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电务段职工读《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体会

铁路评论   2019-08-14 21:18:10  227浏览 作者:王衍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方案。

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时艰、共创辉煌。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表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基础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以基础设施共建促进互联互通;以贸易投资畅通推动互惠互利;以战略政策对接实现互信互助。五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两千多年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中国智慧重新生根发芽。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奔涌向前,面对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解决国际问题的思路越来越难以适应全球化趋势,时代呼唤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顺应全球化趋势提出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天地人万物一体的生存智慧。《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讲的即是超越丛林法则的人类文明特性。顺应时代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民族的包容性一脉相承,又与中华文化中的天下观和世界大同理念密切相联。

中华文化一贯强调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宋代思想家张九成提倡“唯实是举”“务实有用”。不尚空谈、经世致用,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侧重体现为:既鼓励创新精神又强调风险意识;既注重因地制宜又提倡经验推广;既看到成绩与亮点又承认短板与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五年,已经从大写意转入工笔画的过程中,未来将从量上扩张转向集约式发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也认为,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不能只讲目标和愿景,要多讲路径、手段和模式;既要讲成果和收益,也要谈论风险。

不回避合作中的矛盾,不忽视发展中的风险,以建设性的态度积极解决,这不仅没有削弱“一带一路”的吸引力,反而增加了参与伙伴的信任感。五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沟通不断强化,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作为世界级关键词,“一带一路”已经进入国际话语体系。

“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人的交往之道。几千年来,中正平和、开放包容,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不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理念的基本概括,也是对“和而不同”的生动诠释。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晓泉所说,在世界经历了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之后,弱肉强食已经成为所有欠发达国家的梦魇。“资源掠夺论、人口扩张论、经济附庸论、环境污染论甚嚣尘上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崛起的误判。”然而,只须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即使在空前强大的汉唐时代,中国也未曾搞过殖民主义,而是想方设法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生产。

古老的丝路在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焕发出崭新活力。中国智慧传承千年的文明,穿越历史的风尘,为苦苦探索新型国际关系与合作模式的国家带来信心。在合作共赢中,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奏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旋律。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