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耕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铁路评论 2020-05-05 23:35:20 191浏览 作者:季衡人物名片
叶志权,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国铁路成都集团公司凯里工务段纪检员,政工师。一个喜欢笔耕的人,曾经获得贵州省报告文学一等奖,贵州盛铜仁地区“好新闻”三等奖;四川省优秀论著文二等奖……一直坚持写日志、说说,喜欢让钢轨人生占据内心,用大脑和心灵去解压与释放,期盼练就一双坚韧有力的翅膀,在沪昆线贵州境内山区铁道线上自由翱翔。
题记
从四川省一个偏僻的山区走出来,吃过苦深知生活不易,所以他懂得珍惜;一路走来,追梦中深知机会不易,所以他懂得感恩;钢轨人生路上,他懂得贵在笔耕之路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他,就是中国铁路成都集团公司凯里工务段纪委纪检员叶志权。
“在笔耕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在凯里工务段纪检监察办公室,我们看到这样一句座右铭。为此,我们和叶志权的对话便从笔耕开始。
把新闻写进大山里
叶志权告诉笔者,他顶替父亲工作成为“铁二代”的这些年,最能感受到的就是党的培养、关怀和支持。为此,高中没有毕业的他勤学苦钻,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采写了一篇小站职工被自己饲养一周的银环蛇咬伤死亡的新闻稿,被当时的《成都铁道报》采用。从此,他当上了“铁记者”,一干就是34年。
半路出道,叶志权刻苦钻研新闻业务,潜心研究采访技巧。每天,他除了工作,就是抽时间采访、写稿,就是阅读铁路和地方报刊上的新闻,认真学习,悉心领悟,取长补短,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为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叶志权的足迹遍布沪昆线贵州东段凯里工务段管内的山山水水。他穿苗岭,越侗乡,不惧烈日晒、寒风咬,专注报道小站人春运、暑运、防洪、防断等季节性的感人故事;现场采访“兵头将尾”邰顺军、危石“克星”代利;寒冬腊月进班组、入看守点,报道小站人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了多写稿,写好稿,年过知天之命的他常常坐在电脑桌上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1993年夏天,叶志权陪同贵州经济报、贵州广播电台记者前往苗岭深处的党约隧道采访6位看守工。他们走了一个小时的线路,才来到危岩看守点上。通讯《六条汉子和一堆危岩》先后被贵州日报、羊城晚报、贵州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
2004年5月,玉屏至大龙间发生山体坍塌中断行车。叶志权最先赶往现场,采访干部职工抗洪抢险情况。现场溜坍面积很大,处处泥泞,他冒着大雨,扛着摄像机,爬上山顶,拍摄抢险画面,忙碌10多个小时,又到参与抢险的解放军光缆部队驻地采访,新闻稿《众志成城保畅通》很快被贵州日报采用。
在单位,大家都称他为“叶伯”“铁记者”。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到车间还是进工区,只要有时间,他都会积极投入采访一线。漫漫笔耕岁月,热汗浇开新闻花,五大本采用稿件剪贴本,述说着叶志权那些激情燃烧岁月。2013年,他撰写的《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获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文学作品类报告文学一等奖。
把笔头对准小站人
穿苗岭、越侗乡、到车间、走一线、宿小站,进工区、访小站人。哪里有“活鱼”,哪里就有叶志权忙碌捕捉“鱼儿”的身影。
在朋友眼里,他像火,全身心投入、付出,燃烧自己,照亮周围;在同事眼里,他像水,不避艰辛困苦,不怕回旋曲折。从事宣传工作34年,笔耕不缀,用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作风,始终保持全段上稿量第一的位置。
2010年10月,叶志权被调到凯里工务段党委办公室,负责全段对外宣传工作。外宣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为了搞好外宣工作,叶志权积极开动脑筋,紧扣总公司、集团公司、全段中心工作,策划选题,与铁路、地方新闻单位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些年来,叶志权的镜头跟随一线走,笔头围着小站人转。
叶志权说:“每一次采访,总有一种责任心的驱使。和小站人朝夕相处,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乐观向上、勇于奉献、热爱生活的精神,感触到的是他们对铁路运输安全的高度责任,是这个群体对山区铁路最朴素的爱。他们,是感动山区铁路、感动苗岭侗乡的小站人1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叶志权的带动下,凯里工务段的外宣工作一直走在集团公司工务系统前列,上稿量始终保持在系统第一方阵。负责外宣工作后,他个人在铁路和地方报刊上稿约占全段外宣上稿任务的80%以上。
2018年,叶志权和科室同事密切配合,聚焦段党委、行政重大举措、重点工作,策划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形式活、声势大、效果好。先后被西南铁道报采用了《凯里工务段圆满完成春运工作》、《党建 “安全管理”激发党员工作动力》等稿件,介绍了凯里工务段服务山区铁路的一些特色做法。
特别是2018年春运、防洪、暑运工作期间,叶志权连日奔波在一线采访拍摄,没有丝毫停歇,完成了《春运,他们是主角》、《安全“守护神”》、《大山深处显赤诚》、《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人在桥在,桥在心中“》等重大新闻报道稿件。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山区铁路坚守的小站职工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了解山区铁路“守护神”的艰辛与奉献,扩大了铁路的知名度。
34年来,那山、那水、那小站、那群人,是叶志权骨子里最在乎的事情。他说:与文字结缘,快乐无比。他用文字讴歌小站人,用文字书写出小站人无私奉献的钢轨人生。文字成了他实现这一梦想的舞台,更成为了他连接小站和小站人的桥梁纽带。或许,这也是叶志权用激情书写燃烧岁月的初心所在。
把梦想融入沪昆线
“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1这句话从小就在叶志权的心里扎下了根。1963年6月,叶志权出生在四川省江油市一个普通的铁路家庭,从小在山里长大,干过一般大孩子没有干过的苦活、累活。虽然说那个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叶志权却在用功读书,初中毕业考上高中后,本想将来能成为一名大学生,但家里的情况让他早早就懂得了父母的不容易。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在无奈之下叶志权只好选择退学顶替父职,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弟弟妹妹能够多读书。
1980年金秋十月,叶志权一个人扛箱子和铺盖坐上慢火车到了沪昆线贵州境内一个五等小站,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成了“铁二代”。独自一人开始了山区铁路养护工作。当肩扛铁镐战斗在铁道线上,精心养护两根冰凉的钢轨那一刻起,他就坚定了钢轨人生执着追梦的理想信念。
工作后,叶志权不但不敢乱花一分钱,还把每月工资全部交给母亲。叶志权告诉笔者,小站生活的时光里,他在每个周末都必须去县城的新华书店,用母亲给他的3块零花钱买上自己喜欢的书回到小站,孜孜不倦地用心读起来。
小站生活锻炼了叶志权的意志,为他的钢轨人生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叶志权在3年的线路工生活后,因为工作积极,学习努力,1983年,他被推荐到段上开轨道车。刚来到玉屏的叶志权成为驰骋在沪昆线上一名轨道车司机,转线、加油等样样活他都在抢着干,节假日他都在干。那个时候,活在车上干,饭在车上吃,觉在车上睡,虽然说工作环境很艰苦,但对于叶志权来说,这点苦不算什么,却是他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工作的同时,叶志权开始了笔耕。然而,写出来的稿子多数石沉大海。于是,他一边实践、一边苦练基本功,找来一本本有关新闻写作的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从中汲取养分。与此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新闻写作培训班,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精华,无论是通讯、消息、简讯、言论,报告文学,还是图片新闻,只要有学习价值,他都不放过,一字一字地认真阅读。
每天不厌其烦的伏案写稿,键盘在手底下噼里啪啦作响,有了灵感,敲出来的是真谛,没有灵感,敲出来的是随想。他的每一种想法,每一次经过雕琢的文字出现在报刊台网上,总能感染一部分身边同事和一线职工。
写作可以修身养性,变急性子为稳性子,写的同时,也在思考,犹如在咀嚼东西,写得越多,嚼的越仔细,慢慢能修正错误的人生观点。为了了解基层一线小站人的工作、生活状况,他经常深入生产一线,那些扎根小站、不怕吃苦、忘他工作、乐于奉献的小站人,时常让他感动不已。回来后,为了把对小站人点点滴滴的感动写下来,展示给路内外读者,他常常废寝忘食地勤于笔耕,一篇又一篇有血有肉的报道在他的笔下完成。他的多数稿子都是利用周末或晚上写出来的,有时,家人看到他为了写篇稿子而挑灯夜战时,总问他:“那么拼命干嘛?”他对家人说:“小站人用心血和汗水做出了成绩,能用笔宣传出去,感到无比荣幸,我乐为小站人讴歌。
把挚爱深藏于心灵
从事轨道车工作后,叶志权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在司机的岗位上干了7年时间,不仅让叶志权爱上这份工作,更是让他看到此项工作的前景和希望。于是,叶志权有了新的想法,找到合适的机会写作。
写作之路困难重重。说到写作,叶志权用了“不容易”三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写作初期,他说当时自己每天轨道车进库,自己多半蜗居在单声宿舍,不停地练笔。
“走上写作之路那年,我和几名玉屏县的文学青年,心心相印,我们自发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大家每月交三元活动费,购买纸张,由我负责刻蜡纸,编辑《舞阳》油印刊物,印刷后发给会员们。”叶志权告诉笔者当年他所遇到的处境,特别是当年在编印刊物时,都是在出车归来后,利用一个个晚上刻字、插图。因为设备陈旧,那个时候只好恳求段上打字员帮忙,这一切,至今还记忆犹新,同时也是他奋勇前行的力量源泉。
在文字编辑这个行业中,叶志权摸爬滚打了一年。1990年,由于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叶志权被段领导看中,走上了团委书记岗位。有了这样的岗位,叶志权如鱼得水,他所带领的团员青年不仅在技术本领上过硬,还有服务质量上也同样让人称道。
作为一名铁路上的“铁记者”,加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叶志权想得最多的就是“一边干好本职,一边服务职工”。有了这样的想法,叶志权积极深入一个个小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小站和小站人讴歌。
从事业余通讯员工作至今已有34个年头了,付出的艰辛自不必说,但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叶志权,这就是对山区铁路的热爱痴心不改,愿意为新闻宣传工作献出满腔热情。这些年,他收获满满,5本厚厚的剪报,2000余篇各种题材的采用稿,给予了他不忘初心,继续坚持下去的源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至2018年度,他连续两次被成都局集团公司评为“优秀通讯员”。
爱什么,做什么,才会激发心灵的潜力。数十年里,为确保春运、防洪、春运、冬运期间山区铁路的安全畅通。凯里工务段1100余名干部职工主动放弃休息,扎根一线,无私奉献。看到他们冒着严寒酷暑战斗在605.540公里线路上,处理线桥路病害,检查桥路设备,扎根小站职守……他被干部职工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于是,深入一线采访,第一时间挖掘报道了小站人春运、防洪、暑运、冬运、夜间作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他采写的《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小站雕塑群》、《相伴白杨》、《守望危岩》、《六个鸡火了,小站人忙了》等新闻稿件被《贵州日报》、《西南铁道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羊城晚报》、《贵州都市报》等媒体刊播,为奋战在一线的职工振奋了精神,鼓舞了士气。
光阴似箭,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叶志权已经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走进了知天命行列,笔耕激情依旧豪迈,步履依然轻盈,心儿照样年轻,追梦不停,坚定执着。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