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列检所维修货车之变

铁路文艺   2019-04-11 08:27:51  0浏览 作者: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太原北车辆段太北二场列检所担任货车检车员,时任主任宁志中是老列检出身。如今,年近八旬、身体硬朗的老主任退而不休,每年都受邀到段里给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讲述段史,我在旁听中知晓了更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列检所的发展变化,深感70年来货车运用维修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前,铁路货车运用维修工作非常薄弱,事故频发。由于日常维修保养差,加上战争的破坏,山西境内的货车大多破烂不堪,不能运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太原北车辆段成立了抢修队,突击修整货车。1949年至1957年,铁路货车既有从国外购进的旧型货车,也有仿制国外的货车,货车种类达500多种,有“万国博览会”之称。货车结构复杂,均是通用货车,平均载重40吨以下。这段时期,检修工装简陋,对需要摘车换轮的货车用风镐起车,用木马支承,用千斤顶分解转向架后推出轮对。之后,经改革人拉捣链吊起台车架子,稍微改善了些劳动条件,但所有大小螺丝全部靠人工扳手拆卸。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我国铁路货车技术自主化,制造的货车平均载重吨数由30吨向50吨再向60吨升级。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新造货车数量有限,货车中仍有不少载重量四五十吨的杂型木帮车。每有货车被机车牵引着驶入列检作业场时,总是发出咣当咣当的声音,皆因车型繁杂、结构紧固性差,仅转向架就有数十种,令人眼花缭乱。这些杂型、破旧货车常年疲劳运行,车体老化下沉,中央梁裂纹折损,大小故障隐患不少,导致行车事故偶有发生。为防止发生事故,检车员每个月至少换修几十种配件,紧固转向架立柱等部位的大小螺栓不计其数,工作量大得惊人。

我记得刚入职时,列检所工作条件极为简陋,待检室、更衣室、办公室等是低矮的平房,木制的更衣柜不带门,更没有锁。上班时,人人自带饭食,放到锅炉房蒸饭箱内蒸熟或加热,解决午餐、晚餐。检车员上线路作业时,携带检车锤、扳手、开销器,夜班还要带上检车灯,紧固车钩钩托板螺栓、调整制动行程、更换闸瓦和制动梁等都是家常便饭。

那时,我所在的丙班分两个作业组,每个组每一个班检查维修列车10余列、合计400多辆货车,规定作业时间为一列车到达检修35分钟、始发检修25分钟。每遇到列车密集到发,工友们忙得连进屋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一直奔波在作业场线路上,还要兼顾听着线路上高音大喇叭里传来的计划值班员作业安排,不停地转道作业。到了夜晚,他们借助微弱的站场灯光和检车灯的光亮,对车辆走行部、制动部、钩缓部等重要部位用心检查,侧耳细听检车锤敲击车轮等必敲配件的声音,如有异音,必须检查确认。

那时,每到冬季,制动梁折裂、制动机缓解不良、车钩托板螺栓松动等故障经常发生。最让人头疼的是在寒冷的冬季上夜班,清洗制动缸、拧开滑动轴箱盖更换高热或燃轴的轴瓦……干这些活儿,检车员常常是衣内一身汗、身外挂着霜。那个年代的检车员,工作繁重,但没有人叫苦喊累,大家时刻绷紧安全弦,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铁路实施大提速,货车新车型大量运用,尤其是滚动轴承普及后,检车员工作量明显减少,铁路货车技术的发展有目共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铁路运输装备日新月异。货车车型科技含量增多,车辆载重量增大,运行速度越来越快,检车员的劳动强度却越来越孝工作环境越来越好。如今,高光手电筒、摄像手电筒、频闪红灯、无线风压测试仪等工具及信息化设备成为检车员作业中的标配。同时,随着科技手段的推进,动态检车员逐渐替代了室外检车员,只需坐在电脑前,通过最先进的TFDS系统就可以检查每一辆车的运用状态,准确判定故障后,及时通知室外检车员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保证了行车安全。

“我年纪大了,风风雨雨经历了很多,也有幸见证了列检所的变迁。北辆的年轻人,你们赶上了好时代,希望你们在工作岗位上不断钻研进取,在铁路车辆事业发展中洒下汗水、留下走过的足迹。”老主任宁志中的这番话时常在我耳边回响着。我想,听过他讲述货车运用维修史的北辆年轻人,也会记忆犹新。

本文图片由晋太良提供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