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故事:行走的中国名片

铁路资讯   2017-09-10 11:04:51  0浏览 作者:北京客运段高铁一队列车长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恰逢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8月28日,秋意渐浓。随着G13次列车缓缓开行,由北京铁路局和中国网共同策划的中国首届“高铁筑梦号”沙龙正式启动。

每一段人生都是故事,而铁路人的故事更有别样的生动和精彩。寒来暑往,万里铁道,一节节车厢承载着一段段人生百态。作为高铁故事沙龙会第一期,主办方有幸邀请到了三位和铁路有关的人,来讲述他们自己的铁路故事。

邓海:因为工作太专注,我的左耳一度失聪了。

(“复兴号”动车组设计经理、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铁技术平台首席专家)

曾在长春上学的邓海,每次寒暑假都会乘坐绿皮车往返于吉林长春和四川老家。在他的记忆里,“拥挤”“票少”“车慢”是当年铁路的代名词。当他第一次熬过三天两夜的漫漫旅途,就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让中国的火车“飞”起来。

进入铁路工作后,邓海赶上了中国铁路大提速时代。在普速列车的6次大提速中,他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邓海说:“我是幸运的。”从2012年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数据采集到2013年“复兴号”动车组概念正式提出,他都参与其中。

作为“复兴号”动车组的设计经理,邓海和所有设计者都暗自较着一股劲:中国人自己的火车必须是原创的关键技术、必须是独立的知识产权,要让“复兴号”动车组走出国门,要让全世界都看到我们中国。

5年时间、60多万公里运营考核、无数次试验……为了完成数据核算、技术检验,邓海常常连续几天不能合眼。由于缺少休息、压力过大,他一度患上了“突发性耳聋”,左耳完全失聪。尽管如此,他却来不及休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复兴号”动车组的研制工作中。

6月25日,中国中车正式交付5列“复兴号”动车组,由此,中国铁路正式从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智”造。“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邓海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他实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为中国高铁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冯琰(David Feng):坐上中国高铁比在国外合法“飙车”还爽。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资深铁路迷)

冯琰对中国铁路的热爱,完完全全体现在行动上。从2008年第一次坐上中国火车至今,中国铁路已然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由于当天是七夕,冯琰携妻共同参加了这次沙龙。他与妻子相识于学校,结缘于铁路。谈到爱情,他一脸幸福。他骄傲地告诉大家,很庆幸自己的妻子也是一个“火车迷”。

冯琰对于火车的热爱,源于儿时。由于学校和家距离较远,生活在瑞士的冯琰从小就乘坐火车上学。在瑞士,只要买一张火车年票,就可以无限次地乘坐境内任意线路、任意班次的火车。那时候,他对中国铁路的印象来源于网络上的旧照片。环境差、人挤人、技术落后,是远在国外的他对中国铁路的刻板印象。以至于他到中国学习时,还是选择开车出行。用冯琰的话说:“我当时尽量不去坐火车,因为我特别怕和网上说的一样,人要从窗户里挤进去。”

一次机缘巧合,冯琰不得已买了去往天津的C2209次列车车票。当他踏入北京南站的一刹那,他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我看到整洁的车厢、气派的车站,和我在网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冯琰说。2008年,他第一次乘坐了京津城际列车。当时,他看到车厢前面的显示屏,上面写着:350km/h,他惊呆了。“真没想到,中国的火车这么快,比我在国外合法‘飙车’的速度快多了。”也就在那一刻,他成了中国铁路的铁杆粉丝。

9年时间,冯琰走遍了中国大大小小的车站。冯琰说:“我几乎不坐飞机,因为飞机经常晚点,但高铁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2011年,我和妻子决定来一钞火车蜜月’,我们从珠海北站出发,依次经过广州南站、长沙南站、武汉站、南京南站、苏州站……其间我们尝试了高铁、动车组、普速列车,甚至还尝试了绿皮车。等我们到达终点哈尔滨站时,两个人都累瘫了。”那一次的蜜月旅行让冯琰夫妻过足了“火车瘾”,也让冯琰下定决心,要为中国铁路做一点事情。

2012年,冯琰运用自己精通多语种的特长,义务帮助纠正一些火车站站牌上的“中国式英语”翻译。“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车站把进站口翻译成Stop mouse(闭上嘴巴),看得我啼笑皆非。”冯琰说。

在帮助那些车站纠正英语翻译的同时,冯琰还做起了车站宣传短片,并把宣传片放到海外的社交平台上。“我已经走过了13个铁路局(公司),124个车站。我去过最西边的车站是茶卡站、最北边的是北安站、最东边的是上海站、最南边的是厦门南站。每个车站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我正在制作一部纪录片,将中国这些特色的车站和高铁都囊括其中。”冯琰激动地说。

李媛:在我的眼里,高铁是有温度的。

(北京客运段高铁一队列车长)

2017年,是李媛在铁路工作的第9个年头。9年前,她从未坐过火车。在她当时的印象中,火车就是家门口匆匆而过的货车,慢悠悠地,上面装满了货物。

刚入路的时候,她和很多人一样,以为“动姐”就是“每天打扮得光鲜亮丽,工作就是在车厢巡视、检票,说‘您好,欢迎乘车’,节假日还可以免费坐火车到全国旅游”。然而,当真的成为铁路人后,她才知道,成为一名“动姐”意味着自己每天6时30分就要起床,很晚才能入睡。在工作的9年里,她仅仅和家人度过了3个春节。

李媛说,在京津城际列车当乘务员的时候,她曾在车厢里捡到了一个黑色的双肩包,打开一看让她大吃一惊。“我从小到大都没捡到超过100元的钱,那一天我竟然捡了几十万元人民币1李媛笑着说,“里面还有存折,我们都惊呆了。”很快,他们就接到了失主的电话。由于金额巨大,李媛被安排去接失主。一个多小时后,她将一名从站台匆匆赶来的老人接到了餐车。

在餐车里,失主见到自己丢失的双肩包激动万分。有的人问他:“您一个老人为什么要带这么多的现金,不危险吗?”面对大家关心的提问,老人告诉大家,自己是一名华侨,这些钱是华侨们东拼西凑来的,准备送给汶川灾区。“我们老了,到现场去也帮不上忙,只能给政府添乱。现在灾区重建了,祖国需要我们。我们把钱送过去,帮着咱们同胞住进新家。”老人说。一瞬间,车厢沉默了。李媛和列车长被老人的话深深感动,大家一起将老人送上站台。在列车长的带动下,车上所有的乘务员向老人的背影敬了一个礼。

2016年春节,李媛在列车上值乘时看到两位身体佝偻的老人手提着装满年货的行李走进车厢。李媛上前询问,得知老人的孩子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回家,于是他们俩想偷偷地赶到儿子的工作地,给孩子一个惊喜。同样离家在外的李媛内心五味杂陈,不禁心生焦急。在5个多小时的车程中,李媛在巡视车厢的间隙主动与两位老人聊天,“骗”到了老人孩子的联系方式。随后,李媛偷偷给老人的儿子打了电话把老人的乘车信息以及如何办理进站手续告诉了他。当列车到达终点站上海虹桥站时,两位老人走出车厢,看到自己的儿子就在眼前,三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看到眼前这一幕,站在车厢门口的李媛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两行热泪滑落脸颊……

随着最后一位讲述者谢幕,列车缓缓地驶进济南西站。

就像冯琰所说,他们三个加起来是“两个半铁路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铁路人,中国高铁才会走向世界,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一场高铁故事沙龙、三个讲述者、一列开往希望的列车,勾勒出一幅动态的铁路图景。时光荏苒,车轮滚动,铁路人的故事也在不断上演……

图①为冯琰夫妇在列车前合影。

图②为主办方代表王博轩在接受采访。

图③为冯琰在讲述高铁故事。

图④为李媛在分享自己的故事。

图⑤为邓海在介绍“复兴号”动车组。

本文图片由韩瀚拍摄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