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铁路”的逃难记忆
铁路文艺 2015-08-20 07:36:58 0浏览 作者:本文作者系武汉铁路局退休职工高镇道
我出生在一个铁路世家,今年已经82岁了。我对抗战时期那段经历记忆犹为深刻,至今回想起来,仍感到心里隐隐作痛。
20世纪30年代,我的父亲是津浦铁路线上的摇机员、扳道员。日军侵占上海以后,我们家的正常生活就被打乱了,父亲带着一家人到了广西柳州,他在一个小站上当值班员。
1944年6月,我们全家沿着铁路线再次向西转移,开始了苦不堪言的逃难生活。同年秋天,我的生母和伯父相继病逝,生活真是雪上加霜。这时,日军已经进入了广西,铁路当局在南丹站宣布解散,发给了铁路员工每人一点儿遣散费。铁路员工在南丹站被遣散时,场景一片混乱,那兵荒马乱的情景极像电影 《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的场景。几经周折,父亲终于联系上了一列军用列车,据说这是撤离的最后一趟军列了。父亲将所有的遣散费给了军方,把家里值钱点儿的箱子、行李搬到一辆棚车顶上,用绳子捆好。然后,他让我们都爬上了车顶。
我们在车上不知等了多久,这趟军列才终于缓缓启动了。顾不上车顶有多么危险,搭上了车,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线逃生的希望。在黔桂线上,一出南丹站不远就是连续上坡路,而且接连有4座隧道。火车过隧道时,为了不被剐下来,每人都要趴在箱子、行李上,嘴里还要含一块湿毛巾,防止被浓烟呛着。黑黑的浓烟呛得我们泪流满面,小弟、小妹吓得连哭带叫。
就这样,火车走走停停,速度很慢。为什么呢?因为火车没有煤烧,以木枕代替煤炭,火力不足。这又是一趟军列,车上装的都是军火,重得很,加上车顶、车厢里挤满了难民,所以根本走不快。列车走了一夜,还没有走过第四座隧道。车上负责押运的军人喊道: “所有的男人统统下来推车。”父亲和大哥都下车了。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这样重的火车哪里推得动呢!
枪声、炮声清晰可闻,机车摘下车身先跑了,车上的人骚乱起来,一片哭闹。父亲、伯母开始收拾东西,让大一点儿的孩子每人各背一份,当年11岁的我负责背几个铜脸盆和几个做饭的锅。枪声越来越近,我们开始随车上的人沿铁路向西徒步逃跑。没走多远,机车又回来了,我们开始拼命地往回跑。可是,人怎么可能比火车跑得快呢?这时有人喊: “日本人到了!”人群中顿时又是一片混乱,大家拼命往西跑,哭声、叫声连成一片,东西丢得到处都是。我和父亲、伯母也跑散了。跑了一阵以后,一家人终于又走到一起了。
我们离开火车时,因为没有见到日本人,总舍不得把自家的东西丢在车上,就让大哥留下看着,等到最后再逃,结果他就没有跟上我们。大哥经历了极大的危险,和家人失散后,与另一位青年死里逃生,两手空空到了贵阳。这是我在抗战胜利之后才知道的。
我们沿铁路缓缓西行,沿途的火车站已空无一人,铁路周边的百姓都逃到大山里去了。我们吃的是老百姓没带走的玉米、杂粮,晚上睡在车站、扳道房和沿线的民房里。其实,日军早已跑在我们前面了。他们走公路,我们走铁路,没有碰见。为了安全,我们离开铁路,走小路进了大山。进山后到底要往哪里走,我们也不知道,只知道要躲开日军,也不知道是什么人领头,反正大家一起跟着走。
初冬,天上下着毛毛细雨,我们在大山中绕行,时而会遇见一群人手里拿着长矛、土枪和镰刀在路旁 “检查”。经过一次一次 “检查”,我们身上的东西越来越少,有的人就只披一床被子御寒,有的人连被子都没有了,就披一个麻袋在身上。我背的铜脸盆和锅也没有了,鞋子也没有了,脚是用棉布和棉花裹着的。
不知道走了多远,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走到了什么地方,只知道冬天过去了,春天也过去了,落难的人都没有了时间概念。最后,我们在一个大的寨子里住了下来。钱没有了,能卖、能换的东西都没有了,我家的最后一件值钱东西是父亲过冬御寒的羊毛背心,也换吃的了,再没有东西了。一家11口人要活命,怎么办呀?
就在我们即将绝望的时候,传来了可喜的消息,日本投降了!不管消息是真是假,再呆下去,没吃没喝也是死路一条。我们一家就决定和部分难民第一批从山里走出来。那么艰险,全家人没有死一个,真是万幸。我们到达独山县城时,只见城里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火海,从独山到都匀的公路上更是凄惨。
都匀是日军没有入侵的贵州一个重镇,当时的黔桂铁路只修到这里,县城在山上,上下两条大街,镇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我们住在一个车库里,每天靠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发的稀饭生活,因此,排队打饭就是我们每天要做的事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逃难的生涯终于结束了,父亲很快去铁路上登记。他离开我们向东走了。我们兄妹三人和伯母一家留在都匀,生活还是靠救济艰难维持着。在都匀住了大约有半年,大堂兄逃到了贵阳,也恢复工作了,这样我们家有了收入,全家人才从都匀先后回到了柳州……
70多年过去了,这段经历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至今没有忘记,也不敢忘记那段民族蒙难、国受耻辱的岁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想历史,我深切地感到,幸福的日子来之不易,我们每个人都要铭记历史,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文作者系武汉铁路局退休职工)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