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环线 一条鲜为人知的铁道线

铁路文艺   2016-10-14 09:11:02  0浏览 作者:即河南省委第三招待所,现黄河迎宾馆

■孙建周 王振鹏

在郑州市东风路的数码公园里,宽宽的东风渠穿园而过。渠南侧的堤岸上,有一条东西走向、长约600米的火车轨道。很多游人都很纳闷:这是什么铁路?干什么用的?什么时候修的?有好事者询问当地居民,答曰“战备铁路”。没错,这条铁路当年就是以战备的名义修建的,全称是郑州铁路枢纽东北环线(以下简称东北环线)。

因当时的国情所致,像这样的战备工程往往以代号取代名称,媒体不宣传,地图上亦不印刷,这更为东北环线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就连常年在这里居住的百姓也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东北环线的来龙去脉。

据相关资料记载,东北环线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做出了战备指令。郑州铁路枢纽作为中原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一旦战事起,枢纽被毁怎么办?得提前修建绕城铁路,连通本线或其他铁路,让钢铁大动脉不断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北环线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将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两大干线在城区外相连,确保在特殊条件下铁路畅通无阻。

东北环线地处当时郑州市的北部和东部郊区,线路走向大致为西北、东南向。线路北起三所(即河南省委第三招待所,现黄河迎宾馆)专用线上的毛庄站。该专用线西接京广线的东双桥站,为双向接轨,即列车从南北两个方向都可以进入。线路出毛庄站后东南行,过皋村后即沿东风渠西侧的堤岸顺河水一路前行,在白庙村附近随河道折向东,过祭城村后又拐向南,在如今的东风南路和经开区第八大街的东侧南行,最终在司赵站至螺蛭湖站的区间与原陇海铁路接轨,全长约28公里。

这段与东北环线接轨的原陇海铁路,是侵华日军在1944年修建的。1938年6月初,日军的铁蹄自徐州西进,欲占领中原腹地。为阻止日军的步伐,政府决定以水代兵,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河水淹没了无数城镇、村庄,陇海铁路也就此中断达6年之久。到1944年,日军为强化攻势,把这段被毁的铁道线自中牟至郑州东区间的线路南迁后继续使用,至1980年初回归旧址的东陇海线开通后,这段被南迁的线路才被废弃拆除。后期东北环线的接轨点在圃田站的郑州端。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的财力、物力十分匮乏,所以东北环线上所用物料均来自正线淘汰的旧料。为了节省资金,据说当时郑州铁路局的机关干部还曾到工地劳动,但事实上,东北环线建成后,除早期尚有轨道车定期巡检外,后期再无人问津。

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化发展的加快,郑州市城区的面积逐步扩大,在一座座高楼、一个个小区拔地而起的同时,东北环线也被一段段蚕蚀和拆除。由于产权不明晰,这些物料不知最后流落何方。如今的东北环线仅剩下数码公园附近和花园路到经三路之间的河堤上这两段总长不足2公里的线路,其余的再无痕迹。

不过,近年来郑州市政部门为强化东风渠堤岸的景观效果,在经三路到花园路间的东北环线原址周围建起了一个模拟的郑县站,并做了几个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形象有铁路员工和旅客。还有一处用不锈钢管连接焊制的火车头模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是东北环线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数码公园处的东北环线上,有10余根已有百岁高龄的国产钢轨,其轨腰上凸起的繁体字“汉阳铁厂 民国三年造”字迹仍清晰可见。屈指算来,这些已100多岁的国产钢轨早已是太爷爷级的老前辈了。凭目测,这些钢轨每根长9米多,轨重大约为40公斤每米,在100多年前的中国,这已经算得上是重轨中的重轨。

更令人叫绝的是,尽管这些钢轨静静地躺卧了一个多世纪,但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其外观依然如故,除轨顶有些塌边损耗外,竟没有锈迹斑斑、“老态龙钟”的现象,个中原因还真值得研究研究。

据称,这批钢轨是汉冶萍公司的早期产品之一,即用湖北大冶的铁矿、江西萍乡的煤炭,在汉阳铁厂冶炼并轧制的。该公司是由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引进操办的,用的是德国的技术和设备。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钢水中的某些元素无法彻底清除,使得这些钢轨非常耐腐蚀。是否真如其说,我等非冶金材料界人士难以评判,还是请冶金专家们好好地探讨一番吧。

本文图片由王振鹏摄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