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坚守和责任根植在小站

铁路一线   2020-04-26 00:04:03  182浏览 作者:叶志权

这些年,我一直都在那一个个小站行走,寻觅无私奉献的小站人。在清晨雨雾弥漫遥远的大山里,在苗岭侗乡偏僻的小站,在静夜泛黄的光影中,一个个小站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坚守,传承着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使命与担当,抒写着小站人将坚守和责任根植在小站的奋进之魂。

执着沪昆梦

我深爱过小站,深爱着小站人。那些经历过的往事不会轻易消失,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

2006年5月,我来到沪昆线贵州境内的小龙洞。这里群峰巍巍,峡谷幽幽,工区管辖近40公里的设备,桥连着洞,洞连着桥,涵洞和天沟、侧沟纵横交错,工作难度不言而喻。一群人心痴心扎根山区铁路线,一群人坚守一个小站;一个工区一幢2层楼,一天8个小时坚守;一列一列车鸣笛通过这里,这里的一群人不孤单;一门心思保安全。

小龙洞桥路工区13名职工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除分配到这里的中专生杨鹏外,全是顶替或轮换父辈的职工子弟。他们的父辈在这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顶替了父辈的岗位,在这里义无反顾继续挥洒热汗,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工作辛苦,他们上!眼都不眨一下。桥梁涂装,系上保险带,一次次悬挂高空作业,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笑着一拧黄背心,就是一碗汗。拆卸桥上步行板,更是需要弯腰、屈膝,连干半小时,半天难直腰。刷油漆,则是劳累加肮脏,一天下去,脸上花了,油漆粘满全身,就像大花脸。在隧道里干活,更是噪音刺耳、尘灰呛鼻、灯光扎眼,活像对五官搞“体检”。多少次,为抓安优达标线建设和突击任务时,众青年双休日不休息,2006年2月开始,就在甘坝二号隧道里连干了一个多月。

由于工区位于区间,这里没有一趟列车停靠,职工生活困难度可想而知,蔬菜和生活必需品,必须步行十余公里从六个鸡车站赶乘每天惟一的一趟慢车到凯里采购。春运期间慢车停运,职工还得步行十余公里到麻江车站搭乘便车,再从麻江县城换乘长途汽车回凯里。山坳人烟少,众青年笑对寂寞。节假日,去洞底沟捉蟹,去熟悉的老乡家田里钓鱼。有了收获,众青年大显身手,烹饪几道拿手菜,围坐在工区食堂里,边品尝佳肴,边向碗里斟满土法泡制的“杨梅酒”,三口下了肚,拳令响起来,“哥俩好”、“八马来”在山谷里回荡。今宵良夜,年轻人就数着星斗“吹牛”,从伊拉克战争扯到伊朗的核问题;或拿着扑克“拱猪”,或看电视唱卡拉OK……工长李复胜最爱唱《男儿当自强》:“我是男儿当自强,昂首挺胸,大家作栋梁,做好汉,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做个好汉子,热血热肠热,比太阳还光。”众青年爱唱《梦醒时分》:“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个梦醒时分,有些事你现在不必问,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

这些个皮肤黑亮、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多数结婚几年了,夫妻感情一直较好。自从小龙洞变成半路工区后,工作繁忙、交通不便、回家太少成了夫妻感情破灭的导火索,有一男一女两个职工因此夫妻分道扬镳。多数夫妻感情较好的,有时也难免为难得的相见争得面红耳赤。双休日,工区一放假,邱小刚、杨志峰、潘树堂等人,就想方设法赶回凯里自己的家中,“金凤玉露一相逢”,星期日下午又乘火车或汽车回工区,面对家人,他们说:小龙洞是我们的工作岗位,上班迟到半分钟也不行!青工林松,今年28岁,为他找个对象,成了工友们的心玻今年年初,在工友们的努力撮合下,林松的个人问题终于有了着落,双方一见面也非常中意。正在热恋中的两个年轻人,总是希望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刻,相互间依依不舍,每当此时,林松两难取舍。特别是遇上工区加班,林松就得和其他工友一道留下来。因此,冷落了远在凯里市地方工作的女友。为此事,林松总是觉得愧疚万分。对于边远工区的艰辛,凯里工务段领导赞叹青工们“对铁路奉献得太多太多,对家人给予得太少太少”。李复胜工长代表青工们答道:“段领导处处为我们着想,给边远工区增加了艰苦津贴;从‘要留住人,首先要关心人’这一点出发,为小康工区建设煞费苦心,如今工区环境优美,职工生活条件相应得到改善。虽然我们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半路工区,但是,为了确保铁路大动脉畅通无阻,我们苦点,值得1

深深小站情

小站那群平凡而伟大的人,就像士兵突击里许三多一样。山区铁路在不断快速发展,其背后有无数个像邰顺军这样的小站人默默坚守在自己岗位上,为旅客的平安、舒适、便捷出行坚守付出。

“一个班组是否特别能战斗在于班组长,作为一个线路工长,如果抓不好班组管理,那么他的工作能力也就那么回事了”。

这是凯里工务段桐木寨线路工区工长邰顺军,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2007年11月与笔者交流时的一段话。

这话是他醉心线路安全生产的真实写照。我翻开了邰顺军精心保存的一大摞奖状和证书,其中近年获得局级表彰的证书就有两个。当我请他谈点感受时,他谦逊地一笑说:“要谈经验说不上,要说感受有一点,一个人对自己执著追求的事业要想干出点成绩来,除了勤奋别无捷径”。

邰顺军为了管好班组,带好队伍,服务安全生产,自己归纳了“四字”工作法。

工作上突出一个“实”字。2003年4月,邰顺军还是马田线路工区工长。上行线还未到大修期,钢轨打踏、掉块较多,造成多处枕木打断,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上任亦始,他提出:3年内线路不达标,职工队伍不稳定,自己就辞去工长职务。后来,他组织职工更换钢轨100余根,并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养护上狠下工夫。集中整治、重点突破,使线路设备质量很快有所好转。2003年下半年,马田线路工区连续5个月验收排名全车间第一。年终,轨检车检查中,该工区又获得全段第一名的好成绩。在马田任职的三年里,邰顺军把设备整修作为保安全的第一位大事,带动职工放弃双休日,加班加点整治设备。他说:每干一项作业就是要干好、干实、干细,只有充分利用好工时定额,才能确保线路全优。

行动上做到一个“率”字。不管是过去工作的马田,还是现在工作的桐木寨,邰顺军都有自己的做人标准:一是带着职工干,把好线路质量和线路安全关;二是按时检查线路设备,对管内的设备状况、线路病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合理安排工作;三是作好表率,做出样子,带领职工把抓好安全质量关。他认为:职工通常不是听工长说什么,而是看工长做什么。如果自己不带头,指手画脚,其他人也不会努力工作。他从不当“半脱产”工长。按他的话说:“一天不上工地,心里就闷的慌”。职工们由衷地感到,在政治上,工长表现出了较高的觉悟;在工作上,工长表现出了较高的拼搏精神;在荣誉和利益面前,工长表现出了较高的自觉性。正因为这样,工长在我们中才有威信,说话有人听,指挥有人干。

管理上体现一个“慎”字。在成绩面前,邰顺军不居功自傲,在缺点面前不文过饰非。他平易近人,尊重职工,真诚地接受他人的批评,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实际工作中,邰顺军做到常常照“镜子”,而且在“镜子”面前承认自己的考虑不周,从而修正自己的失误,还将班组民主生活会当成给自己泼点“冷水”的大好时机,让职工给自己一种提醒,一种补充,还自己一个顾全大局,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暗下决心:为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过硬的技术功底,一定要勤学苦练,提高自己作为兵头将尾的驾驭能力,从而更好的服务生产第一线。这一点,他完全做到了,从而使工区线路设备质量一次好过一次。

方法上坚持一个“诚”字。邰顺军深知,自己是工长,首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道德,对于经常喜欢作对的职工,最好是一方面行使好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以德行感动他,使之真心服从。工作近二十年,邰顺军大部分时间从事线路大、中修和机械化维修工作。线路大、中修工作的安全风险大,稍有不慎,一个环节不到位,就有可能发生行车事故。特别是清筛,既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又要受施工封锁时间限制,作业时间紧,质量难掌握,清筛洁度好坏直接影响优质区段的验收,更容易造成砟石浪费。身为工长的邰顺军,总是牢牢抓住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两个关键,每天作业前都要搞好安全预想,作业中严格执行自控、互控、他控的作业标准,收工前认真搞好自我验收,从不马虎大意。一次清筛作业,有3名职工为了抢进度,在列车慢行时间内扩大了施工准备范围,多掏开了3根枕木间的道砟,他发现后,当即对提出了严厉批评,随后,在班组的民主生活会上,深刻地检查了自己监督不严、管理不到位,没有杜绝班组“两违”,并主动自罚。这件事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擅自扩大施工准备工作范围的违章作业情况杜绝了。严格的管理使线路质量大大提高,邰顺军也多次被路局和段评为先进生产者。

他告诉我:成绩只代表过去,不能代表未来。他的奋斗目标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沪昆线安全生产服好务。

吟唱安全曲

伟大来自于平凡,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有铁路职工。践行交通强国使命,铁路当好先行官,离不开沿线每一个岗位。

提起刘花元,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夸她的,笔者2007年采访时当班长已经六七年了,只要熟悉她的人,无不传颂她既平凡又动人的事迹。

自2001年以来,刘花元一直担任凯里桥隧工区班长,作为女性班长,这在凯里工务段是唯一的,肩上挑上重担的她,除了照顾好公公和儿子,倾心支持在20公里外,在另一个工区同样担任班长的丈夫,还要搞好自己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出色的完成了车间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件事的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了。

她虽是个妇女,但有男子汉的魄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冲在前,敢打头阵。被誉为高空作业的支架油漆,她总是带头上。冬天,刺骨的寒风直往身上灌,但为便于桥上支架的检查,她得吊在招风惹雨的桥梁支架上不停上下。夏天,眼见路旁的林荫而不能进去纳凉,只能在燥热的桥上吊着涂装,吊着更换桥上病害设备。饿了,就胡乱啃几口自带的干粮充充饥;渴了,就捧一把路旁的泉水。去年夏日,骄阳似火,刘花元带领职工在凯里清水江二号大桥涂油,干着干着感觉头有些头晕,仍然咬着牙没有吱声,车间主任胡仕斌检查工作时及时发现了,临时挑起施工负责人的担子,劝她马上到铁路医院,安心治玻可是,刘花元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工地,她在两个女职工的搀扶下来到桥头看守房,怎么劝也不愿意再往前走。她说:“我这不是病,用冷水冲冲就好了”。说完,径直来到水龙头边,用自来水不停喷洒头部,随后,稍稍歇息了一会儿,满头湿漉漉地回到工作现常

每日出勤,刘花元都要挎上一个小包,内装笔记本,设备图表,卷尺等,见到隧道有滴漏水现象,就用事先准备好的本子进行记录。见到桥梁栏杆被盗了,为防职工和路人出现意外,便对病害处所做好标识。近年,段里采劝预防重于补救”的防止铁路器材被盗办法。身为苗族的刘花元苗语精熟,这回终于派上了用场,为争取沿线群众配合,她每到一处作业,反复用苗语宣传《铁路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等法规,赢得了更多人理解,使沿线路材路料被盗事件有所减少。

尽管刘花元是女班长,职责所在,她也和男同事一样,要参加工区防洪、防盗值班和留守,有时遇到坍方倒树的事,还得半夜上阵。2005年6月中旬,那天凌晨2点半左右,正在睡梦中的刘花元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得知距离工区一公里以远的铁道旁有一株倒树侵限,来不及通知工区其他职工,她腾地下了床,背上柴刀、斧头,打着手电冒着雨出巡了。来到现场,几次爬不上路旁陡坡,只好包抄几十米,穿过一大片阴森森的丛林,来到倒树根部,逐一将倒树砍成几段,然后拉离限界。处理完倒树,刘花元已经全身湿透。回到工区来不及换衣,就按制度先向段里汇报,此时,东方已露鱼肚白。由于她的突出表现,2006年阳春四月,在全局表彰的“三八红旗手”中,她榜上有名。

刘花元身在一线,安心本职,她对已取得的成绩,只看着是她追求的事业的起步,她将继续努力工作,永远追求。

希望在奔跑

2012年金秋10月,细雨蒙蒙,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急行军”,笔者来到了一个已经在共和国铁路示意图上消失了的小站——岩英,这是因为几年前,车站布局进行了调整,车站就取消了,现在只有凯里工务段岩英工区坐落在这里。来到工区,笔者看见宿舍里几位职工有说有笑,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舞弄电脑,有的在工区旁的一块地里给蔬菜浇水……

此时,工区的领头人、工长陈建塘主动迎了过来,兴奋地给笔者介绍工区的变化。“车站虽然取消了,交通不是很方便,但工区的环境可是一天比一天好。”为改善工区生活生产环境,让职工安心工作,近年来,段领导把留住人,留住心作为确保线路设备安全优质的一件大事来抓,过去还是雀过不落脚的岩英,这几年改变不校前些年,岩英工区,最让人头疼的除了条件艰苦外,还有就是管内一条S型的大弯道设备质量不稳,一直困扰着全工区职工。“职工流了汗还要流泪,就是因为不管怎么养护,大弯道就是不‘买账’,设备质量验收总是扣分。”陈建塘郁闷地说。“我们不能让别人瞧不起我们,更不能让自己瞧不起自己。”陈建塘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工区职工彻底改变工区管辖线路质量不好的状况。从此,陈建塘放弃了工休,放弃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与工区职工一起对线路进行“翻天覆地”式的整治。为了解决大弯道线路的维护保养难题,工区职工群策群力,成立了职工技术攻坚活动小组,把大弯道线路的维护这块“硬骨头”终于啃了下来。该段领导多次到现场调查,搜集了历年大弯道线路设备验收和轨检车数据,实事求是地对工区给予了肯定,并对长期坚守艰苦工区的职工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线路质量在一天天改变,但工区的生活环境也不能停留在过去扫帚倒了没人扶的状况。我们要让职工在工区安心工作,就必须给他们一个愿意留下的生活环境。”在段领导的支持下,职工们对工区环境进行整治,买来了乒乓球台,安装了篮球架,一个团结奋战、迎难而上的集体在岩英线路巡养工区焕发勃勃生机。

环境改变了,职工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如今,职工技术攻坚活动已成为该工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职工下班后,对当天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说:“大家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交流,勤学苦钻已经成为凝聚工区职工的主要力量,成了促进职工团结的主要手段。”

职工们恋岩英、恋工区,更珍惜自己的现在的生产生活环境。“我每次回凯里,许多好心人劝我,说我年龄一大把了,呆着这里干什么?我真的喜欢上这里了,我想在岩英一直干到退休,这是我说的心里话。岩英这地方山清水秀,空气蛮新鲜。”49岁的女职工张凤琴已对这片热土恋恋不舍。“良好的工区环境,也给职工家庭和谐带来许多益处。”

过去,由于工区不太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工区职工经常发生矛盾,步伐职工为了宿舍卫生大动干戈。为此,工区一方面积极改善职工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建立了党、团员包群众,老工人包新工人,职工包家属、子女的“三包”制度。随着工区环境一天天地改变,工区在也没有发生夫妻之间、职工之间、邻里之间的矛盾。

安全、设备质量同步改观,工区工作成绩突出,一个“安全好转,职工安心”的良性循环生产生活环境已在岩英线路巡养工区形成。今年上半年,该工区不仅完成了生产任务,而且轨检车检查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不仅仅是工作环境的改变,这是我们职工观念意识的改变,更是安全长期稳固的基础1陈建塘对工区环境的改变对安全的影响深有感触。昔日光秃秃的工区四周荒山,如今已被职工自发地染绿。各种树木和数十亩玉米、蔬菜在这里扎下了根。昔日雀过不落脚的岩英,如今白鸟欢聚,繁衍生息,成了它们理想的天堂。

坚守的快乐

小站人沿着两根冰凉的钢轨,一会儿数着枕木,一会儿给钢轨“把脉问诊”。黄天明、徐燕夫妇就如铁路版的许三多一般坚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艰巨而又漫长,不抛弃,不放弃。

从凯里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一路颠簸地来到沪昆线上的翁塘小站。据工区人员介绍,该站几年前已撤销。原有的站房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陪伴着川流不息的列车。“车站虽已撤销,但养护线路的工人还必须日夜坚守在这里,为过往列车保驾护航。”工长舒凯介绍说,“班长黄天明和防护员徐燕这对‘老夫妻’,坚守在这里近20年,用他们的汗水与辛劳呵护着两根钢轨。”

沿着铁道步行半小时,来到翁塘线路巡养工区。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半路工区”,即工区建在两个车站之间。工区外出的交通工具就是每天一趟的乡村班车。“在这里呆久了,很有感情,也没有想过离开这里。”一见面,黄天明就很直白地说。1995年,25岁的黄天明来到翁塘这个大山深处的铁路小站开始了他的养路生涯,接了父亲的班。“刚来的时候,每天天亮出去养护铁路,天黑才回到工区,生活极为单调,十分不习惯。”黄天明说。黄天明的父亲看见儿子有些颓废的表现,就利用休息时间,带他到农村去感受生活。“比起当地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劳动强度,我们已经非常不错了。”父亲对他说。1996年,徐燕也调到翁塘工作。后来,大山见证了他俩的爱情。“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尤其在这样艰苦的地方,一旦没有方向和目标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发生事故。”2003年的一个夏日,黄天明与同事一起养护线路。那天天气异常湿热,轨面温度有60多摄氏度。由于防护人员注意力不集中,养路机具下道不及时,被列车撞上,造成事故。这次事故让黄天明重新认识到一个普通工务职工肩上的责任。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黄天明感慨地说:“铁路工作首先要做到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才会有线路的长治久安,也才会有可靠的‘饭碗’。”

顶着寒风,黄天明与同事们在紧固轨道上的螺栓。“现在工作压力主要来自防断和示范线建设。近期气温底,容易发生钢轨折断,只有加强线路养护,来加大防断工长。”黄天明一边工作一边向记者介绍。

说话间已是午饭时间。由于当天工作时间是8时至16时,所以大家只有带上干粮,在工地上简单对付了。

“在大山深处工作,孩子的教育是个问题。现在女儿已经14岁,只好跟远在重庆的奶奶一起生活。”黄天明说。翁塘线路巡养工区就是他们的家,一天24小时,只要线路设备有故障,他们就立即到岗到位。已上初中的女儿有时也打来电话,常常话还没说,女儿已泪流满面。“工区10名职工,多数职工家都不在工区,平时大家只有相互照顾了。”一次,一名工友的父亲突然生病,恰好第二天该他防洪留守,这工友焦急万分,找到黄天明。黄天明便说服准备回家看望老人和孩子的妻子,留下来值班。这名工友如愿回家,并照顾父亲直到病情好转。事后,这名工友逢人就说:“我们班长两口子真是大好人呀1像这样的事,他们夫妇做了不少。“大家都是这样干的,这两条钢轨既是我们的饭碗也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责任也就在此。”采访中,不善言辞的黄天明总是这样说。在返回工区的路上,通过镜头,我们看到了黄天明、徐燕夫妇同两根钢轨交融在一起的画面,看到了工友对他们的信任和拥戴,看到了他们夫妇在人生路上的共同追求中,对大山和铁路的深情已化作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黄天明曾说过:“铁路有需要,段上有安排,我就是线路上的一颗道钉,紧紧地卡住钢轨与道床,坚决守护和捍卫山区铁路安全畅通。”

网红“夫妻档”

沪昆线一个个小站的背后,其实还有许多类似于翁塘的地方,他们是国家广阔的铁路网上不起眼的小节点,而在这张网中每一个节点有许多平凡人在为其付出。

位于沪昆线贵州省黔东南州境内的六个鸡火车站,是昔日的网红小站,随着时间流逝,这里的热度逐渐褪去,而铁路职工吴家强夫妇的守站初心,炽热如火。

“两年没见面,你们还好吗?”2019年2月2日,当笔者再次来到小站六个鸡时,从线路工区值班室走出来的吴家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挂在脸庞的微笑真挚热烈。“工区离不开人,我们申请一起值班,”随后赶到的妻子钟桂萍含羞说道。

吴家强夫妇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凯里工务段的小站职工,今年春节车间通知工区上报值班名单,夫妻二人再次主动申请留下来,这已经是他们在六个鸡线路工区连续值守的第三个春节。

六个鸡站,是大山深处一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五等小站,所处地形陡峭,铁路钢轨横穿山谷而过。自1975年湘黔铁路开通以来,这里换了一代又一代工务职工,而节假日累计值守时间最长的当属吴家强夫妇。

2016年3月,同为“铁二代”的吴家强、钟桂萍夫妇因工作需要调到六个鸡线路工区,一呆就是近3年。他们曾在2017年见证过小站最红火的时刻,也曾为来此参观的游客当好导游和安全员。是远近闻名的网红小站“夫妻档”。

调入小站的近3年时间里,夫妇俩一直默默无闻扎根在这里,用心呵护着工区责任地的线路、道岔。

47岁的吴家强在2018年段生产布局调整中被任命为工长,被委以“兵头将尾”的重任。他一年365天的任务就是带着职工对眼前这条长达18.5公里的线路和9组道岔3.2公里站线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养护,确保行车安全。算起来,吴家强是工区的“老人”了,哪一米钢轨到了检查周期,哪一颗螺栓需要及时加固,他都心中有数。吴家强人很乐观,在这个闭塞的小站,他总是主动与职工谈心交心,为大家加油鼓劲,为山区铁路安全生产凝心聚力。

同为47岁的钟桂萍每天的工作单调却不简单。穿上橙色“马甲”,拿起安全防护旗,对每一趟即将通过铁路的列车进行预告,在线路上一站就是一整天。

这个春节,吴家强和钟桂萍依然选择了留守值班。“我们全年算下来在小站呆了有330天吧”,妻子说道,“我已经融进了这里,走出小站总想到要早点赶回来,想着小站这个‘家’。”

当被问到为什么总是主动申请值班时,吴家强直率地回答:“我们留下来,就可以多让两个职工回家与亲人团聚。”

“工区现在有几个职工?”我们追问。

“算上我们夫妇俩,只有10名职工,8男2女。”吴家强微笑着说。“全段像我们这样两口子在同一个工区的很少,凝聚合力抓安全保春运畅通,我们责无旁贷。”

“同为一家人,工作起来也更有默契,工作的时候互相帮助,少了牵挂,多了底气”,钟桂萍认真地说。

笔者从留守的其他职工口中得知,俩夫妇之间有一个邪秘密”,他们主动担当“候补队员”,遇到春运、节假日,或者职工家中有事,总是率先顶上,他们坚信,两个人的力量总比一个人大。

为了支持丈夫工作,钟桂萍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春运以来,从未因为个人问题请过一天假,家里的老人生病,她总是打电话请求亲戚帮忙照顾。对于在贵阳读书的儿子,学习、生活关心也少了很多,本来说好的春节旅行也推迟了,这也让夫妇俩心生愧疚和遗憾。

好在21岁的儿子很是懂事,时常打来电话安慰,爸爸妈妈,小站离不开你们,我的很多同学都很羡慕你们,说我的爸爸妈妈是网红小站的“守护神”,春运里你们最忙,这个年,我还到小站来过。

夜幕降临,齐鸣的鞭炮从六个鸡寨子里传来。快过年了,这里的老乡按捺不住先自己闹热起来了。小站上的“夫妻档”,选择了同守团圆路,为了让成千上万奔波在回家路上的旅客,拥有一段平安之旅。

小站人,因了小站而存在,因了淳朴而可爱,因了平凡而伟大。他们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的那一段美妙时光,折射了时代的缩影,至今回想起来,心里总是暖乎乎的。我微笑向暖,那潜藏于大脑中的曾经过往,随着静夜泛黄的光影,跃然于纸上,在笔尖辗转,却上心头。我在心海被激起的每一朵浪花里,努力的找寻年岁留下的痕迹,许是一个片段,那人那物,又或是一段往事,曾经过往。当我用尽一杯茶的时间细数起小站和小站人的点滴后,蓦然睁开眼,在留言栏里写上“那些值得书写的小站和小站人,就展现在你的面前了。”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