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蜀道上的技术尖兵

铁路资讯   2020-08-10 07:36:41  0浏览 作者:下转3版

12年奋斗在高铁养护一线,坚守0.1毫米技术标准,14次破解高铁养护难题,4次荣获局集团公司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以动态检测零出分、静态检查零缺陷的优异业绩,创下了“中国高铁第一坡”养护奇迹。他就是让动车组列车安全穿越大秦岭主峰的工学硕士、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高铁基础设施段总调度长王宏昌。

追查0.9毫米“真凶”

干练、帅气的王宏昌2008年从华东交通大学毕业后,到西安工务段当线路工。工区的师傅们把这个大学毕业生当成“宝贝疙瘩”一样看待,但王宏昌坚持跟着师傅们下现场,在专业实践中提升本领。在一天天看似枯燥的巡线中,王宏昌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2009年郑西高铁预介入工作准备启动,王宏昌第一个报了名。9个月的时间里,他运用所学知识,先后解决了精测网数据搭接等6项技术问题,令工区职工们刮目相看。

不久,王宏昌遇到一个大难题。那是2009年12月15日,综合检测车通过郑西高铁渭南北站2号道岔时,检测出的晃车问题让他陷入了困境。他回忆道:“2号道岔是全国首批铺设的时速350公里桥上无砟高速道岔,我们根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越是困难越向前。王宏昌运用传统的养护手段对道岔各部分尺寸进行测量,反复比对设计参数,发现数值都不超标,但晃车问题依然存在。国内外高铁专家先后来到现场,几番测量分析,也没有给出答案。

不服输的王宏昌多次添乘综合检测车,感受晃车症状,一遍遍推敲原因。一个月后,车轮压过道岔,由基本轨过渡到尖轨时,一次异常突变引起王宏昌的警觉。

难道是尖轨和基本轨的高度差存在问题?带着疑问,王宏昌主动联系道岔厂家,原来,高铁上有个新的技术指标叫“尖轨降低值”,超过规定限度就可能造成列车晃车。

王宏昌赶紧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实测,结果发现“尖轨降低值”超出0.9毫米,这就是晃动的“真凶”。他立即组织调整相关配件,晃车难题迎刃而解。随后,他总结的“尖轨降低值5点工作法”在西安局集团公司管内推广应用。

“拥有金刚钻,才能揽下瓷器活。只有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高铁发展的步伐。”王宏昌深感专业学习的重要性。2015年,他报名攻读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学硕士学位,学习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不久,他又与西宝高铁咸阳渭河特大桥上铺设的进口曲线钢轨伸缩调节器较上了劲。

日常养护中,该钢轨伸缩调节器区段时常出现病害,不仅加大了材料费用支出、增加职工工作强度,而且影响线路的动态平顺性。调节器是进口设备,厂家无法提供详细资料,这让王宏昌如坐针毡。

(下转3版)

王宏昌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高铁基础设施段总调度长,高级工程师,2008年参加工作,2017年当选中国铁路总公司“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拔尖人才,2019年荣获西安局集团公司“西铁楷模”称号。

采访手记

精益求精显匠心

走出大学校园10余年来,亲历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高铁的发展变迁,王宏昌始终将所学所长运用到高铁基础设施养护第一线,坚持潜心钻研,不断攻克现场技术难关,以敢为人先、久久为功的工作态度诠释职业理想,奋力争当高铁改革者、创新者、奋斗者。

从助理工程师、车间副主任,再到车间主任,王宏昌咬定技术标准不放松,和职工一道,在实践中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高铁设备维修和管理难题,虽然环境在变、职务在变,但他专注执着,始终坚持精益求精、毫厘必较,保证了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万无一失。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郑西、西宝、大西、西成高铁只是中国高铁安全运营的一个缩影。我们迫切需要更多像王宏昌一样独具匠心的实干者,共同把我国的铁路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