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结合”筑大堤

铁路一线   2018-08-06 23:45:55  0浏览 作者:

2006年6月19日,西南铁道报一版刊登通讯《筑牢防洪大堤》,讲述了位于乌蒙山区的六盘水工务段干部职工面对管辖线路修建年代早、等级低,气象、地质灾害多发等恶劣条件,坚持“建重于防、防重于抢”,不靠运气、扎实苦干,为防洪持续安全筑起一道坚实大堤的故事。12年过去了,该段管辖的线路也发生了变化,再次走进六盘水工务段,探寻一年一度的防洪工作有哪些提升和变迁。

舍小我护安全

“木桌、油灯、捣镐、耙齿、榔头”“挥臂向天、热汗浇地、风餐露宿、爬山下河”,这是该段第一代工务人的真实写照。

“刚建段时,职工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住茅草房,用水靠人力挑回来,晚上伴着蚂蚁、蚊虫睡觉也是家常便饭。”已经在该段线路工岗位工作近30年的陈启权说。在那个生产全靠人力的时代,工务人就是行走在线路上的“搬运工”,体力好是干工作的基本要求。线路长、职工少的现实情况掣肘着安全生产。

该段职工陶胜朝是当时沪昆线K302看守点的一名看守工。一天,单位安排他到六盘水电影院看电影,并指派一名青工替他看守。可是,陶胜朝领了电影票就回看守点去了。那名青工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他不好意思地说:“在看守点待久了,很少进城,都找不到电影院在哪了。而且我也放心不下山上那块危石,一天不见我心不安。”那名青工被陶胜朝的精神打动了,从此他以陶胜朝为榜样,把青春奉献在了沪昆线上。

科学技术当先

“过去防洪工作全靠人盯人、人盯山的人海战术,不仅管理者心里没底,现场职工也总是提心吊胆。”这是老一辈工务人的切身感受。每年进入汛期,特别是七八月份,乌蒙山区气候变化无常,艳阳高照与疾风暴雨轮番交替,给线路安全带来考验。

为了走出人海战术的老路子,该段在加强人防、物防的基础上,努力在技防上下功夫,结合防洪安全理念,形成了一套科技防洪体系。线路障碍自动监测报警系统,这套被工务人誉为“护路神”的高科技设备可用于监测落石、倒树等异物侵入铁路限界的情况。目前,这个段管内已经配套了5套该系统。此外,这个段建设并投入使用了危岩体微小位移及倾斜监测系统。这个系统可监测到1、2、3类危石因自然侵蚀、风化等作用发生的位移变化并发出报警,对有效弥补人工检测可能发生的疏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创新攻关克难

沪昆下行线2205公里141米至181米处在二道岩至茨冲区间,这里靠近线路的拦石墙在大雨冲刷后非常容易发生溜坍。去年6月一场大雨造成此处溜坍,坍体约100立方米,给铁路运输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如何杜绝此类灾害是该段亟待攻克的难关。

“我们不能仅仅充当‘消防队员’,每天忙于被动防守。必须找到一条防洪工作的长治久安之路。”该段相关负责人向技术部门提出了新要求。为找到治理该处边坡溜坍的有效方案,该段工程技术人员多次现场调研、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终于制订出了一套针对此类边坡溜坍的专项整治方案。该段技术科翻修这处拦石墙后方既有截水沟共50米,铺砌落石坑共计200多平方米,通过工程整治有效防止了更大的滑坡水害发生。与此同时,该段还对管内多处线路病害逐一进行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为防洪工作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防洪年年有,今朝却不同。六盘水工务段在坚守、务实和奉献的同时,在创新中求发展,“攻守结合”,筑起了乌蒙高原坚实的防洪大堤,确保了行车安全。

刊自西南铁道报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