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站,100岁
铁路文艺 2017-02-16 08:58:00 2浏览 作者:武昌南站自1917年通湘门站(武昌站前身)开通运营起,武昌站就一直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其间,它经过4次变迁,每次变迁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它历经风雨,见证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荣辱兴衰。
岁月流淌,光阴荏苒。到2017年2月10日,武昌站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风雨百年,历史沧桑。抚今思昔,感慨良多。
晚清初布局 选址几经周折
贯通我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半个世纪前,是分成南北两段的。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先是由汉口至卢沟桥,叫卢汉铁路,后延伸至北平(北京),就改称京汉铁路;长江以南,由武昌至广州,称粤汉铁路。武昌站是粤汉铁路之一站。
晚清时期,国家积贫积弱。当时的清政府无钱修筑铁路,只得把筑路权让给外国人。1898年,清政府向美国合兴公司借款,故粤汉铁路原为美国合兴公司承办。后因美国违背原约,国人主张废约自办,几经交涉,终于1905年倍价赎回,决定由鄂、湘、粤各省自办,各筹各款、各修各路。
张之洞督鄂时,在武昌南城角黄河湾购地一片,作为铁路总局基址,继在附近城垣开辟一门,名通湘门。1905年,清廷派大学士张之洞兼任粤汉铁路大臣,他见路款难筹,即于1910年向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借款,其中包含修建湖北、湖南一段。
1911年1月,盛宣怀任邮传部部长,决定将粤汉和川汉铁路收为国有。粤汉铁路遂于1911年动工兴建。
按照借款合同,武昌至郴州宜章县境铁路,设总工程师一名,首任由英国人格林森担任。格林森改变张之洞的规划,将粤汉铁路的起点从鲇鱼套站北移,选定徐家棚为总局所在地,并以徐家棚为粤汉铁路北端起点。线路由徐家棚向南,经通湘门,向余家湾延伸。
湖北省地方人士认为,徐家棚不接近城区,将粤汉干线总场置于徐家棚,离城遥远,且对岸为日德租界,不啻为外人谋便利,武汉报纸亦竭力宣传。湘鄂铁路局局长颜德庆派员解释,几经交涉,幸获谅解,决定在正线距徐家棚12公里处,由余家湾另起一支线,通鲇鱼套,约3公里,接近武昌城望山门。1912年,鲇鱼套站开工,这年5月,詹天佑被聘为粤汉铁路会办,兼武(昌)长(沙)铁路总办,他上任第一天便亲赴鲇鱼套站参加车站开工仪式。鲇鱼套站建成后,凡普通客货车,由徐家棚出发,到达余家湾后,倒车入鲇鱼套站,装客运货,再开出,经余家湾向南开行。此案方始解决。但是,原来在通湘门的工地也建成了火车站,称通湘门站。
1917年2月11日,通湘门站开始售票,投入运营。这就是武昌站的前身。
粤汉铁路通车 历经抗日炮火洗礼
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株洲段通车。1936年9月1日,徐家棚站至广州黄沙站(又叫大沙头站)长1095.6公里的铁路线建成。从此,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并与广九线接轨。
通湘门站由于距市中心过远,旅客不便,于1935年作废,改移大东门,在宾阳门外另设车站。新车站于1936年9月开工,同年底落成,叫宾阳门站,后改名武昌总站。1937年1月1日,武昌总站举行开站仪式。同日,延用了20年的通湘门站撤销。
1938年武汉沦陷,诞生仅一载有余的武昌总站同中华民族一起遭受日寇凌辱。设在徐家棚的铁路总局惨遭日军狂轰滥炸,一片断壁残垣,凄凉满目。
京汉铁路(1906年4月1日,卢汉铁路全线通车,名京汉铁路)、粤汉铁路相继建成后,天堑阻隔,南来北往的旅客和车辆只能靠轮渡渡江。
天堑变通途 确立枢纽地位
1950年8月1日起,武昌总站改名武昌南站(徐家棚站则同时改名为武昌总站)。1950年,政府决定组织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9月1日,大桥开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以后,全部客运业务改由新客站担当。武昌南站结束办理客运业务,改为武昌站的货场,专办货运业务,成为武昌地区货物集散地之一,继续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该货场由于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为了不影响交通和环保,遂决定作废,原车站站场建成了现在的大东门铁路小区,部分站房建筑至2007年完全拆毁,原站房基址现为恒泰铁路工程质量检测公司所用。
历经战乱动荡,曾经辉煌了半个多世纪的武昌总站(武昌南站),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依依不舍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让位于新的武昌站。
新武昌站与武汉长江大桥同时设计、同时兴建、同时开通运营,正式定名为武昌站。车站地处京广线的中段,位于京广线、武九线和汉丹线的交会处。初建成时,它是一个以客运为主、客货兼营的综合性车站。1958年6月,武昌站为三等站,属汉口车务段管辖。1961年,武汉铁路局成立,将之升为二等站。1969年9月16日,它又升为一等站,现在为特等站。
武昌站的站房,原本是与站场同时设计、同时建设的。站房的基址就是现今的站房基址,后因种种原因停工10余年,可谓命途多舛。
开通运营后,因无站房可用,只得借用原邮政局的一座二层楼房作为临时旅客服务场所。自1957年起,车站办公,旅客购票、候车及乘降,均集此一楼,长达12年之久。直到1969年,新站房才按原设计方案建成,于5月1日举行开通仪式,正式启用。
进入新世纪 迎来新生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客运量猛增。这个于1952年为配合武汉长江大桥兴建而设计、历经坎坷才得以建成的车站站房已经不堪重负,无法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2006年2月被拆毁,在原址重新扩建。
武昌站改扩建工程于2006年2月动工,主要包括站房、站前广场等项目的改扩建,同时新增到发线1条、站台1座,新建跨股道整体无柱风雨棚和架空天桥,覆盖全部5座站台和12条线路,所有站台与客车车厢门等高,并在站场东边新开辟东广场及修建相关设施。从此,车站有了东西两个广尝12股道和5座站台,并有地下通道连通东西两个广常
与其综合配套的工程除车站广场工程外,还有区域道路工程和地铁、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工程。现在,地铁、公交、的士都与车站直接连通,旅客进出站均可实现无交叉、无障碍换乘。
新站房于2007年12月18日正式启用。现在,旅客乘车不再排长龙、绕大圈了,只需从候车室乘电梯经架空天桥直达站台,安全、方便、快捷。站房的显示屏、照明系统、广播系统、监视系统,先进齐全。新站房共有12个候车室,包括8个普通候车室和软席、团体、VIP、无障碍候车室,可同时容纳8000多名旅客,规模是原来的2倍多,极大缓解了春运高峰期旅客拥挤现象。
现在的武昌站,是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大型客站。它外形酷似编钟,豪华气派,依偎着著名的旅游名胜黄鹤楼,以其特有的荆风楚韵矗立江城,笑迎五洲宾客,与凤舞楚天的武汉站一起,成为了九省通衢的新坐标。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