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人:责任当肩的大爱人生

铁路评论   2022-08-07 16:57:27  0浏览 作者:叶志权

每一个坐过火车的人,都会见到这样一群小站人。

清晨的苗岭侗乡大山深处,冉冉升起的朝霞映红了蜿蜒向前的铁道线。一群身穿“黄马甲”的小站人,正在线路、桥梁、隧道和陡峭的山路上辛勤劳作,从不改变自己。他们的追求是线路的健康,是桥梁、隧道设备永恒的安全。他们的理想是一盏置于铁道线上的明灯,照着奔驰的列车平安穿过布满诱人歌声的隧道;照着奔驰的列车平安越过高耸云端的桥梁。欢快的笑声传遍崇山峻岭,好一幅激情、奔放的小站人确保安全的画卷!这群人,有的攀爬上大山搜寻危石、危树,有的径直走到桥梁边为其除锈油漆,而更多地人却在为着两根冰凉的钢轨“疗伤治脖,为着线路的安全畅通、为着成千上万旅客平安出行,烈日晒、寒风咬,无怨无悔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夙愿:相伴白杨到退休

壮实的枝干,繁茂的树叶,如盖的绿荫。四棵水桶般粗的白杨,就这样给沪昆线贵州东段的水花养路工区宿舍平添了一道风景,也给栽树人丁洪华带来慰籍。

这是凯里工务段比较偏远、最袖珍的工区之一。46年前,退伍军人丁洪华来到这里的第三天,就伴着满头青丝和无限憧憬栽下了这4棵小白杨。当时,这里满目荒凉。住的是工棚式平房,雨从屋顶漏下来,风从四壁钻过来,蛇虫从缝隙爬进来。宿舍门前就是大斜坡。丁洪华与伙伴们下班后,伴着月光星斗,义务挑沙抬泥,把斜坡填成平展展的院坝。几十里外才有人烟,才能赶到乡场买到菜,一吃就是一星期,鲜菜成了“腌菜”。小站人就自己动手种菜,还养了猪,随着小站工区庭园化建设,工区的各种条件终于一天天改善。

刚到工区,每星期,他一半时间抡捣镐,一半是巡道。抡起“八斤半”,几分钟过去,一身汗出来,可丁洪华忙完了自己的责任区,还帮人家忙。巡道,独人提孤灯,单独作业更不容易。因为:一怕坏人,二怕塌方断道,三怕钢轨病害,还有那惊雷那闪电,那黑夜里偏容易记起的可怕的传说。但这一切,都让丁洪华克服了,把工作干得既平凡又平静——从没出过事故。巡道作业中,路上遇见列车压死人,他就将尸首拉到路边,折下树枝盖上,及时通知公安去处理;遇到伤者,他则尽力救护。一次,他巡至K651+900米处,忽见路边有一被火车撞伤的农妇,血肉模糊,他背起伤者便跑了3公里,全身被血弄脏也不顾,跑到火车站,站里迅速送医院,农妇死里逃生,丁洪华这种救死扶伤情怀,也为铁路赢得荣誉。当然,确保行车安全,是丁洪华绷得最紧的一根神经,巡道中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有一晚,他居然发现四块鱼尾板断裂,马上采取措施更换。一个雨暴风狂的夏夜,他巡至K646+100米处,见到塌方,泥石流涌至道中,他立即设置好防护,并用区间通话柱报告工长,工友们赶来紧急抢险时,丁洪华又跟着干,工长叫他休息,他说:能多撮几箩泥土,也提前几秒开通线路嘛。他与工友们奋战二小时,通了车,他却一夜未合眼。每个班,他总是挎着十六公斤重的巡道包,提着灯,一丝不苟地巡道,正如有人称赞他的:走遍根根枕木,数尽颗颗道钉。细心人为他算了一笔帐:巡道多年来,他总计走的里程达20多万公里,等于绕地球两圈半!

丁洪华说,他总爱对自己自言自语:吃铁路饭可不能稀里糊涂,要不然,国家受损失,自己受痛苦,必须干一行爱一行像一行。有一件事和一个数字,能说明他爱的程度。全家8人,父母妻儿均在思南农村,劳力又缺,丁洪华每次请假回家,抓紧时间干完农活,就提前回到单位。1995年他回家探亲插完秧,不巧秧子很快着虫变焉变黄了。此时,他还有5天假,妻子要他在家再帮一天,他却说:“工区正忙,没人领班。”就提前四天回了单位。

白杨树一天天长大,丁洪华两鬓一天天染霜,病也渐渐多了。但他总是嫌去几十公里外的镇远看病误工作,就自找草药治疗,对伤风感冒,也常有效。一次他患重感冒,头重头昏,昏睡到半夜,摸着黑起来找药倒开水,却摔倒了,好半天才爬起来。天亮后,他又瞒着病,和工友抡起“八斤半”。直到退休,丁洪华从未请过事假,请的病假总计还不到30天。

白杨树长高长粗了,水花养路工区工长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一些老战友老同事,或提升或调到条件优越单位工作,可丁洪华却一直呆在水花当养路工,从未挪过窝,也从未申请过调动,就像白杨般守护在水花的铁道旁。寒来春往几十载,他除了因病和回家,路过凯里、铜仁这两个市一级城市,连30公里内的镇远县舞阳河、施秉县云台山两大著名风景点,都没去过,只有羡慕的份儿,他作为侍弄铁道的人,却从未幸运地沿着铁道去过省城贵阳,贵阳只是他从电视里认识的地方,只是当兵时路过的地方,他说,他曾经在抽“朝阳桥”卷烟时猜想:贵阳恐怕真的蛮热闹呢……

1996年8月中旬的一天,该段领导来探望丁洪华并告诉一个喜讯:段里将对连续20年“在一个艰苦工区,干一项普通工作,作一份有益奉献”的老工人进行表彰,全段只有10人,丁洪华是其中之一。丁洪华听了,好意外,好高兴,好激动。他在宿舍前踱来踱去,又不由自主地走到了他亲手栽下的白杨树下。

夕阳下,身高1.74米,时年48岁的丁洪华站在十几米高的白杨树旁,阳光造就的硕大的投影,让人觉得,丁洪华与其相伴的白杨,似乎一样高。

理想:为谱写零分传奇

2001年,在谷陇养路工区流传着连续5个月轨检车跑零分的传奇故事。谱写这段传奇故事的人陈凤友今天已过了不惑之年。由于技术业务过硬,前不久经过竞争上岗到了福泉线路车间担任指导工长。但是,曾经与他共事的工友们至今念念不忘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人们至今念着老工长,仿佛在念着那段辉煌不再的历史!

陈凤友是一位瘦高黑脸的小伙子。当年,他高中未毕业就从四川来到贵州接下了父亲提了近半辈子的八斤半捣镐,一干起自己热爱的养路工作,总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

年轻的心充满骚动,面临茫茫高原群山,陈凤友的梦想一次次破灭。渐渐地、渐渐地,他被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朴实平凡的小站人深深吸引,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小站的生活是孤苦寂寞的,但是陈凤友却不这样认为,在别的年轻人正感叹生活的无奈,在花前月下享受现代爱情故事时,而这位少言寡语的年轻人正在向老师傅和工长请教现场起拨改、曲线拨道、道岔的实作经验。

1995年至1996年,这位好学肯干的年轻人多次被段评为先进生产者、安全技术标兵。面对一次次的荣誉,他没有停止不前,相反更加的发奋,1997年被聘为线路班长,1998年又被聘任谷陇养路工区工长。于是,他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了,对班组管理也更加严格了,慢慢地,他赢得了职工的了解和认可,工作也逐渐得心应手。

陈凤友刚当工长时,工区有位巡道工总以为有点老资格,不买他的帐,认为嫩苔苔一个没几刷子,常常对工作敷衍了事,陈凤友主动找他谈心做思想工作,可他总不当回事,每次验收,这位巡道工管辖的责任公里都不合格,陈凤友立即采取措施,派人帮助做小补修,工钱由这位巡道工支付,并按验收标准罚了50元的款。从此这位巡道工受到了教育,开始了转变,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

那时候,小站工区有几位年轻的职工喝酒总爱闹事,动不动就要拿刀子砍人,平时工作又不好好干。陈凤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默默地酝酿对策。他当工长不久,这几位青工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大闹食堂大打出手,他二话没说,停了几位职工的工,责成向工区写出检查,赔偿打坏食堂的餐具,并给予一定的罚款。最后这几位年轻人不得不“败下阵”来认错,而且还作出了保证。

谷陇养路工区复线开通后,段上给工区配了两个班长,工作相对来讲轻松多了,他只要在屋子里做做计划,检查线路和拨道就可以了,其他的事完全可以交给两个班长去做。可他却没那样做,每天与职工起早贪黑的在线路上大展雄风。有人说:别人当工长轻松潇洒,你那么累又是何苦。他却笑道:“我在屋里呆不住,一分钟不在工地心里毛焦火辣的不是个味。”

难怪每次验收谷陇养路工区的线路都名列前茅,令人佩服,可这对他来说远远不够,他说:“好了还要更好,工作不能放松,稍不注意许多不安全因素便来了,自己的线路亲自做,多了解,心里踏实些。”每当工区职工聚首,一提到线路上的工作他便来劲,全工区人都说真是遇上了实干家。

陈凤友的家在凯里,从谷陇到凯里要不了多少时间,可他却很难光顾他那小家一次,同样在谷陇工作的爱人抱怨:凯里的家只不过是我俩的宾馆,真正的家还是在谷陇,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真让人伤心,可又有什么法子呢?

由于两口子都在工区上班,工作任务紧,为了放心投入工作不分散精力,俩人痛苦的作出决定,把刚满周岁的小孩送到宝老山车站年迈的父母身边。虽然两站近在咫尺,陈凤友却因工作太忙很少去探望小孩一眼,父母抱怨、爱人伤心,他也只好强忍,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遗憾的是,俩人的婚姻终于亮起“红灯”,最后还是应了那句话:“好聚好散。”夫妻俩于是背着家人协议离了婚。

当笔者问起陈凤友为何这样拼命,他由衷地说:“我爱这一行,每当列车安全地从我们工区管辖内通过,我就满足了。”

坚守:漫漫钢轨人生路

“身披朝霞送走夕阳,肩扛铁镐战斗在铁道上。别看我们是个养路的黑小伙,脸又黑,膀又阔,偏偏还爱唱支歌,什么歌?养路歌,钢轨枕木石碴道钉和捣镐,歌不离养路呀养路不离歌,我像道钉呀道钉像我,都为安全放光热。

激越的歌声豪迈,唱出小站人心中的歌。他们引吭高歌,抒发情怀。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梁……”2009年5月13日,贵州黔东大地,蓝天碧空如洗,一曲悠扬浑厚的歌声从远处铁道上传来。一眼望去,几位身着黄背心的小站人,正在现场作业,他们隶属于六个鸡巡养工区,因业绩突出,当年5月,工区被贵州省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

这里是凯里工务段一个边远小站工区。当时,有职工13名,清一色为男性,管辖线路上下行共计21公里。工区职工被称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同时,还被大伙戏称为能晒、能冻、能打游击、能耐寂寞的“四能”健儿。

巡养工区犹如游击队一样,常年累月,“打一抢换一个地方”,来回穿梭在管内线路上,仿佛不知疲倦,奔波于线路病害之处。每当完成一处工作后,总能听到行伍出身的青工曹永宏那首保留曲目,“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歌声送走了疲劳,歌声也给这寂静的大山,增添几分灵气,同样,歌声也伴随着大伙一道奔向下一个作业场所。

“越是平凡的岗位,越能锻炼我们的队伍,考验我们的意志。”近年来,六个鸡巡养工区由于人手紧张,大伙几乎没有离开过岗位。上任工长裴乃贵患有严重的腰椎病,每次发病,他都在车站小诊所简单处理一下,就回到工作岗位。

2006年前的一天深夜,裴乃贵妻子突发疾病,胸部疼痛难忍,家里14岁的儿子急得直哭,打来电话告诉父亲,让他赶快回凯里看看妈妈。由于工作,裴乃贵走不开,只好在电话里告诉儿子带母亲到医院去就诊。第二天,妻子病情稍有好转,反而打来电话安慰左右为难的丈夫,要他安心工作,“不要紧,扛一扛就过去了”。裴乃贵接完电话,内疚之情油然而生,一人跑到工区后的树林里,泪流满面。工作时,他又同往常一样,提上道尺,踏上长长的铁轨,巡视在铁道线上。

2008年5月,工区班长潘勇接过了工区工长的重担,由于线路重载车辆增多,维护线路的任务随之加重,潘勇也无暇顾及家中的妻儿。由于他女儿先天疾病,5岁的孩子,还像2、3岁的小孩一样,需要家人时刻不离的看护。

工作的繁忙,潘勇已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妻子只好带着孩子来工区探望加班加点的丈夫,以尽尽妻子的义务。一天,潘勇妻子煮好午饭,辛辛苦苦等着丈夫回来,可是左等右等不见丈夫踪影。于是,妻子背着孩子,把饭送到车站西头的施工现场,妻子在离丈夫不远处连喊几声,也许是太过专心工作,潘勇没有抬头回答一声。事后,潘勇向爱人解释:“我正在忙,如果这个时候放下手中的工作吃饭,就有可能会出差错,安全工作一点不能疏忽,一分钟也耽误不起啊1。一席话,说得妻子连连点头。

“工区的每位职工,在人生道路上都是有自己故事的人”。26岁的曹永宏可以把线路捣得牢牢实实,可他却未能把女友的感情基础夯牢。姑娘一听说他们是铁路巡养工,扔下一句“性格不合”,就走了。即使如此,曹永宏也常常笑着对大伙说,不是我曹永宏是头驴,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被大伙称为“前沿阵地侦察兵”的巡道工李水泉。工作10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几千个工作日日夜夜,防止大小事故10余次,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为铁路畅通默默劳作,他平凡的经历和始终如一的工作态度,赢得工友们的爱戴和敬重。

在偏僻的深山小站,职工们也在寂寞中寻找快乐。平时,大伙除了看看电视,就是学习和休息。节假日,大伙相约去车站附近的小河里钓钓鱼。傍晚时分,大伙披着晚霞归来,抬出煤炉,放上铁锅,围成一圈,把盛酒的饭碗一字儿排开,开开心心地“搓”上一顿。

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

而活跃在大山深处的六个鸡巡养工区的汉子们,却把自己奉献给了钢轨铺就的漫漫长路。

追求:女班长守责无悔

提起女班长刘花元,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夸她的,在她当班长的8年里,只要熟悉她的人,无不传颂她既平凡又动人的事迹。

刘花元自2001年至2009年,一直担任凯里桥隧工区班长,作为女性班长,这在凯里工务段是唯一的,肩上挑上重担的她,除了照顾好公公和儿子,倾心支持在在另一个工区同样担任班长的丈夫,还要搞好自己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出色地完成了车间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件事的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了。

她虽是个妇女,但有男子汉的魄力,敢打头阵。被誉为高空作业的支架油漆,她总是带头上。冬天,刺骨的寒风直往身上灌,但为便于桥上支架的检查,她得吊在招风惹雨的桥梁支架上不停上下。夏天,眼见路旁的林荫而不能进去纳凉,只能在燥热的桥上吊着涂装,吊着更换桥上病害设备。饿了,就胡乱啃几口自带的干粮充充饥;渴了,就捧一把路旁的泉水。2012年夏日,骄阳似火,刘花元带领职工在凯里清水江二号大桥涂油,干着干着感觉头有些头晕,仍然咬着牙没有吱声,车间主任胡仕斌检查工作时及时发现了,临时挑起施工负责人的担子,劝她马上到铁路医院,安心治玻可是,刘花元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工地,她在两个女职工的搀扶下来到桥头看守房,怎么劝也不愿意再往前走。她说:“我这不是病,用冷水冲冲就好了”。说完,径直来到水龙头边,用自来水不停喷洒头部,随后,稍稍歇息了一会儿,满头湿漉漉地回到工作现常

每日出勤到管辖的小站,刘花元都要挎上一个小包,内装笔记本,设备图表,卷尺等,见到隧道有滴漏水现象,就用事先准备好的本子进行记录。见到桥梁栏杆被盗了,为防职工和路人出现意外,便对病害处所做好标识。当年,段里采劝预防重于补救”的防止铁路器材被盗办法。身为苗族的刘花元苗语精熟,这回终于派上了用场,为争取沿线群众配合,她每到一处作业,反复用苗语宣传《铁路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等法规,赢得了更多人理解,使沿线路材路料被盗事件有所减少。

尽管刘花元是女班长,职责所在,她也和男同事一样,要参加工区防洪、防盗值班和留守,有时遇到坍方倒树的事,还得半夜上阵。2005年6月中旬,那天凌晨2点30分左右,正在睡梦中的刘花元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得知距离工区一公里以远的铁道旁有一株倒树侵限,来不及通知工区其他职工,她腾地下了床,背上柴刀、斧头,打着手电冒着雨出巡了。来到现场,几次爬不上路旁陡坡,只好包抄几十米,穿过一大片阴森森的丛林,来到倒树根部,逐一将倒树砍成几段,然后拉离限界。处理完倒树,刘花元已经全身湿透。回到工区来不及换衣,就按制度先向段里汇报,此时,东方已露鱼肚白。由于她的突出表现,2006年4月,在全局表彰的“三八红旗手”中,她榜上有名。

刘花元身在一线,安心本职工作,她对已取得的成绩,只看着是她追求的事业的起步,她将继续努力工作,永远追求不止。

敬业:平凡中恪尽职守

“一个人一生也许做不了几件大事,但是我却愿意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如果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那么我的人生也就无怨无悔了。”这是凯里工务段镇远危石队队长代利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养路工作虽然辛苦,但我愿意干”。1991年7月,21岁的代利带着简单的行李,从大都市重庆来到了凯里工务段,子承父业成了第二代工务人。20个春夏秋冬,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常年的烈日晒、寒风吹,在风雨无阻中过着“游击生活”,用他辛勤的汗水写下了一曲平凡者之歌。

来到铁路,代利就从事线路工作。在5年的小站养路生涯中,他每天肩扛铁镐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线路养护维修工作。有人问:“你不后悔吗?为何不找领导调动一下工作?”他笑着摇头说:“这里已是我人生重要的一站,养路工作虽然辛苦,但我愿意干!”“他心中只有工作,没有家。”这是工友对他的评价。工作里,他的心牢牢地拴在线、桥、路上,家里的柴米油盐很少过问,全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

31年来,代利一步一个脚印,靠着一股热情和钻劲,先后担任青溪桥隧工区班长、蕉溪路基工区工长、镇远危石队队长,成了真正的“兵头将尾”。每次的工作变动,他都当作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作是一种人生的历练。多岗位的工作历练,练就了他一身的绝技,他因此成了凯里工务段人人羡慕的多面手。

“我会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合格的”。“自信来自于实力”,2008年,全段生产力布局调整,代利调任镇远危石队队长。主管桥路的副段长找他谈话,比较内向的代利只是腼腆笑了笑表态说:“我会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危石队队长。”

当上危石队队长后,代利更忙了。他把搜山扫危工作作为保安全的大事,常常放弃双休日,加班加点进行病害观测检查处理。他说:“预防工作要提高一个档次,必须下大力气进行观测检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根据危石队工作性质和特点,把防止事故确保安全当作班组管理的硬功夫来抓。“危石队能不能完成好生产任务,关键得靠众人的努力和设备质量,而严格管理是推动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的最佳途径”。为了提高班组整体战斗力,他组织职工集思广益,制定了《镇远危石队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实行分组、分工作职能包干的责任管理制度,把注意力集中到管内的山头上。

搜山扫危是一项艰苦而危险的工作。每次搜山扫危,遇到道路陡峭、崎岖难行时,代利总是首当其冲,走在最前面,当起了搜山扫危的“开路先锋”。如今,哪里的危石、危树处理有难度,主管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代利。在一个又一个病害处理场所,不管再硬的“骨头”,代利总是亲自上阵,带着职工“啃”下它。按他的话说:“职工通常不会听我说什么,而是看我做什么。如果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管辖设备,成天指手画脚,职工是不会服气的。”职工说:“代利业务技术娴熟,又总是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实干,正因为这样,他说的话我们愿意听,他指挥的硬仗我们愿意去打。”

“我愿在平凡之中享受快乐”。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代利为自己定了个规矩:凡是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职工干的,自己亲自动手干。2010年国庆节期间,代利因患重感冒全身无力,本打算利用节日休息时间去医院输液,但此时,该段管内其它地方发生了落石事件,领导紧急通知所有危石队放弃休息,开展搜山扫危工作。关键时刻,代利不顾身体患病,毅然投入到搜山扫危工作中。这一干,就是四天四夜。

在大山深处,代利带着工友长年累月不知疲倦地奔波着。危石队作业真像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来回穿梭在管内线路上,每到一处,干完活后,总能听到代利轻快的歌声:“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歌声送走了疲劳,歌声伴随着大伙一道奔向另一处需要检查处理的山头。“我愿在平凡之中享受快乐。”代利说。

2012年11月的一天,代利在镇远1号隧道进口仰坡进行搜山扫危,发现进口仰坡高60米处的危石群严重危及行车安全。他一边用手机向车间及桥隧技术科进行汇报,一边立即采取临时看守措施对危石群进行盯控。接到电话后,车间和桥隧技术科派员赶到病害处所检查复核,并将检查复核情况向值班的领导作了汇报。目前,此处已经被路局认定,设置了24小时看守点。镇远危石队由于在2010年防洪工作中表现出色,被路局评为防洪先进集体,代利本人也被评为路局“先进生产(工作)者”。

代利,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把满腔的爱路情融进大山深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对事业的追求诠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青春:闪光中精神升华

“我们工区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李工长功不可没,是他带着我们这个集体走进了先进班组行列。”2011年4月5日,在沪昆线半边街线路巡养工区,职工们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在他们眼里,工长李永林是个既踏实肯干,又喜欢动脑的领头人。“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进步,才能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坚信奋斗的人生才更有意义。”这是半边街线路巡养工区工长李永林常用来鼓励自己的一句话。

1994年,不到20岁的李永林来到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条件艰苦的韦家庄线路巡养工区,当了一名小站养路工。刚工作时,李永林面对铁道旁寂静的工区,感到了一丝失落。“我不能让别人瞧不起我,要干就干出点名堂。”李永林暗暗跟自己较上了劲。此后,无论是在工区,还是在宿舍,一有时间,他就找来业务书籍认真学习,不懂就虚心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从线路设备的性能、结构、使用、维修,到线路起、拨、改等技术,他一点点了解掌握。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李永林不到一年就成为工区技术业务骨干,当上了班长。当时,由于管辖线路设备陈旧,基床病害和线路翻浆冒泥严重,几何尺寸变化快,养护难度较大。他带着职工起早贪黑,对作业质量严格把关,做到精修细检。“那时线路基础太差,我们的确靠一股拼劲在力保线路的稳定。”谈起当时的工作情景,李永林说,“大伙每天就向上战场,一颗不敢松懈。”

一次,李永林半夜发烧,体温高达39.8摄氏度,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带领工区职工来到维修现常干完工作,他就谈到在了铁路线路旁,职工们赶紧把他参扶回工区。休息一夜后,他又带病伤到对线路设备进行检查。李永林常说:“人或者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通过自身努力,走出了一条道来。”

随着沪昆线自动闭塞区段相继开通,2008年8月,李永林来到地处偏远的韦家庄线路巡养工区担任工长。该工区线路管辖里程从原来的7.73公里猛增到15.56公里,曲线线路28个,其中曲线半径小于300米的就有11个。面对困难,李永林没有气馁,作为“兵头将尾”的他,有针对性地带头引领示范、扎实工作。工作中,他严把安全关和质量关,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带头吃苦在前,大胆履行职责加强管理。针对线路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线路问题进行逐个处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线路养护质量问题,他主动放弃许多双休日和节假日,与留守职工一道对线路进行拉网式检查。很快,李永林对管内线路的每一处薄弱环节,大到钢轨,小到一颗螺丝帽都了然于心。

2010年7月,李永林调到半边街线路巡养工区担任工长,刚到工区那阵子,面对线路诸多问题,李永林卯足了劲,带着职工加班加点奔忙在线路上。时间长了,职工有意见了,他们暗地里给李永林取了个“李摸黑”的绰号。面对职工的调侃,李永林主动分析原因,与职工逐个进行交心,征求关于抓好线路设备质量方面的好的意见和建议。真诚的沟通赢得了理解和支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线路设备质量很快有了改观。

安全生产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他所在的工区线路一年一个样,轨检车次次跑出新成绩。为此,李永林很多年没有与父母一起过新春佳节,家人多次写信盼儿归,他却一直顾不上回信。父母生日,也只能让妻子代表他回家尽尽孝;父母生病,也是叫妻子买些药送去。

李永林醉心于自己喜爱的两根钢轨,他时常告诫自己:铁路安全责任终于泰山,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丝苏虎和麻痹给铁路安全带来影响,在一方工作就要保一方平安。

执着:舍小家为着大家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苗岭深处生活着这样一群小站人,他们与大山为伴,日夜守护着南来北往的列车。8根钢轨,13名职工组成了这里的世界。而这群人的领头则是35岁的蕉溪线路巡养工区党员、退伍军人、苗族青年姜明。

几年来,他作为“兵头将尾”,凭着朴实无华的工作热情,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山里,甘愿寂寞,用自己对铁路事业的忠诚,书写着平凡而简单的人生。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为了解这位苗族青年的平凡人生,一个盛夏的上午,我们来到位于沪昆线贵州东段的蕉溪站,凯里工务段蕉溪线路巡养工区就位于这个车站的旁边。

虽已是10时,可工区依然显得异常宁静。来到工区二楼,我们看见,一位身体结实、皮肤棕黑的小伙子正在书桌前抄写着,经询问,他就是工长姜明。“白天气温太高,按规定不能维修作业,所以我们的工作时间就改在夜间了。”姜明介绍。时值夏季,为了更好地维护线路,工人们每天的作息时间由过去的8时改为17时。此时,正是职工们的休息时间。

已在铁路工作9年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许多。2003年,姜明从部队退伍来到铁路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小站人。

“说实话,当时干了几天我就想回家,工作条件太艰苦了,还不如我天柱农村的老家。”姜明讲述他对铁路工作的第一印象,“不过,好在当时车间党支部书记罗会涛给我做思想工作,我才扎下根来。”这位从小在农村长大、对铁路充满憧憬的农村孩子,来到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郎洞养路工区,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为了尽快掌握生产技能,姜明虚心向老工人请教,认真学习业务,由于工作出色,他很快就被提升为班长。不久,他被调到蕉溪线路巡养工区任工长。

担任工长后,姜明认识到,要干好本职,除了有工作热情外,还得具备过硬的业务本领。工作至今,不论是到段、车间开会学习,还是在工区或家中,他都坚持用2个小时的时间学习技术理论知识,并做好学习笔记。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这是姜明鞭策自己的奋斗口号。为使实践丰富理论,理论服务实际,姜明在加强线路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对《新技规》等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掌握,尤其对线路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为他掌握线路维修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有准备之仗,打胜利之仗。对于经受过部队艰苦训练的姜明,自知提升自身素质和提高团队能力的重要性。“追求创新、开拓进缺是姜明对工区全体职工的要求,也是他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他常想,当今铁路正在高速发展,线路设备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铁路的安全,只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和本领,才能保证设备质量和安全,才能管好工区。

姜明在工作实践中意识到,管好一个工区不是光凭热情就能做到的,必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管理和激励每一位职工。他说:“想要当好工长,就得执行规章制度,在制度面前要敢于得罪人。公道自在人心,得罪一个人,教育一大群,赢得一大片。”这就是姜明抓安全管理的法宝。姜明刚到蕉溪线路巡养工区担任工长时,工区管辖的18.9公里线路、4股站线、11组道岔设备质量并不太好。他上任后,一方面把重点放在处理线路几何尺寸超限上;另一方面从抓精细化管理入手,团结和带领工区职工,克服作业条件差、基础不稳等困难,加强对线路精养细修,解决了生产和工作上的一个个难题,使线路质量得以稳步提升。

在姜明和工区职工的努力下,工区管辖的线路设备质量不断好转,可他却没有盲目乐观,他明白作业过程中每一次违章,每一个违反操作程序的动作,哪怕是偶然的,也必然蕴藏着危险,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为此,他针对工区青年职工较多,思想不稳、业务能力差等问题,严格班组管理,落实安全卡控措施,大力整治设备病害。每天工作点名时,姜明规定安全值日职工除对标对卡外,还必须根据当天作业情况,说出主要作业项目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使每个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工区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增强。去年,工区被评为段先进班组,由过去的“不放心班组”变为现在的先进班组。工区职工说:“正是姜明当他们的工长,大家才心齐气顺,在和谐的氛围中踏实工作,确保了线路的安全畅通。”

“不舍小家,哪能维护好大家。”这几年,姜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车间上下的一致好评。“他心中只有两根钢轨,没有小家只有大家。”这是职工们对姜明的评价。几年来,姜明的心牢牢地栓在线路上,家里的油盐柴米很少问,探望双方父母,管带孩子的重担,全落到妻子一个人肩上。

2011年初,工区管内出现凝冻,姜明带领职工精心维护设备,全力以赴确保线路安全。一次,他带领职工刚刚清扫完站内东头的道岔时,又接到了处理站内西头道岔积雪的命令。接令后,他立即带着职工准备向西头奔去,刚调休回来的班长拦住他说:“工长,你已干了3天3夜了,先回工区休息一会儿,道岔积雪由我带人去清除。”姜明只是笑了笑:“我不以身作则,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怎么能够让职工心服口服呢?”说完,与大家一起投入到除雪保畅通工作中。

一次,严重感冒的他带着工区职工紧急处理线路三角坑,突然,他脸上虚汗淋漓,表情异常痛苦,职工们劝他去镇上看一下病,然后回去好好睡上一觉。姜明摇了摇头,忍着病痛的折磨,直到把设备病害处理完毕才随职工一道回到工区。事后,他告诉工友:“我的责任就是坚守,守好工区的‘责任田’,绝对不敢懈担”

为了自己挚爱的两根钢轨,近两年,姜明没有休过一次工休假,没有与父母过一个春节,每逢父母生日,他都让妻子买点礼物寄回家,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职工通常不会听工长说什么,而是看工长做什么。如果工长不以身作则,职工就不会服气的,而我们的工长姜明却是我们的榜样。”退伍后参加工作两年的工区职工宫涛对姜明称赞有加,“姜工长以工区为家,重活苦活抢着干,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节假日主动让大家回家,自己却长期坚守在岗位上,所以,他说的话我们愿意听,他指挥的硬仗我们愿意去打。”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姜明以他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与他的工友们扎根小站,默默地维护着他们挚爱的钢轨。

这样的事例和素材,我们收藏积累的太多太多,一年半载不愁没东西写。自从1975年,通往毛主席家乡的幸福湘黔线通车运营,我们的父辈来到贵州苗岭侗乡,从家乡把根伸向了一个个小站,挥洒了青春,赢得了一番不经数的平凡业。吸吮着生存的新养分,于是,根的拓展,托起了新的人生,伴着我们成就了新的理想。

有一个恨不得使出无限的劲,让全世界都变得美好的人!写了这样一首诗:

有一种爱,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有一种爱,总是那么感天动地;

有一种爱,总是那么博大无私

有一种爱,总是令人肃然起敬

在此,我把这首诗,献给那些扎根小站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小站人,他们是一群平凡而伟大的小站人,一群敢于背负责任与大爱的小站人。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