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映红了戈壁铁路
铁路资讯 2015-12-09 15:15:26 190浏览 作者:付爱民“老主任,快看手机报,咱关工委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啦”,“真没想到啊,发挥点余热还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关工委副主任李静禄心里美滋滋的,仿佛一下年轻了许多。
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近期在北京召开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上,授予呼和浩特铁路局临策基础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该消息被呼铁局手机报、草原铁路微信等转发后在职工中迅速传开。
768公里的临策铁路横穿阿拉善盟广袤戈壁,环境恶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匮乏,负责工务、通信、信号、水电四大技术专业的临策基础部六大车间共有正式职工140人,劳务派遣工181人,其中,35岁以下青工201人,占职工总数的63%。这些青工普遍家庭条件较好,多数来自呼和、包头、乌海等地,很少吃苦受罪,一开始图个新鲜呆在这里,长此以往很难坚持,不能安心工作,想方设法要调回市区工作。临策基础部4大专业中,囊括了9个工种,对青工业务要求呈多元化,而青工普遍来自大中专院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现场工作经验缺乏,对设备情况了解不多,应对复杂的没备问题、棘手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的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埋头苦干,钻研业务技术的恒心、进取心和责任心,整体业务素质滞后。
2012年6月临策基础部党委多方努力成立关工委组织,58岁的李静禄主动请缨,组织苏龙、高胜利、孙茂盛等“五老”同志发挥余热,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寻求解决稳定青工队伍,培养教育青工成长成才的根本途径。如何使众多青工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专业性很强的业务要求难题,摆在了“五老”成员面前。
“五老”成员总结临策人艰苦创业发展历程并结合沙漠胡杨特有的生长特性,以“拼搏、互助、实干、进娶奉献”的胡杨精神培育临策青工,激励青工坚守沙漠戈壁,继承临策人开荒拓土,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在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关工委主任菅进组织成立“沙漠胡杨流动讲堂”,“五老”人员克服年龄大、路途颠簸等困难,终日奔波于戈壁滩上,为沿线各车间青工巡回授课,开展“传、帮、带”活动。在授课之前“流动讲堂”的“五老”都要与青工进行电话咨询、车间座谈,了解掌握青工业务难点、阶段工作重点及现场作业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选准课题,编排课件进行授课,便于青工掌握理解。同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典型案例,为青工讲解安全风险管控、日常作业重点难点、非正常应急处置和故障处理等理论知识,系统传授实作技能与现场多年来总结的经验方法、岗位绝活,先后开展轨道车、工务、电务、供电培训班34次,青工累计参加人数586人次,大大提升了青工的业务技能。
针对临策线风沙严重,轨道车故障频发,“讲堂”成员苏龙编写的《轨道车司乘人员培训学习手册》,已经成为轨道车司机业务学习的“宝典”。 李静禄在一次检查道岔几何尺寸教学中,只是仔细瞄着眼打量着轨距,就说出了1—2毫米的几何尺寸差距,青工徐云亭拿着道尺一量,果然分毫不少,过硬的业务水平赢得了青工对技术绝活的佩服,纷纷要和李静禄签订师徒协议。
关工委“五老”成员们深入各车间沿线,与青工谈心交心,与其拉家常,谈成长,反复讲临策线刚开通时因各项条件匮乏,职工们睡地窝、吃泡面,夏战高温酷暑,冬战寒风暴雪,并常年坚守工作岗位上的感人事迹,使青工深为触动。“五老” 成员白天带着青工们一起上现场作业,手把手教作业方法,晚上与青工们一起分析整理数据,帮助青工尽快熟悉业务技能,也在工作作风上为青工树立榜样。在一次晚上加班中,已经是午夜时间,高胜利还在和青工一起整理现场数据,及时指出青工分析数据上的错误,又帮助青工分析错误原因,如何改正问题,他这种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青工;有一次,4名劳务青工在现场中暑昏倒,李静禄亲自熬制草药,亲自给青工服用。
“五老”成员的精神同样感染着年青职工,劳务青工朱志勇业务薄弱,已经由劳务工转为正式工的电力青工郝晓宁主动帮助他辅导业务知识,提升业务能力。轨道车司机周玉军也是一名劳务工,刚开始经常 抱怨环境艰苦,牢骚满腹,在“五老”成员的感染下就像换了一个人,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业务学习和履行职责上,刻苦努力,忍受艰苦,耐住寂寞,每次出工都带着业务书籍挤出时间认真学习,出工后自己摸索着轨道车设备钻研学习,背规背章,自己做好抽签桶抽出一条背一条,遇到问题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后再请教师傅,就是在这样摸爬滚打中累积经验,在学技练功中增长才干。2012、2013年他先后在全局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2014年也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并如愿以偿转为正式路工。
翻开苏宏图青工的学习笔记中,有些青工在读本中的“留颖,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青工徐云亭写道:“青春,在临策线起飞,梦想,在沙漠中绽放”;青工朱志勇写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现在我们虽然苦点,但我相信这也是锻炼我成长的最好机会” 。苏宏图车间青工彭飞的妻子刘慧,看到丈夫在荒漠中十足的工作学习劲头后,毅然放弃原先的工作,到苏宏图当一名劳务派遣工陪伴丈夫,彭飞也不负众望,研究制作的《小孔径涵洞清沙装置》,有效解决过去人工清理涵洞积沙的技术难题,该装置每清理一个淤泥涵洞节省资金近8千元,填补了过去小孔径涵只能人工清淤的技术空白,已列入局内科研课题。青工金正忠的《临策线计轴设备工作稳定性的探究》有效解决临策线计轴问题,列入局内科研课题。像这样青工夫妇坚守临策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青工张军夫妇、韩启银夫妇等。
“五老“的付出换来累累硕果,在今年全局技术比武中,朱志勇荣获电力线路工组第一名,在自治区技能比赛中,宋志强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三年来,临策基础部已有16名劳务青工通过全局技术比武转为正式职工,其中青工刘启、高志国先后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70名青工担任了工班长,5名青工已经走上车间主任、副主任等重要管理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