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走路的铁路人
铁路资讯 2015-12-20 08:17:24 0浏览 作者:脑屏幕。
用眼睛 “走路”的铁路人?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笔者心中一动,浮想联翩。带着疑惑,我们走近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月山工务段探伤数据回放分析班组的分析员们。
12月15日16时,笔者一行来到月山工务段探伤数据回放分析班组。推开门,只见8个人分坐两排,神情专注地盯着面前的电脑屏幕,观察着屏幕上时不时出现的红、白、绿、黄、粉红、蓝色等8种颜色的图形。这里静悄悄的,我们只能听得到鼠标被按动的声音。
坐在第一排的李刚带着一副防辐射眼镜,右手按着鼠标,眼睛紧随着电脑屏幕上的图形而移动。
这样的工作要一直持续到22时。其间,除了喝水、上厕所、分析疑似图形,李刚和其他7名分析员基本上没有交流,只有眼睛盯着屏幕缓缓“走动”……
数据分析员VS钢轨探伤工
如果把火车比作人的话,那钢轨就是它的双腿。火车能否安全运行,与 “双腿”是否健康密切相关。铁路上有一个专门检查钢轨情况的工种,叫做钢轨探伤工。
而李刚们的工作,与钢轨探伤工给钢轨 “体检”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李刚们的任务就是对探伤工 “体检”钢轨的结果进行分析,防止出现结果不准确或者漏诊的情况。
曾经干了16年探伤工、今年42岁的李刚说: “钢轨探伤工,就是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为火车的 ‘双腿’进行体检,像医院的B超医师一样,只不过对象不同,一个是人的影像,一个是钢轨探伤图形。”
月山工务段现有170多名钢轨探伤工,分布在19个钢轨探伤班组,主要担负着段管内2200多公里铁路和2700组道岔的钢轨探伤任务。
李刚告诉我们,每个探伤小组有两台超声波探伤仪,分别对两股钢轨检查,以每小时不超过3公里的速度顺着钢轨走行,如果遇到钢轨不良的地方,速度就要降到每小时不超过2公里。
除了用钢轨探伤仪检查钢轨内部有无异常外,探伤工们还要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小铁锤和一面小镜子进行手工检查。
李刚说: “小铁锤用来敲击钢轨,通过声音和小锤子跳动状态判断钢轨是否损伤,正常状态小铁锤上下跳动四五下,声音清脆;异常情况小铁锤可能只跳动两三下,声音发闷。小镜子则是用来检查眼睛看不到的钢轨头下面和钢轨底部,就像医生的听诊器和内窥镜,对钢轨实现全方位、无死角体检。”
“我们与探伤工工作的不同之处是他们每天在野外,风雨无阻,而我们在室内,分析他们检查结果。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及时发现异常钢轨。”李刚说。
4万米中寻找2毫米
如果把钢轨探伤工比作B超医生,那么李刚这些分析员就是审核把关的教授级医生。
月山检查监控车间主任张和平深有感触地说: “如果探伤小组在探伤作业中漏检、误判,没有发现钢轨伤损,就有可能危及火车的安全运行。”
“数据回放分析员的工作就是通过电脑分析探伤小组现场检查得到的图形,从蛛丝马迹中找出可能隐藏的故障。发现异常后,他们会立即通知钢轨探伤工复查,把好火车安全运行的最后防线。”张和平说道。
没有金刚钻,怎敢揽瓷器活?要成为一名数据回放分析员,需要有5年现场工作经历、经验丰富,还需持有二级探伤资格证方能上岗。
回放分析班组班组长刘永攀说:“每天13时左右,19个探伤班组的数据就通过互联网汇集到分析室。钢轨探伤工工作以公里计算,但回放分析的电脑屏幕以米为单位,且两台探伤仪的图形要分别分析,这就意味着探伤工检查1公里钢轨,分析员要分析2公里的距离。”
“19个探伤班组每天要检查133公里钢轨,7名分析员则要检查266公里钢轨,每名分析员平均要分析近4万米。”刘永攀指着电脑屏幕说,“屏幕上显示的距离对应的现场距离是4米,每按动一次鼠标移动2米,一个工作日分析4万米需要按动鼠标2万下。”
防止过多起故障的分析员许保国说: “回放分析是一个十分复杂、劳心费神的活,利用电脑屏幕在近4万米的长度中找寻2毫米长的疑似图形,犹如大海捞针一般。”
刘永攀告诉我们,回放分析班组刚建立时,工作时间是8时到18时,而钢轨探伤工把数据传到工区一般是14时。
这样,下午4个小时很难把当天数据分析完,需第二天再分析。这就形成了一个晚上的空白,若有重大故障处理不及时,后果难以预料。
为此,他们把作业时间改成每天14时到22时,现场检查和室内分析无缝对接,一旦有问题,随时通知探伤小组到现场检查,消除时间空白点,保证24小时不停歇的火车安全行驶。
8种颜色与8个小时
8个小时,数据回放分析员要始终盯着电脑屏幕,一刻也不能走神,只要屏幕上出现8种颜色、2至3毫米的图形,他们就要根据图形大孝所处位置与上个周期图形进行对比,既要看图形变化,还要看现场反溃
如果有异常,探伤小组未标记,就要结合探伤仪的灵敏度、操作情况对图形进一步综合分析、判断伤损,没有充分的把握,不能轻易下结论。
“钢轨探伤工是用脚走路,我们是用眼睛 ‘走路’。”李刚笑着说。
8个小时的 “眼睛行走”,使腰酸背痛、脖子僵硬、近视眼等成为数据回放分析员的职业病,眼药水、防辐射装备成为必备品,按动鼠标、揉捏脖子等成为固定动作……
李刚说,最累的是心。每次打开电脑最不想看到疑似,但又怕没看到,如果钢轨探伤工现场判断不准,或者存在误诊、漏诊的状况,而我们又没有看到,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每天上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
李刚拿起桌子上的眼药水,往干涩的眼睛里滴了几滴,靠着椅子揉了揉酸痛的脖子,接着说: “不能因为长时间没有发现疑似,就放松警惕。因为疑似图形有时一周都没有一处,有时一天就可能看到好几处,非常不确定。”
“要是发现很难判断的伤损图形,怎么办?”看着不停揉着脖子的李刚,我们问他。
“看,那儿有一块大屏幕,要是有很难判断的伤损,工长就组织大伙一起到大屏幕前集体 ‘会诊’。”李刚探着身子,用手指了指分析室内的一块大屏幕。
“发现难下结论的疑似伤损图形,大伙就一起诊断,讨论到底有没有问题。为确定一处疑似伤损,争论到夜里甚至凌晨也是常事。在家人眼里,我们这群人就是夜猫子,半夜不睡觉,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刘永攀的话引起了一阵大笑。
据了解,月山工务段管辖区段80%处于高坡区段,包括小半径曲线、长大坡道、桥梁和隧道口等关键地段,担负着重大的安全责任。而回放分析班组成立4年多以来,共发现200多处疑似伤损,分析确定了37处钢轨重伤。但分析员们的光荣从来不在于这些数字,列车安全地行驶在钢轨上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看着李刚、刘永攀这些紧张而忙碌的用 “眼睛”走路的铁路人,笔者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仿佛看到他们在清除铁路线上的一个个 “拦路虎”,保证着列车的行驶安全。
本文图片均由王占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