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一家的守山岁月
铁路资讯 2019-08-11 07:47:36 0浏览 作者:其中夜间接车17趟“9公里防洪看守点正常。”“6081次列车司机收到。”7月26日15时21分,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曲靖工务段管内水红线(六盘水至红果)9公里Ⅰ级防洪看守点处,防洪看守工张本祥把对讲机靠近嘴边,与即将驶来的火车司机对话。
5分钟后,一列火车从大麻窝2号隧道疾驰而来,等候多时的看守工张本祥竖起黄旗,妻子胡学粉跟着立岗接车,洁白的雾纱在他们头上染上一层薄薄的水珠,这是他们夫妻俩当天送走的第7趟火车。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曲靖工务段管内水红线(六盘水至红果)9公里Ⅰ级防洪看守点位于绵延起伏的乌蒙山间,矗立在一个三面环山、一边临崖的山坳里,看守房建在大麻窝2号隧道出口处,每年进入7月下旬开始,这里大部分时间都被大雾笼罩着,一直要到次年的4月才“重见天日”。
看守房只有十几平方米,被分割成两间。一间摆放着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另一间摆放着冰箱、洗衣机,还有一些巡查线路所需的工具。
正在生火做饭的是看守工张本祥的妻子胡学粉,7月26日这天女儿要来看他们,胡学粉特地宰了一只鸡。16时12分,巡查回来的张本祥也主动前来帮忙,淘米煮饭。
看守房的左侧是夫妻俩这些年开垦的小菜园。在两个用树枝圈起来的栅栏里,一边养着20多只鸡,一边种着时令蔬菜,在栅栏入口处拴着一只小狗,见到有陌生人来,小狗不停地跳跃着。
“我们在这里看守了7年,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2015年初,我还把女儿女婿也喊来。”说着,胡学粉手指铁路的一侧,“往这个方向出去1公里就是10公里看守点,由我女儿和女婿在看守。我们中间隔两个隧道,休班的时候,我们相互‘串串门’,拉拉家常。”
张本祥的女儿叫张鸿雨,女婿叫杨仕刚,他们看守120米的铁路线路,也是危岩落石和边坡溜坍的重点防护地段。
这个段管内为典型的山区铁路,铁路纵横于乌蒙山间,是黔、桂、川入滇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张本祥一家所在的水红线,80%是桥梁隧道,全线几乎都是“挂”在绵延起伏的乌蒙山间。道路沿线遍及大沟谷、松散岩层、高陡边坡,山体上的落石、滑坡、溜坍等成了汛期威胁铁路行车安全的一大“拦路虎”。为确保汛期行车安全万无一失,曲靖工务段一方面加大设备病害整治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危险处所的看守力度,指派专人全年24小时严防死守。类似这样的看守点在该段有24个,其中水红线就有23个。
受父母的影响,女儿张鸿雨对铁路也有一份感情。“没来这里上班之前,我经常去看守点找父母,看着他们竖起一面黄旗,安全地接送每一趟列车,我感觉很厉害。”张鸿雨一脸骄傲地说道。
经过张鸿雨多次劝说,她的丈夫杨仕刚于2015年3月也来到了10公里看守点。“一晃4年过去了,我们二宝也快出生了,为了二宝我每天都刷步数、做运动,每天检查这100多米的铁路还不够。”张鸿雨摸摸大肚子,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当时听说去外面打工工资高,但现在看着身边打工回来的朋友也没有存着钱,相反我们还存了好多,加上工作稳定,一家人还能在一起,他们都羡慕我呢。”杨仕刚说着紧紧攥着妻子张鸿雨的手,显得十分知足。
17时50分,对讲机传来“嘀嘀”的声音。这是张本祥夫妻俩设置的闹钟,提醒他们该巡查了。“如果没有闹钟,这个也会提醒我们。”张本祥指着挂在胸前大小类似手机的装置告诉笔者,“如果不按点、按路线巡查,这个‘手机’就会自动报警的。”
近年来,这个段以科学防洪和科技防洪为主调,依托“集群通调度指挥平台+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利用对讲手机集群通话、监听、GPS定位、轨迹回放、图片传输等功能,全面盯控巡查,多渠道对隧道、桥梁、高路堤深路堑等薄弱处所进行过程盯控,看守检查人员任何一次不按图巡查,都会引发自动报警。
带上望远镜和信号旗,张本祥同妻子走出看守房。“从这条小路上去,爬到山上对有编号的危石逐一检查,确认岩石有无变化。”来到大麻窝1号隧道仰坡处,胡学粉指着一条坡度接近60度、宽不足半米的路说。这条崎岖的小路,是他们夫妻用7年时间踩出来的,他们也是这条路上的唯一行者。
“这几天刚下过雨,路有点儿滑,要踩稳抓牢,注意安全。”上山途中,夫妻俩相互提醒着。一路上,他们边走边检查测量危石,确认无变化后,才继续往前走。
胡学粉夫妻是附近村子的村民。曾经,他们靠种庄稼为生,一年下来几乎存不了钱。6年前铁路招工,他们来到铁路当起防洪看守工,一个月就能挣上6000多元,除去2000元的生活费及其他支出,还能存上4000多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更要提高警惕,守护好铁路安全。其实,这里就是我们家的‘一亩三分地’,铁路给我们‘饭碗’,就得把它看好管好,让经过这里的每一列车都能安全通过。”张本祥说。
张本祥夫妻俩每天要巡查线路15次、立岗接车30趟(其中夜间接车17趟),每隔3天,还要爬到40多米高、几乎直立的山崖上巡查危石,一趟下来需要1个多小时。7年来,夫妻俩多次有效处置落石和边坡溜坍险情,平安接送列车8万余趟。
本文图片均由杨永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