨白天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我和一帮小伙伴喜欢借此机会,凑着“热闹”,大玩“躲猫猫”游戏。一番手心手背,“轰”地在家属区四周散开,让猜输了的小伙伴寻找。于是,一嘲战斗”开始了。嗬!热闹极了。我们无忧无虑地玩耍,直到电石灯熄灭了,才在父亲的催促下,急不情愿地停止战斗。

在那个时候,工友们眼里,我的父亲算得上是有大学问的人了。旧社会上过高中的父亲,时常让工友们刮目相看。他多才多艺,有时一高兴,也会在电石灯光下,拉着二胡,唱上几段川戏。很有表演天赋的我,这个时候,也喜欢表现自己,常常跑回家中,翻出父亲的劳保棉大衣,穿在身上,有板有眼地唱上一段京剧《智取威虎山》,还有板有眼地学着戏里杨子荣的招式。一番演唱和比划,时常也会博得大人们一阵阵喝彩声。

在那个时候,我惟一感到欣慰的是,毕竟比父亲洒脱得多。野气十足的我,除了睡觉时还算有几分老实外,其余时间,不是上山边采菌子边疯玩,就是放学后和一帮子弟下河沟捉鱼虾。遇到大雨天,我会喜滋滋地拿上一个撮箕,到家属区下面的涵洞口守候着,等待上游冲下来的鱼虾“自投落网”。涨水期间,收获三五斤小鱼虾是常事。鱼虾拿回家,经过母亲加工,就成了过年过节和招待来宾的美味佳肴。到了秋天,我会用父亲发的劳保口罩,精心缝上一个小口袋,绑在竹竿上,放学或星期天就蹲在河沟边,耐心守候着,网到小鱼虾,在一个小瓶里放些清水养起来。这给我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渐渐地天气冷起来了,小站下雪了。我们这帮小淘气鬼在雪地上捏雪球,在家属区的院坝里追逐、嬉戏,喊声、笑声连成了一片……

离开小站翁塘是一年以后的事,父亲调到领工区代理计工员,我终于去了小站人以为的大地方读书。离开的那天,整个屋子挤满了人,那些熟悉的人叮咛、祝福的话语连连。如今,顶替父亲工作近三十年的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咱成长为一名中层干部,然而,小站的昨天还那么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

2

一枚纪念章的故事

世间有些事情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忘却,而有些事情却不会忘却,永远不会。父亲给我的纪念章以及他讲述的故事,仿佛我不惑的精神家园,许多年来一直占据着我的心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大山深处一个偏僻的小站工区当了一名养路工。凭着倔强的性格,带着亲人的嘱托,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满怀信心,去开拓我的钢轨人生。一路颠簸,辗转来到大山深处。一间耸立在山坡上的平房,就是工区。我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了新的生活,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寝室,寝室里有一张简单的床,一个箩筐用来置放书籍和碗筷。两年下来,我瘦弱的身躯得到了锻炼,慢慢长结实了。

一个周末,父亲将珍藏了多年的一枚纪念章给了我。那天,不善言谈的父亲,整个晚上滔滔不绝。父亲告诉我,四川解放不久,他参加了筑路大军修建宝成铁路,安营扎寨于江油县境内的斑竹园。那个时候,他和工友成天开山劈路,所经之处大都荒无人烟,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1952年那个冬天,北风呼啸,寒风凛凛,父亲住在工地附近一户农家家里,盖着仅有的一床薄被,实在冻得难受,便将放置在屋里的寿木盖打开,躺在里面避风寒,反而觉得又暖和又舒适。后来,那户人家知道了,也没有说什么。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父亲一直这样住着,直到施工任务完成离开那里。那时,他们背着、扛着、挑着一二百斤重的泥土和石头,在悬崖峭壁间行走,有的地方甚至行走在只有山羊才能攀爬的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作在寂静的大山深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惧烈日晒,不惧寒风咬,用信念和忠诚,为宝成铁路的顺利通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条铁路全线修建隧道300多座,各种桥梁上千座,其中一段线路垂直落差800多米,建设者用3个马蹄形和1个螺旋形的迂回展线上升,线路立体重列三层,为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观。1956年7月12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天宝成铁路全线贯通。1957年底,父亲得到了这枚有着纪念意义的徽章。

双手捧着这一枚小小的纪念章细看,它的上端是路徽,左右两侧是麦穗和红色绶带,主图案是一列开行在崇山峻岭中由内燃机车牵引的客车,下方是“宝成铁路通车纪念”八个字。父亲将珍藏了20多年的纪念章传给我,我知道这是在向我暗示着什么。

而今,我在钢轨人生路上已经摸爬滚打了40个年头,遗憾的是父亲在17年前离我而去,每当我看到这枚纪念章时,感到既亲切,又凝重。许多时候,我喜欢捧着它深思:如果我们这辈人也生活工作在那个年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会有那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毅力,会有那种面对逆境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或许,给后人留下一个故事,你一定会感到生活又是另一种颜色。

3.

初恋的口琴盒

每当我打开那只空着的口琴盒,就会见到一行娟秀的字跃然眼前:“给你作个纪念吧,愿你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30多年前,我代表镇远养路领工区到段上参加迎春文艺晚会。演出前,演出单位的的代表来到段工会待命,工会主席要大伙自我介绍,她很大方地和大家打招呼,当她的目光与我相遇时,我的心跳不觉加快,脸莫名地红了,不敢再看她。她身材高挑,一头黑亮的秀发如飞瀑般披在肩上,瓜子脸上镶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虽然那天我们是初次见面,但是,她那豁达开朗的性格和当晚出色的表演深深地感染着我。

那个时候,段领导非常重视我们这群参加演出的小青年,可能是我们出色的演出,给领导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不久,我和她有幸被抽到段机关助勤,我们终于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们常常会在一起谈理想、谈抱负、谈人生。

有一段时间,她被抽调到分局演出,看不到她,我像丢了魂似的。好不容易熬到了周末,我乘车专程去贵阳看她,见到她的瞬间,我语无伦次地说:“我有些不放心,听说你排练时扭伤了脚,好多天没有见到你了,不要紧吧1她见我紧张的样子,嫣然一笑:“一点小伤且奈我何。过几天我们就要结束演出了,到那个时候,别忘了我们一起合奏一曲哦1

那个时候,我们很单纯,也很顽皮。记得一天下班后,她提着一双旱冰鞋,央求我陪她练习旱冰。那天,在段机关院内的球场上,我搀扶着她一路小跑着,一会儿就已是满头大汗。忽然,一阵幽香袭来,原来她心疼我,不停用自己的手绢为我揩汗。我顿时豪气大增,更加玩命地与她疯狂旋转。那晚,她动情地说:“有你在我身边,我什么也不用怕了。”

终于有一天,她去分局工作。当她告诉我这一喜讯时,我分明看见她眼里竟有许多泪花。离别那天,我和她读懂了彼此眼神中的依恋,接下来的时间,我天天盼着与她相见,好不容易盼到一次出差的机会,我心急如焚地赶到她工作的城市。她一见我,惊喜不已,我们紧紧相拥,满脸全是思念与牵。

可后来,让我特别愧疚和遗憾的是,因为自尊心的驱使,我一直没有再去看她。有一天,她托朋友给我捎来一把口琴,听朋友说,几年孤独的等待,让她彻底失望了,后来,她在省城嫁了个不错的男人,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朋友告诉我,她珍惜和我在一起的那份友情,这把口琴就是我们友情的纪念。捧着口琴,我沉默了,总觉得这把口琴无比沉重。我一直把口琴随身带着,工作之余,吹上一阵子聊以自慰,遗憾地是,四年前一次意外,不慎将口琴丢失了。可是,我一直舍不得丢掉口琴盒,很小心地放在箱子中珍藏起来,也珍藏在我心中,直到永远。

4.

遥远的吉他

还差一年,我就要高中毕业时,我却告别了学生时代,顶替父亲工作,来到铁路工务段,在一个离家30公里远的小站养路工区锤炼自己,开始了自己的钢轨人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回到铁路,重复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尽管班主任到家苦口婆心地相劝,早已抱定自己苦一点,成全弟弟妹妹的我,把挣钱解除父母忧虑,视为对父母的一番孝心。

我到工区报到的那一天,面对陌生而偏僻的小站环境,心生许多不习惯不自然,有些孤单、寂寞。晚上,毫无睡意的我,坐在寝室门前打发漫漫长夜。那天,月光银亮,银色的光辉从天际倾泄下来,洒在站区四周,星星挂在天际眨巴着眼,泛着银光的铁轨向远方伸去,没有列车通过的时候,小站恬美而宁静。

忽然,一阵悠扬动听的歌声伴随着吉他声,从不远处传来。歌词大意是:身披朝霞送走夕阳,肩扛铁镐战斗在铁道上。别看我们是个养路的黑小伙,脸又黑,膀又阔,偏偏还爱唱支歌,什么歌?养路歌,钢轨枕木石砟道钉和捣镐,歌不离养路呀养路不离歌,我像道钉呀道钉像我,都为安全放光热。我寻声四处搜索。月夜中,我模模糊糊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的黑影,正在不远处的鱼塘边,怀抱吉他,悠闲地边弹边唱。唱到动情处,声音提高了八度。我信步向他走去,并在他身边站了好一阵子,他却没有发现,专注的双眸,饱含对养路工作的一腔热情。时至今日,他那首自弹自唱激越豪迈的《养路工之歌》尤在我脑海中回荡。当年,就是这首歌像火种点燃我对前途、理想、工作和生活的希望之火,激励着我在几年小站工作中,抛洒热情,拼搏进龋就在那天夜晚,我们两个有着相同爱好的年轻人认识了,我们开心的聊了起来,并且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通过交谈,我得知他是省城贵阳人,两年前来到这里从事养路工作。他说吉他是他的挚爱,在这两山夹一谷的小站工区,八小时之外用来赶走寂寞聊以自慰,自娱自乐弹唱一阵心情就会好起来。

记得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工区,看见了几天前去段上开团代会的他,那天,他向丢了魂似的,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地站在工区门前。我一打听,才知道一不小心,他下车时遗忘了那把心爱的吉他。好长一段时间,由于没有了吉他,我们开始轮流使用我的那把吉他,我唱时他来伴奏,他唱时我来伴奏,其乐融融,好不开心。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一天,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段上通知他,他将回到省城附近的一个工务段工作,三天后报道。天天呆在一起不觉得,一旦要分别了,心中才觉得有些难舍。那时,我受工友们之托,进县城买了一把红棉吉他赠送他,他激动的半天没说一句话,眼里噙满了泪花。为了感谢工友们,临走的头天晚上,他准备了一些酒菜答谢大伙儿。端起酒杯,他第一句话就说:“兄弟们,祝愿你们早日走出大山,有所成就,成为铁路建设的有用人才。”他一边举起酒杯,一边发话。“也希望你在新的单位发挥所长,有所建树,最好捞个段长当当,兄弟们也露露脸。”我代表大伙儿一边干了杯中酒,一边调侃。

那天,正好下着雪。大伙借着酒兴,狂欢了大半夜。火车拉着长笛,劫着寒风,象在撕裂的呐喊,穿梭在残酷的冬夜里。送他上车的那天,列车启动的那一刹那,站在车厢连接处的他突然抬起头,眼里闪着泪花,慢慢挥着手。

一晃几个年头过去了,一个夏日,下着小雨,我在省城与他不期而遇,得知他调走后不久,因为一场大病,吃了两年劳保,他病愈的第二年,工余时间就抓紧补习,备战高考。那次分别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想不到,在一次出差闲聊中,才知坐在我旁边的竟是他的侄子。得知他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圆了大学梦,现在是工务段的副段长。那把遥远的吉他还在吗?他还弹奏它吗?是不是还记得与吉他一样遥远的往事?

5

永远的歌声

说起这关于歌声的故事,那得追溯到40年前了,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读完高中,父亲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于是乎,我只好办了退学手续,继承了父亲手中的那把捣镐,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钢轨人生路。

初到小站工区那阵子,面对陌生而偏僻的环境,我如同进了迷宫,与我共事的是一群陌生的人,举目所见之处是冰凉的铁轨和钢琴键盘般的枕木,那个时候还有拉着一列不算太长的车皮、吐着隆烟、缓慢爬行的蒸汽机。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除了伴随着心爱的吉他,弹唱几句当时流行的歌曲,我总是早早地坐在床头,写一点寄托自己青春心情的日记。

终于有一天,这样的生活方式变了——小站来了一个女站务员,每天下午,她总娴熟地弹着琵琶,还喜欢伴着音乐唱点欢快的歌儿。我们工区里的一群养路汉子全被她的弹唱声所吸引,常常有意无意地往车站跑。记得有一天,她在黄昏的夕阳下弹唱当时流行的电影《青松岭》里的主题歌,那琴声叮咚,唱腔悠扬,让我情不自禁叫起好来,她抬起头来,愣了一下,然后礼貌地朝我微微一笑。当时,我反而有些扭捏,不由地低着头,匆匆地跑回了工区。可是,我的心却怦怦地狂跳不止。

那个时候,在小站工作生活的人们,除了听听远处田洼里的蛙鸣声,就只剩下车轮碾压钢轨轧轧声响与我们相伴了。她的弹唱,在这偏僻小站上,无疑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对小站年轻人有着非凡的吸引力。倘若哪一天听不到熟悉的弹唱,大伙儿全把耳朵伸得老长老长,瞪着两个黑眼珠候着。渐渐地,我开始有了与她合奏一曲的想法,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工友们都说我是异想天开,还不住笑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那个时候,我实在年轻气盛,脸上挂不住了,便张口扬言:“一个月内一定与她合奏一曲,让她也知道咱养路汉子照样有两刷子。”话一说出口,我却开始后悔起来。

大话一出口,我也只好硬着头皮,瞎忙活起来。每当她的弹唱声响起时,只要是熟悉的歌曲,我都会在附近跟着节拍边弹边唱起来。或许,我的弹唱引起了她的注意,我们慢慢从认识到熟悉。过了一段时间,在一个周末晚上,我试探着约她步行到邻站去看场电影,她没有拒绝我的邀请,只是提出不看电影而想去练两曲。那天晚上,繁星闪烁,在小站背后的一座山坡上,我们俩找好地方坐下,伴随着音乐,欢快地唱起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经过十几遍的弹唱!我自认为已经不错了,可以向工友们炫耀了,满心欢欣,她却总是说不到火候。望着她那似嗔非怒的双目,我满脸沁满了汗珠,不得已,只好继续练习弹唱,直到她满意为止。趁着她高兴的时候,我第一次握起她纤细的手,指尖传来她的温柔,我的心陶醉了,拥她入怀,真想就这样拥她一辈子。

慢慢地,我们的接触变得多了起来。除了一起弹琴唱歌之外,我们还漫步在小站的山山水水之间,一起探讨人生,共同憧憬未来。后来有一天,她来找我,她有些闷闷不乐,说自己就要离开小站了,所以心中郁闷。她不想离开,于是恳求我去走走门路,我调侃她,说道:“除非你做我老婆,要不然,我凭什么听你的啊1她听后默默地低着头,再也没有说什么。

不久之后,她真的走了,而我却继续着自己的钢轨人生路,从此,我们天各一方。我们最初还保持着联系,不过,时间长了,从寥寥数语的书信往来,到后来也没了音信。只留下我一个人依然每天数着那琴键般的枕木,摆弄着冰冷的钢轨,更在心底默默地书写着那刻骨铭心的生命思念。

后来,我也离开了小站,但发生在小站的那段故事依旧深埋心底。我时常回到这个曾经给我带来欢歌笑语,也带来思念和痛苦的小站。如今的小站越来越美,天蓝了,地绿了,花香了,小鸟也常常光顾了。小站人多年干涸的心如同得到清泉的浇灌,更增添了生命的活力。现在去小站,听他们欢快自由地卡拉OK伴唱,我往往能听上半天,疲劳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人立即精神起来。好动的我,工作之余,总爱在大山深处的小站周围散步,在“幽映白日里,清辉照衣裳”下行走,听小站人在郁郁葱葱的大山里欢唱,我是乐此不倦。

6.

往事难忘怀

事情得追溯到40年前,我从父亲手中接过他辛辛苦苦扛了30余年的捣镐、耙子,顶替分配到原来玉屏工务段的小站工区从事线路养护工作工作。当时,工务职工中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养路工,三件宝,捣镐、耙子、破棉袄;烈日晒,寒风咬,连个老婆也难找。于是心中苦闷,产生自卑情绪,总认为低人一等。

一天,工区组织学习,主持人是一位瘦小但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态度谦逊,平易近人,从职工口中得知他就是段团委书记,认识他的年轻人都亲昵地叫吴哥。他给人第一印象健谈,实干,事事以身作则,工作雷厉风行,因此,他组织的活动年轻人都喜欢。

认识吴哥是我的幸运,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东西,获益匪浅。我的成长与他的循循善诱分不开。那时,我的每一点进步吴哥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在他的帮助下,我放弃思想包袱,积极参加团的活动,创造条件。入团后,履行团员义务,脚踏实地搞好团的各项工作,从基层团支部工作到团委工作十余年,至今依依不舍。

记得我担任镇远领工区团支部书记期间,吴哥经常到工区,指导我们开展团的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特别是在“如何开展好团组织工作,统一团员年年思想”这方面,他给我传授了不少好经验,要求我们支部在全段10个团支部开个好头,要我们在管内点多线长、人员分散的境况下,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开展青工歌咏活动相结合。从那以后,我们组织的团支部活动均把歌咏比赛融入其中,齐唱《养路工之歌》。歌词大意是:身披朝霞送走夕阳,肩扛铁镐战斗在铁道上。别看我们是个养路的黑小伙,脸又黑,膀又阔,偏偏还爱唱支歌,什么歌?养路歌,钢轨枕木石砟道钉和捣镐,歌不离养路呀养路不离歌,我像道钉呀道钉像我,都为安全放光热。激越的歌声豪迈,唱出了我们养路青工心中的歌,像火种点燃了我们对前途、理想、工作和生活的希望之火,激励着我们在铁路运输生产中,鼓满风帆,高歌猛进。

歌声引来了新鲜事,一些工班长常说,青年人摸不透、难领导。从此也改变了看法,拥护工区青工多参加歌赛。歌声把后进青工引进了先进行列,在团组织的歌声引导下,很多后进青工赶了上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在前进。歌声化作鹊桥,养路青工找对象难,人所共知,自从歌咏活动开始后,很多青工用自己的歌声,唤来了爱神。

还有一件事我难以忘怀,吴哥为我们出谋划策,积极寻找结合团支部自身实际的活动方式。在他的启发下,我们在坚持“三会一课”的同时,承包了一对25米钢轨道砟改锤,自筹活动经费,并且与车站团支部联谊,开展各种有趣有意义的活动,支部工作生机盎然。这期间,我们利用自筹经费和路局团委奖励先进团支部的奖金请来了数学老师,每晚组织站区团员青年在工区学习。每逢星期六,吴哥都会按时从段上赶来为我们讲团课、讲语文知识。他的讲课深入浅出,耐人寻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后来的钢轨人生道路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今天,每当我站在讲台上,脑海里总在想,这些知识很多是吴哥当年传授的。一晃将40年了,那时的团员青年早就成家立业,大多数已经退休颐养天年了。每当聚会回忆往事,总会情不自禁提到他——吴哥。

7

小站咏叹调

到底是光阴似箭,4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以后参加工作的我,那时还热血沸腾朝气蓬勃,如今却已入知天命之年。40年间,我亲历了太多的小站故,也目睹了太多小站的沧桑巨变。

今天,小站职工惬意、怡然。每当夜幕降临,紧张工作一天的职工,或在风景优美的庭院内打牌下棋;或在满园的葡萄架下读书看报;或围坐在学习室的电视机旁,收看丰富多彩的节目;或独自走进卧室,敲打键盘激扬文字;或在月光下尽情聊天――好一派“田园风光”的景象。

时针拨回到湘黔线运营初期,那时,沿线小站多是满目荒凉,杂草丛生。多数职工住的是工棚式平房,雨从屋顶漏下来,风从四壁钻进来,蛇虫从缝隙爬进来。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时,每当夜幕降临,小站人不是围坐在火炉边抽闷烟,就是早早睡觉。大家心里想的是上满全勤,一个月挣足几十元工资,婆娘娃娃生活、学习才有着落。

有这样两件事,一直深深映在我的脑海里。第一件事发生在小站水花。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职工,弥留之际,向守候在身边的老伴、孩子说:“工作了一辈子,没有住过楼房、没坐过卧铺车,还不知道电视是个啥样子,里面的人是怎么进去的?”这第二件事发生在大石板。80年代初期,社会上流行手提式收录机,有一位职工,好不容易积攒了300元钱,趁周末休息赶到玉屏,买好机子,高高兴兴来到火车站,准备返回小站。候车时,遭遇小偷,剩下的钱和工作证没了。由于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没能够坐上慢车。囊中空空的他只能提着机子,暴走60多公里,第二天下午,他才饥肠辘辘地回到工区。

凯里地区俱乐部巡回放映的露天电影是那时小站文化的大事件。每遇这一天,便是小站最闹热的一天,大家早早把饭吃好,搬上板凳,喜滋滋来到站台,小孩忙着占位子,坐在那里,遥望天空等天黑。那个时候,许多小站不通公路,山路泥泞,又滑又陡。但凡有电影,邻站的职工却是携妻带子,爬山涉水,步行10来公里,也要一饱眼福。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玉屏工务段采取群众集资、投劳的办法,第一个庭院化样板工区建成。紧接着,这条线上又有24个小站工区进行了绿化、美化。进入2000年后,路局谋篇布局,大刀阔斧对小站进行改造。如今,小站职工生活环境明显改变,许多小站都有了公路。坐车进城变得方便起来。(

富起来的职工,不愿再为看电影吃苦头,他们进城买回电视机,影碟机。如今,电视机、音响、冰箱、微波炉、消毒柜,也都在小站安了家。或许这在城里算不了什么新闻,但于小站而言,却是让人惊喜的大事!

40年间,小站以不同的身姿,走进不同的历史,我期待,小站身姿未来更靓丽!

8

鱼水情深

时间就像一把沙子,当你紧紧的抓住它时,它会从手指间的缝隙流出;可是当你轻轻地捧住它时,你可以细细的去回忆过的每一件事。回忆,是一杯香浓的咖啡,香气弥漫;往事,是阵阵花香,沁人心脾。

1994年5月23日。低垂的阴云,使天气显得沉沉的。一大早,时任玉屏工务段行办主任的我跟着副段长邓伦甫登上了西行的普客列车。在车上他对我们说:““像这种易下暴雨的夏天,更要谨防山洪断道影响安全优质活动的开展,再说,好几天没见边远小站工区的弟兄们,心头就有点慌。”

上午10时50分,列车到了水花站,我们下车就直奔工区,见到正回家吃早饭的职工,邓伦甫一个个打过招呼后,专门来到工长余正甫身边,反复强调要强化职工的劳动纪律和作业纪律,还要关心和体贴职工。老余点点头,忽地问道:“我们已经吃过饭了,你们还没吃吧?”我点了点头,老余就要去洗莲花白,老邓拦住了:“我们自己下碗面条就行了,你得带领弟兄们去工地,关键时刻工长不到工地不好。”

余正甫果然就拿起工具,带领职工干活去了。

这功夫,随行的贵州经济报记者陈大鹏好奇地问:“怎么你们事先没有电话通知工区做饭?”邓伦甫一笑:“嘿嘿,这两年来,我们不兴这个,搞搞‘突然袭击’不致给下面添麻烦,遇到什么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容易了解到基层真实情况。”随后,我们来到铁道边,看见一个老工人肩挑竹垫片走来,老邓笑道:“黄老工人,这么客气,来就来嘛,挑一大挑来走亲戚啊1老工人黄大友笑笑:“亲戚,亲戚,越走越亲嘛1

下午13点半,职工陆续来到工区凉亭暂时休息。老邓走过去,对青工胡润龙说:“出个谜子给你猜,王家门前有水流。”小胡眨眨眼答道:“就是我那个‘润’字么。”老邓笑笑又说:“我再跟你们说一副警世上联,是专门告诫世人莫打麻将的,上联是‘运在红中想发财,搜遍东西南北,仍光板一块’,下联正在征集中。”众人抚掌大笑,连称太妙了。有人还说:“我们又得上班去,不送你们了。”老邓连连对众职工拱拱手:“不必送,不必送,不是外人嘛。”

下午15点半,我们一行又来到大坳养路工区,职工还没有下班。老邓提出要去工地,快到猫猫沟隧道,见两颗道岔螺帽松了,他对我说:“过一会要找巡道工来紧一紧。”还未到白云隧道,我们看到了下班回来职工的身影,老邓紧赶几步冲过去,一掌拍在工长张雨东肩上说:“兄弟们,辛苦了1众人答道:“差不多,差不多。”这时,巧遇巡道工走了过来,老邓即亲切地说:“李师傅,这里有两颗螺帽松了,请您紧紧。”老李立即取出板手拧紧了螺帽。

下午19时,工区食堂开饭了。整齐幽静的葡萄架下,一张四四方方水泥石桌上摆了四个菜,我们一行3人与7名职工及家属团团围成一桌。席间,老邓在每人碗里斟了一点啤酒,然后抬起自己面前的一碗说:“这碗酒,就是我敬各位弟兄姊妹了,这里的安优工作,就拜托各位了。”说完,与工人们一饮而荆

晚上21时,工调通知老邓连夜赶回玉屏,我到车站要了点,老邓一个人连夜乘货车离开了大坳。我陪陈大鹏记者留了下来,老陈问张工长和职工:“对老邓这人怎么看?”大伙七嘴八舌地说:“像他这样和职工打得拢的领导,我们举双手欢迎,领导就要这样的,工作起来一是一二是二,下了班后是弟兄是朋友1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25年前,每当我回忆起它,我就感到鱼水情深带来的轻松,想再返回那个时候,想再次体验那个年代的生活,我知道是不会再返回的,可我还是会想念的。

9

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十年以前,因为工作需要,我有幸加入到凯里工务段重维人的队伍中,在那段如歌岁月里,我和干部职工携手并进,风雨同舟,用执着诠释敬业,先后转战十余个小站,升级改造道岔58组,还参加了起道修、股道升级改造施工作业,共同的工作和生活让我对这段岁月难以忘怀。

身先士卒作表率

2009年12月,我调任凯里线路重点维修车间担任党支部书记。

在与重维人共同工作生活的近一年时间里,我深深爱上了这个集体,更深深爱上了这个岗位。这是一个无私奉献的车间,更是一支敢打硬仗的和谐团队,同时承担着沪昆线贵州东段大龙至龙里605.540公里山区设备维修改造的重任。

我的工作职责由支部建设、安全管理、队伍稳定、思想工作几部分组成。我的工作目标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强有力的创新工作机制,鼓舞干部职工、凝聚人心,出色地完成各项施工任务。为此,我在一线班组扎下了根,与职工同吃、同注同劳动。遇到施工中的难题,主动与大家一道协商,并和施工负责人、班组长直接深入职工寝室挨个做工作。一天下来,有时施工任务时间紧,24小时连轴转,废寝忘食是常事。有时,辛苦了一天到头来睡觉不足4小时。虽然这样,我却认为这施工任务关系到段的“源头”,因此不敢懈怠,在学中继续努力,在干中继续向前。这样的工作,在别人的眼里都是平凡而枯燥的,但却常常使我遇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每当看到一列列火车从施工点安全通过旅客露出的那一张张笑脸时;每当看到南来北往一趟趟列车安全正点驶过施工现场时;每当看到股道、道岔在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完成改造升级时,我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平凡而又闪光的事业。

在2010年8月20日,我带队在麻芝铺落下最后一组排,配合施工的电务段轨道车司机黄飞龙走过来,对穿着迷彩服,满身油污的我说:“叶哥,你怎么天天亲自干呀,你指挥职工和民工干不就得了,何必自己动手呢?”我笑了笑:“我不以身作则,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怎么让职工、民工心服口服呢?”说完,继续投入到施工中。身后,传来几位电务配合人员的置疑:“你说刚才那人是车间书记?不会吧,这么多天他可是什么活都在干,我们还以为他是一个老民工呢?”很快,“老民工”成了职工和民工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我呢,并不觉得难堪,反而认为是大家对我工作付出的褒奖。

我之所以爱这个车间,爱这个集体,是因为我在这个车间,在这个集体领略到了重维人吃苦耐劳,团结奉献的高尚品德。

在起道修施工现场,我和职工每天都是二更起床,上午10点钟返回驻地。有时,如果遇到接送的轨道车没来,还得晚些时候才能回到驻地吃饭休息。然而,就是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日子里,就是在这样违反生物规律昼伏夜出的日子里,重维人担起了繁重的施工重担,从年初一直鏖战到年底。在许多个日日夜夜里,重维人心系安全,把责任看得重于泰山,为了责任无暇顾及自己的妻儿老小,烈日晒,寒风咬,披星戴月,沐雨栉风,在一个又一个施工主战场不停奔忙。有时,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群重维人,回答依然是“责任”二字。

2010年9月13日,玉屏机工队班长关飞带队处理管内k1758+500米处三角坑,突然,他全身针刺般疼痛,脱下上衣一看,背上全是黄豆般大的疙瘩,他表情非常痛苦,我正好在现场,让他到施秉县城去检查一下。他摇了摇头,忍着疼痛,一直到完成当天任务才离开现常

在一个又一个施工现常不管是股道升级还是道岔升级改造,重维人面对再硬的“骨头”,也会不辞辛劳“啃”下它。每到一个新的施工点,车间干部第一个到现场,熟悉环境。主任吴熙令说:“职工通常不会听我们说什么,而是看我们做什么。如果我们不熟悉不了解整个施工过程,成天指手画脚,职工是不会服气的。”职工说:“车间干部、班组长管理有序,张弛有度,主任书记带头苦干实干,正因为这样,他们说的话我们愿意听,他们指挥的硬仗我们愿意去打。”

听到这话后,我把所有的重维人一个个在脑海里过滤了一遍,除了贵州省劳动模范邰顺军,还有贵州拾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凤友,成都局“三八红旗手”曾红秀,段“十佳安全技术标兵”顾怀贵……,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无私奉献的人,他们为山区铁路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单位、为自己争得了荣誉,是他们,构筑了段、车间安全生产的坚强屏障。

正是因为有这群人不懈的坚持,他们视安全高于一切,把安全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才诠释了责任和坚守是确保山区铁路长治久安的第一战略,充分展示了重维人确保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作为生产一线的领头雁,我心里每天都很清楚,生产过程中每一次违章作业,每一个违反操作程序的动作,哪怕都是偶然的,也必然蕴藏着让身体残缺,甚至让生命从此消失的可能。每当重维人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内心充满坦然和平静,理由很简单,因为“安全在我心中”,重维人在遵章守规中为构建安全生产而工作着。所以,他们每天都能“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细想起来,重维人之所以不辱使命,甘当急先锋,各项施工任务如期完成,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能有结果吗?重维人常说:“设备优质永远在我们心中”。也许,这话听起来会觉得是一句口号,离他们实际付出还有一些距离。其实,现场就是实实在在的练兵场,每一组道岔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维修养护,而这感觉就是来自重维人所从事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今天,山区铁路正在以迅猛无比之势头发展壮大。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培养职工的敬业精神,卡控施工安全,确保设备优质?是摆在基层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铁路事业,面对不断增加的施工升级改造任务,面对重维人难以停下的战斗脚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成为车间的生存之本、效益之源、发展之力。

今天,我满怀激情写下这些文字,除了回顾自己生命中一段难忘的如歌钢轨人生岁月,也把此文献给为山区铁路安全畅通无私奉献的重维人,愿我们携起手来,满怀激情,并肩战斗,用我们的激情和汗水为沪昆线安全畅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继续谱写山区铁路更加美好辉煌的明天。

10

有妻如此

妻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铁路女工,她为人善良,任劳任怨。六年多前,母亲因脑梗后生活不能自理,她不畏劳苦,每天下班归来,再累也要侍奉我那行动不便的母亲。

“叶伯,你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碰上这么一个好媳妇,里里外外一把手,照顾你母亲像亲娘一样,真是贤惠啊1熟悉的人都会在我跟前夸上几句,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心里乐滋滋的,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2013年5月27日中午,我手机上有一个未接电话,是妻打来的。带着歉意拨打回去,妻告诉我,她休班回家取包裹,母亲对她说全身乏力,连走路都困难。现在已经送到小区楼下私人诊所输液。

那天正好赶上周一,单位事务特多,我当时正忙着编辑手机报,得知消息,一时心里哪里还能安稳。妻嘱咐我不要着急,先把工作干好,还说有她在没尽管放心。一个多小时后,我正在埋头工作,电话又响了,妻说母亲这次的病应该不是一般的感冒,现在已经转到了四一八医院。经过医生诊断,得知母亲是脑梗,还好送医及时。我心里好难过,一边快速编辑手机报,一边拨通妻车间领导电话。此时的我,一个男子汉,鼻子一酸,眼窝子里那股热流失控了。人们时常可以看到,我总是强装潇洒。其实,很多时候,在我坚硬的外壳里面,藏着的并不是同样坚硬的豪气,有时,我甚至比女人还脆弱。

这一次流泪,其实就是一次无声倾诉,泪水冲决了封闭的心田,压力得到了缓解,心理得到了调整,烦恼也就随之消失不见了。这一次流泪不是向人乞求,更不是向人展示悲哀,而是在朋友的声声关切里,心情变得轻松适意,安详平静。

从来没有像那天连续失误,编好的手机报一次次忘记存盘,一次次重来,因为在我脑海里老是浮现出母亲的轮廓。

下班后,我匆忙赶到医院,妻坐在病床上,怀抱插着氧气,静静躺着的母亲,此时母亲已经声音模糊,气息虚弱。那个时候,妻看到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安心工作,这里有我照顾。我的眼眶再一次湿润了。

此后,妻独自照顾母亲。两个来月很少回家,一直在医院日日夜夜侍候着母亲。一日三餐,都是妻亲手弄,亲手喂。遵照医嘱,妻每天都会买来新鲜的蔬菜切碎熬成粥,一勺一勺地喂给母亲吃。

母亲因久病心情不好,性情变得有些烦躁,稍有不如意之处,就会发脾气。但妻从不在意,更加小心翼翼、细致入微地服侍着。有一次,妻给母亲喂饭时,她突然发起脾气,耍起小性子,不管妻怎么哄,都不肯吃饭,这让妻委屈不已,但妻没有怨言。因为天气炎热,妻每天都会耐心地给母亲擦洗身子,还时常换衣服、洗被褥,一忙就是好几个小时。

在妻的悉心照料下,病床上躺了两个来月的母亲从没生过褥疮。那时,母亲不能坐立,每次擦洗身子时,妻都要花上一番功夫,忙得满头大汗。特别是我姐姐和妹妹不在身边,一个人服侍母亲大小便,最是困难,有时累得直不起腰,为此,她也曾偷偷流过泪。

如今,母亲已经86岁高龄了,她意识清醒,还可以在家中慢慢走走。为了解决母亲理发问题,妻专门买了一把电动理发剪,隔上一段时间,亲手为母亲理发。我在写这篇文稿时,妻在调试水温准备给母亲洗头、洗澡。近四年来,为了照顾母亲,妻很少走亲访友,从不出远门。就算每次回毕节的娘家,也待不了几天,有时甚至很快就赶回来。

看到身体日渐衰老的母亲,妻对我深情地说:“爱一个人就得付出,不管以后的日子有多难,我一定要帮你服侍母亲到寿终正寝。”

11

大山里的清晨

清晨,我站在小站宝老山线路工区的楼上,放眼眺望群山连绵的大山,让自己的思绪激情澎拜。

这是又一个到对点服务工区的日子,为了包保和责任。但是我,意识沉浮在小站那群穿着橙黄马甲的守护者,心儿异常激动。

坚守的岁月是寂寞的,无论风霜雨雪,抑或阳光灿烂,都是钢轨人生的一种执着。蒙蒙细雨顺着楼顶的边缘,贴着玻璃窗,幽幽地滑下,正在点名的小站人,依然站着,竟没有一人提出避避雨。

履职尽责的人,像极了大山里那些兀自挺立的苍松翠柏。像极了那昼夜不停奔驰的一列列南来北往的钢铁长龙。

工长的声音,竟是铿锵有力的安全工作的注意事项,还有小站人的集体宣誓:“设好防护,按章作业,及时下道,珍惜生命,坚决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人负责1伴随着铮铮安全誓言,小站人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男人和女人,你和我一群人,在大山养路以苦为乐,扎根小站以坚守为荣。寒冬里,迎着凛冽的寒风,心里惦记的就是山区铁路的安全畅通,遇上这样的冻雨,寒风彻骨,刮在身上仿佛钢刀乱扎一般……但此刻,无私的小站人分明顾不了这些。

一支手检的队伍冒雨行走在山区铁道线上,橙色两色的马甲在雨中若隐若现。

钢轨人生不言悔,小站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对大动脉的担当。舍小家顾大家,明明白白的爱路情如焰火般的燃烧着。无私奉献,小站人护航山区铁路的劲头更足了。

爱岗敬业,这是一份约定,还是一种人生境界。小站人,由于长年在大山里风吹日晒,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几道深深的皱纹挂在瘦而黝黑的脸上,他们用对山区铁路事业的忠诚,坚守在大山里,默默地守护着山区铁路的安全。

心在感动。

然而每一次的感动竟然都是一次新的走近。

情到深处,我以极大的热情和饱满的斗志,走进对点服务工区,走进艰苦环境中的小站人,紧跟着他们步履攀山越岭,在他们手把手的指导下使用威克捣固机、起道、改道,增添了把汗水洒在山区铁路运输主战场的人生经历。

竟然在这样的坚持中,灵与肉怦然而动。原来,大山里的清晨,也可以如此——让人感动而骄傲,这正是小站人的精神可嘉之处,也是我几十年如一日钢轨人生路上甘愿为小站人讴歌的原因所在。

12

笔耕的快乐

2013年四季度末,我撰写的《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获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文学作品类报告文学一等奖。激动、兴奋之余,往事便涌上心头。

上小学二三年级时,我在课外经常捧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古典名著,爱不释手地“啃”,我特别喜欢书中人物的骁勇善战和他们的谋略才干。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慢慢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上小学四年级那年,我帮只有初小文化的母亲给远在贵州铁路一线工作的父亲回了封信。信的大意是:“来信收悉,见字如面,内情尽知,知道您在贵州一切都很好,非常高兴。家里一切都很好,请勿挂念……”信发出前,母亲让我念来听后,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父亲来信也不住地夸赞我,我内心受到极大的鼓舞。从此,家里写信的事我全包了,写信虽累,但累并快乐着,累并收获着。

上初中,幸运地遇上了蹇老师,他是我国文学大师蹇先艾先生的儿子。从此,我在文学的世界里如鱼得水。蹇老师送给我《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居里夫人》等课外读物,我常常读得如饥似渴。那时,我的作文经常被蹇老师当范文读,我也从中得到一种无声的鼓励。记得有次参加作文竞赛,我的《当我升入高中之后》获得了高中组语文竞赛一等奖,虽然当时奖品只是一支铅笔和一个练习本,然而却让我感受到了:文字因我而增色,我因文字而受益。

后来,我带着对文字的热爱来到铁路参加了工作。在当时段团委书记吴越秦兄长的指导帮助下,我不断成长。后来,我担任了团委书记、党办主任、党支部书记、党委助理员这些工作,开始长期与文字打交道。1986年,我的第一篇新闻稿件《生命换取的教训》,在当时的《成都铁道报》发表了,随后也经常在更名后的《西南铁道报》上发表发表。文字逐渐支撑起我的理想和目标,成就了我的梦想。

时光飞逝,我工作后当“土记者”也接近34个年头了。在我身边,许多职工为了确保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长年累月坚守在小站,远离城镇、条件艰苦、与寂寞相伴,却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因此,我把笔头、眼睛瞄准他们,宣传他们的奉献精神,试图用他们的精神去感染身边的每一名职工。

1996年5月,我和贵州经济报、贵州广播电台两位记者一道来到了岩英危岩看守点,见6位老职工在方圆两三公里荒无人烟的夹皮沟里尽职尽责地看守危岩,我们被感动了。在那里,我们用了半天时间采访当班看守工,随后一篇《六条汉子与一堆危岩》的通讯诞生了。稿子发出后,很快被《贵州日报》、贵州省广播电台、《羊城晚报》采用,受到了生产一线干部职工的好评,大家认为,这篇稿子标题新颖,主题鲜明,反映的事实就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到亲切。2005年11月,我来到小龙洞桥路工区,见到工长李复胜和几名男女职工舍小家、顾大家,长年生活在这“两山夹一谷”的偏僻小站里。于是,我连夜采访了他们,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独白。当天晚上,我含泪写成通讯《小站雕塑群》,很快被《西南铁道报》采用。这篇报道在提炼主题思想、选材立意上我的确下了些工夫,单是标题我就想了一个晚上,共写了6个标题,反复比较后,才选定了这个标题。时间证明,只有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到车间班组,和职工群众广交朋友,才能了解到职工的真实思想和诉求,才能发现他们崇高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捕捉到他们在平凡工作生活中的“闪光点”,让他们成为文章的主角。字里行间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作品才会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

从报上发表第一篇豆腐块到后来发表较有影响的各类文章,到后来的获奖作品,我日渐明白,要想在写作上取得进步,必须首先当好学生,拜行家为师。我的拜师不是一拜,而是三拜。一是凡到路局开会、学习、办事,我都要去报社和宣传部拜师,请老师们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二是经常拜读中外优秀新闻作品,从中吸取营养,增长智慧,以充实和提高自己。三是拜职工为师,虚心向生产一线的广大职工学习生动、朴实的语言。多年来,我深入基层采访近千次,获得大量素材和群众语言,写出许多好的作品,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工务职工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了解铁路运输守护神的艰辛与奉献,扩大了铁路的知名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白天,我边工作边采访,常常晚上伴着一盏孤灯,坐在电脑桌前激扬文字,一坐就是几小时,经常捣鼓到深夜。头昏了,用冷水洗洗脸又继续写作。我给自己订下了几条规定:一是勤于笔耕;二是写真人真事,现场采访决不闭门造车;三是不怕路途遥远。自1986年至今,我已在《人民日报》、《贵州日报》、贵州省广播电台、《人民铁道》、《西南铁道报》等路内外20多家报刊台发表新闻稿件1000余篇,我采写的《玉屏工务段连续五年无计划外生育》、《葡萄效应》新闻和通讯获得贵州省好新闻三等奖。所写的《站段班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荣获2011年度四川省企业管理优秀论(著)文二等奖。2013年,我写的《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获得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文学作品类报告文学一等奖。

与文字结缘,快乐无比。我用文字构筑梦想,用文字书写出美丽的钢轨人生。文字成为我实现梦想的舞台,更成为了我通往钢轨人生彼岸的桥梁。

笔者札记:

我的钢轨人生也是一段歌。在如歌的岁月里,绽放出钢轨人生最亮丽的花朵。听,有个声音从心灵深处慢慢传来,久久在天空回荡。在如歌的岁月中,我追逐时光老人的脚步,一不小心便从青葱岁月跨入了知天命的行列。因为成长,因为经历,让我体验到钢轨人生不同阶段的忧虑与美好,让我发出对生命的思考,才会有了对生活智慧的积淀,才会有了一段久唱不衰的岁月之歌。从入路那天起,工作一晃40个年头了,中间也曾在多个岗位上锤炼。这些年里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太多太多,也让我想过很多很多,所思所想,我的钢轨人生变成了笔下的文字,2000余篇新闻、图片、散文、小说、杂文、报告文学等题材的文字陆续发表,一步一步成就着自己的钢轨人生梦想。如今,我已在知天命年龄段徘徊了,但那挥之不去的钢轨人生情结却时时刻刻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在那单纯、远离世俗的环境和空间里,虽然很苦很累,但我觉得很充实,也收获很多,钢轨人生教会了我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教会了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更教会了我什么是爱心和责任,为我的一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