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孙中山的“铁路梦”
铁路资讯 2016-11-20 08:43:36 1浏览 作者:实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修建16万公里铁路的规划和构想。他的铁路宏图,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铁路的发展。
孙中山为何特别关注铁路建设?他与铁路之间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孙中山文化对实现今天的铁路梦、中国梦有哪些现实意义?带着这些思考,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本报于9月26日至30日、10月8日至12日两个时段,跟随由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指导、政协中山市委员会主办的“铁路梦·中国梦——孙中山文化高铁行”人文活动,乘坐高铁从孙中山的故里中山市出发,走进与孙中山革命生涯密切相关的广州、南京、上海、长沙、武汉、北京等城市,进行人文交流等活动,探寻他振兴实业的“铁路梦”,体验铁路发展的“中国速度”。
孙中山的“铁路梦”
在跟随交流团追寻孙中山足迹的过程中,发现,孙中山确实对铁路情有独钟。
在上海孙中山故居,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地,都有他曾经用过的布满了一条条铁路规划线的中国地图。
据随行的中国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专家杨天石介绍说,孙中山之所以非常重视铁路,跟他重视实业、推崇现代化工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现代化的铁道,现代化的工业很难想象。“孙中山长期在海外生活,具有世界眼光。他提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知道铁路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性。”杨天石说道。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立即颁布政令,指出“富强之策,全籍铁路交通,拯宜从速兴筑”。不久,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又提出了修建铁路的规划和构想,表示要“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认为“凡立国铁道愈多,其国必强而富”。
1912年7月22日,在上海中华民国铁道协会的欢迎会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会长。在会上的演说中,他再次强调了铁路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他期望参会人员能同心协力“于十年之内将全国铁路赶紧造竣,以期早收国利民福之效”。1912年9月,孙中山专程去八达岭和张家口考察詹天佑设计并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并邀请詹天佑担任他的技术助手。
1912年9月,孙中山出任全国铁路总督办,并率领有关人员到全国各地深入考察。1912年10月,在《通告各省督抚议会电》中,孙中山宣布在上海组建铁路总公司,并开始积极和外国财团谈判,商讨筑路事宜,以解决兴修铁路资金不足之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成功。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18年,孙中山寓居上海,总结过去,规划未来,著成《建国方略》一书。其建国方略之二即《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共有六个计划,其中《第一计划》、《第三计划》详细规划了西北铁路系统和西南铁路系统,《第四计划》详细规划了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高原铁路系统,并主张创立火车机关车、客货车制造厂,以配合铁路建造发展的需要。
孙中山与各地的铁路情缘
孙中山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与铁路紧密相关的情缘,埋下了推进铁路发展的种子。
据孙中山文化研究专家李吉奎讲述,孙中山生活在广州时,广州只有3条短铁路,一条往北,是粤汉铁路广州至韶关段;一条往南,是广州至香港的广九铁路;一条往西,是广州至三水的广三铁路。孙中山先生当时就提出要修建广州至茂名、梅州以及北京的铁路。
在武汉,孙中山提出,武汉应为中央铁路系统,包括南京—汉口线、西安—汉口线、北方港—汉口线、黄河港—汉口线、海州—汉口线、新洋港—汉口线。
对于长沙,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提出,要修建一条从广州经长沙到重庆的铁路。这是一条贯通大西北和大西南的铁路,通过重庆最终可以延伸到广州,形成一条连通西北、西南与珠三角的大动脉。
上海是孙中山建设铁路规划的诞生地。孙中山亲手绘制的中国铁路规划全图就陈列在上海孙中山故居二楼走廊。
现在的上海铁路博物馆就是以前的上海至南京铁路线上的上海站。1921年1月,孙中山从这里乘火车前往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将上海作为东南铁路系统的中心,以上海至重庆、上海至广州、广州至重庆的铁路构成一个三角形,覆盖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各剩
孙中山分别于1912年和1924年两次来到北京。往返北京时,其专列都是停靠在正阳门东车站,也就是现在的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1929年5月,孙中山的灵柩也是在这里被安放到火车上,一路护送到南京。
孙中山高度重视北京的铁路建设规划,规划了北京往南、往西等多个方向的纵横铁路。
可以说,无论交流团走到哪个城市,都可以感受到伟人的思想,都可以感受到伟人振兴中华的呼喊与奋斗以及对中国建设发达铁路的强烈期盼。
孙中山的“铁路梦”今日始圆
“由于政局、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孙中山并没有修建过一公里铁路。”杨天石介绍说。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出版问世后,在全国反响强烈。但是囿于当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加上外国势力试图侵扰,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孙中山兴修铁路之主张和计划多不能被政府采纳。
10月11日,交流团来到中国铁道博物馆,参加了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铁道》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雄的新作《中国速度》的交流会,并以此结束整个交流活动。交流活动的组织策划者、中山市政协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丘树宏表示,《中国速度》这部书,以纪实性的写法,详细讲述了当代中国铁路人推进中国高铁发展的过程,可以让世人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铁路的发展成果。这部书也告诉世人,孙中山的“铁路梦”,已经不再仅仅是梦想。
当年,孙中山的铁路规划问世后,许多线路并不为世人所理解。然而在上海铁路博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等地仔细察看孙中山当年规划的铁路线,发现其与如今中国的许多铁路走向高度吻合,让人不得不佩服孙中山的远见卓识。
孙中山提出的铁路建设思想和规划,对于中国铁路建设影响深远,不仅对于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铁路建设高潮的兴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建设和发展仍具有指导作用。
孙中山规划的青藏铁路,与现在青藏铁路的走向基本一致。孙中山规划的广州至贵阳、南宁铁路,大体与刚建成不久的贵广、南广高铁走向一致。当年有外国人认为上海沿东南沿海直至广州的铁路是不可能建成的,然而今日,东南沿海高铁以其高品质、高速度的运行,博得沿线群众的喜爱和赞叹。
秉承孙中山的规划,如今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触摸孙中山“铁路梦”的内涵
孙中山“铁路梦”的内涵是什么?随着交流活动的深入,对此逐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从始至终参加了交流活动。据他介绍,1871年,他的曾祖父孙眉——也就是孙中山的哥哥,因家贫出国赴檀香山做工,后来在茂宜岛垦荒,数年后成为当地首富。孙眉十分支持弟弟的革命事业,在精神、物质上都给了他非常有力的支持。孙必胜曾经在夏威夷的档案馆查询过资料,发现孙眉当年有过超过100宗的土地买卖,赚得的钱大部分都寄回国内,支持孙中山进行革命事业,直到他本人最终破产。
10月8日,交流团乘坐高铁从广州南站出发,向长沙疾驰。途中,交流团在车厢里组织了一场有奖知识问答。车厢里的旅客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或多或少都了解孙中山,有些人还是他的“粉丝”。
其中,一位特殊“粉丝”是湖南新化人周晓岚,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志士周来苏的曾孙。
周来苏曾与黄兴一起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周来苏等人随黄兴从上海赶到武昌,参加武昌保卫战。据周晓岚介绍,他小时候在家听姑姑讲过很多曾祖父的故事。他姑姑小时候还曾见过家里一张带着弹孔的毛毯。当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周来苏就是身裹这张带着弹孔的毛毯,和黄兴一起穿过枪林弹雨,最终幸存下来。
在长沙黄兴故居,交流团见到了黄兴的长孙黄伟民先生。黄伟民告诉,在黄兴参加革命前,家里有近千亩的土地,参加革命后,黄兴变卖家产,资助革命,最后基本没剩下什么。
10月9日下午,交流团在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时,偶遇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他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为民主革命牺牲的第一人”陆皓东的曾外孙,正在辛亥革命博物馆筹备次日举行的2016辛亥革命实物捐赠特展。
自2012年起,陈少湘在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发起倡导,向辛亥革命博物馆捐赠辛亥革命相关文(实)物。5年来,协会各成员已经向博物馆捐赠了共计738件文(实)物。陈少湘表示,将这些收藏品捐赠给博物馆,可以让珍贵的文(实)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也可以让它们发挥更好的社会教育作用。
一系列的偶遇让豁然开朗。孙中山的“铁路梦”,也是他关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梦。如今,高铁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的实力。中国正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阔步前行。孙中山先生的“铁路梦”,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本文图片均由朱进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