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绿色挥洒在京沪线上

铁路文艺   2018-11-08 08:34:47  0浏览 作者: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铁路事业发展一日千里,现在,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人们享受着高铁的便捷和舒适。与此同时,在繁忙的国家铁路干线京沪线上,一趟绿皮车依然受到广大旅客的欢迎,它大大方便了沿线百姓的出行,连续多年被评为“红旗列车”。从1984年至今,这趟绿皮车已有34年的运营历史,它就是由上海客运段沪京车队值乘的1461/1462次列车。

从低矮土屋到高楼大厦

上海客运段沪京车队第五包乘组列车长沈国良是一位有着40年工龄的老铁路,1979年入路成为一名列车乘务员。他开始跑的是上海至乌鲁木齐的52次列车,1997年调到1461/1462次列车担任列车长。

20世纪90年代,新型空调列车已经出现,但1461/1462次列车上还没有安装空调,夏天靠车厢顶部的电风扇降温,冬天靠烧炉子取暖。尽管条件不是当时最好的,但这趟列车票价便宜,而且沿线小站都停靠,因此受到沿线百姓的欢迎。特别是春运、暑运期间,车上常常挤得水泄不通。

绿皮车在京沪线上开着,沈国良经常看窗外的风景,不知不觉就看了21年。他最大的感触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山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铁路沿线房屋低矮,不少是泥土草房,现在,一幢幢高楼平地而起,诠释着城市、乡村奔小康的美丽图景。

从煤灰飘舞到安全卫生

1983年12月,姜守国还是一名23岁的小伙子,刚刚从炮兵部队复员,就成为上海客运段的一员。1984年1月1日,1462次列车在上海首发,满载着喜气洋洋的旅客,缓缓驶出老上海北站,往北京开去,姜守国从此与这趟绿皮车结缘,一直到现在即将退休。

如今已是餐车主任的姜守国见证了这趟绿皮车的变迁,最为直观的是灰尘满天飞的煤炉取消了。以前车上烧炉子时,人们常常弄得一身灰。餐车最怕的就是煤灰,因为常有许多半成品的菜摆放在加工台上,姜守国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和同事一起想办法,不让煤灰吹进加工间。现在,列车实现了电气化,烧开水有电茶炉,厨房间加工菜肴全部用上了电磁灶,既安全又干净。以前,列车上没有空调,夏天靠车窗外的风和电风扇降温,冬天靠烧煤炉取暖。有了空调后,车厢里冬暖夏凉,旅客乘车的舒适度得到极大提高。

从垃圾满地到窗明几净

“90后”乘务员石鸿翔出生于一个四代铁路世家,他是去年7月才加入到这趟列车的,尽管跑这趟车才1年多,但他深深感受到了旅客对这趟车的欢迎。从一些年龄大的旅客口中,他感受到了这趟车的巨大变化。

这趟绿皮车充分照顾到沿途小站的旅客,上下行一共停靠50个车站,从上海到北京,硬座票只有156.5元,尤其是泊头、东光、吴桥、青县、杨村这些小站,老百姓就指望着乘这趟车出行,且票价便宜,车上的盒饭也便宜。

以前,列车卫生条件没这么好,客流旺季,走道、车厢连接处甚至厕所里都站满了人,地上满是瓜皮果壳,乘务员根本无法打扫卫生。现在,运能充足了,火车没那么拥挤了,车厢里整洁多了,厕所也干干净净,挂了芳香球,喷洒了芳香喷雾剂,乘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从闷热拥挤到凉爽舒适

在随车采访过程中,笔者寻访到了几位常年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在他们眼中,这趟绿皮车在设备设施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乘务员贴心的服务。

2018年8月31日中午,上海站4号站台,列车即将发车。上海站客运员搀扶着一位盲人旅客,交接给第三包乘组列车长管茂华,管茂华一边搀扶旅客,一边帮旅客提行李,将他送到卧铺。管茂华介绍说,重点旅客有三联单进行无缝交接,上海站一张,列车上一张,终点站北京站一张,重点旅客将一路得到悉心照顾。

61岁的王广郓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乘坐这趟列车了。王广郓是地道的北京人,30多年前,他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辞去北京的工作来上海闯荡,后来担任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并且在上海安家落户。每年,他至少三四次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那时候,这趟绿皮车没有空调,旅客又多,有时候买不到坐票,他上了车拿张报纸,往座位底下一铺就躺下去。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他经常坐复兴号,但隔一段时间就来体验一次绿皮车。王广郓说,现在的绿皮车也很舒服,价格亲民,环境干净整洁,又有空调,而且他和乘务员们都是老朋友了,隔一段时间就要来乘坐一次。

张雪静是河北泊头人,从1998年来上海打工开始乘坐这趟列车,已经乘了整整20年。她说,虽然京沪之间开通了高铁,但是,她依然钟情这趟绿皮车,因为列车直接停靠在家乡的镇上,乘公交车20分钟就能到家,乘高铁只能到德州站下,还要再坐几个小时的长途大巴,反而没这么方便。她说,只要还在上海打工,这趟列车就是她回家的首眩

这趟惠民利民的绿皮车,是京沪线上的一抹绿色,是高铁时代的另一道亮眼风景线。

本文图片由张锦渭提供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