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民 用画笔珍藏老济南的铁路记忆

铁路资讯   2019-05-26 08:44:44  0浏览 作者:即现在的胶济铁路博物馆

蓝天白云下,典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火车站站房中,一座绿色穹顶的钟楼高高凸起,显得格外醒目。站台上站着神态不一、身着民国服饰的人们。他们中,有拉着孩子走向车厢的母亲、有刚从黑色老爷车内走下来接站的商人、有扛着行李走向天桥的旅客,甚至还有从火车车底探出身子来的机车维修工人……在黑色的蒸汽机车头顶,两股白汽喷薄而出。顺着白汽,人们仿佛已经听到火车将要启程的鸣笛声……

这是济南画家高德民的油画《老火车站的钟声》中的场景。

济南知名的文化学者、资深跨界设计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这些是外界对高德民的一种定位和认可。很多设计界和绘画界的人都知道泉城有这么一位“高人”,喜欢称他为“高人德民”。他身材修长、面容清瘦,喜欢穿中式的长衫,梳一缕马尾在脑后,颇具艺术家气质。

“左手设计,右手绘画”,触类旁通的跨界达人

人们认识高德民,多是从他创作的与老济南、老济南站相关的油画开始,但高德民的人生远不止创作油画这一项,他的经历犹如万花筒般精彩、多面。

高德民年轻的时候当过通信兵,退伍后在企业做过政工师,后来又专攻建筑设计与创意策划,还担任过“北京吴作人美术学校济南籍学生作品展”及“山东省新世纪道路运输场站建设展暨场站管理设备展”策展人。可以说,高德民是一个精力旺盛的跨界达人。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事业是设计,最热衷的事情是绘画。

在高德民的702工作室中,建筑设计和绘画创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702”,高德民和他的设计团队完成了济南能源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济南热电有限公司等建筑的设计方案,也是在“702”,高德民以老济南、老济南站和蒸汽火车为主题,进行了大量的油画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左手设计,右手绘画”。

“从小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画家。1976年我在山东栖霞服役,那时候我就经常在连队办黑板报,设计报头、插图,写美术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有文艺范儿。”说起画画,高德民总是很动情,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绘画冲动。

笛音悠扬,路外人的铁路情结

作为一名铁路行业外的建筑设计师,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画家。可是当他有机会拿起画笔实现自己的愿望时,为什么第一个想要描绘的主题是铁路呢?

高德民4岁的时候从老家山东博兴来到济南,因为济南的家距离火车站很近,所以车站里传来的风笛声和调度声长时间熏陶着他。“小时候寒暑假我都要乘火车回老家,来来回回就形成了对铁路的深刻印象。老济南站外的天桥很有名,一放学我总是跑到天桥上看火车。”高德民回忆道。

现在,高德民进行艺术创作的702工作室也离济南站不远。从工作室的阳台上向外望去就能看到来来往往的火车。“每天早上,我就坐在阳台边上看火车,胶济铁路的铁道线就在我的面前伸向远方。时间长了,我不看,单凭听都能听出动车开过的声音,大约是1秒1节车厢,‘唰’的一声就过去了,火车上行、下行我也分得清楚。”说起身边的火车,高德民一脸骄傲。

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经历带给高德民事业上的成就和满足感,却从未冲淡他对绘画的一腔热爱。“2008年50岁生日那天,我思考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觉得,人不仅要活得充实,还要懂得享受生活。所以第二天我就跑到画材店,订了很多画框,买来各种各样的油画材料。我没有老师,也没有系统学习过绘画,就这么摸索着开始画我记忆中的老济南站、老火车头了。”高德民说。

高德民的油画处女作就是自己小时候经常“光顾”的老济南站。他不断查找老济南站的资料,在画板上勾勒车站的草图,从一点一点搜集素材,到最后形成张力十足的油画作品,高德民的油画处女作《记忆·津埔铁路济南站》历时7个月完成,凝聚了他大半生与老济南站的情缘。这幅被高德民命名为《记忆·津浦铁路济南站》的油画成为他与老济南站隔空对话的初体验。

这幅画的成功仿佛给高德民的油画创作打开了一个闸口,点燃了高德民以铁路元素为主题进行油画创作的想法。

在这之后,高德民又开始将画笔瞄准蒸汽机车,创作了大量不同形态、不同车型,以蒸汽机车为主题的油画。在高德民的画架上,充满历史感、冒着浓烟的蒸汽机车总是呼啸着滚滚而来,他为这个系列的油画作品取名为《燃烧的岁月》,来纪念那个蒸汽机车拉动的年代。

彩绘火车,珍藏老济南的铁路记忆

不管是做建筑设计还是绘画创作,高德民的创作理念都没有改变,那就是每一次的作品都求新求变、绝不雷同。2017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张从车站站房内拍摄的老济南站照片,这给了高德民再次创作老济南站主题油画新的灵感。

“这些年,我渐渐发现画铁路题材已经成为我油画创作的一个符号,我想再创作一幅和老济南站有关的画。”高德民心中暗暗地想。

经过一年时间的反复打磨,一幅长2.3米、高1.3米、名为《老火车站的钟声》的油画诞生了。

《老火车站的钟声》全景式地再现了民国时期津浦铁路济南站南来北往、走亲访友、公务经商的场景。据高德民后来统计,这幅油画中共有72个人物,还囊括了候车室、售票房等多处造型不一的建筑。

说起这幅《老火车站的钟声》,高德民一脸骄傲。他说这幅画有三大创新,一是人与建筑并存,全景式地展现了民国时期老济南站及其周边的建筑风貌。二是这幅画是第一幅从老济南站站内视角构图的油画。三是创造性地在一幅画中画出了老济南两大具有历史代表性的火车站。在这幅画上,人们既可以欣赏到国画写意风格的远山、白云,又可以细细品读以西洋透视画法展现的人物故事,堪称一部了解老济南铁路文化的“活历史”。

“以路为媒”的跨境情缘

“专画老济南站的画家”,这已经成了高德民艺术创作的符号。有时他外出住酒店,会听到有人议论“这个人是画老济南站的艺术家”。画铁路让高德民与这个世界有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也让他“以路为媒”,与不少铁路行业的从业者、参与者结下了情缘。

1908年到1911年,德国建筑师赫尔曼·费舍尔设计了津浦铁路济南站。1915年,胶济铁路济南站建成。于是,老济南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奇观,即在一座城市,平行相隔仅200多米,出现了两个各行其道的济南站。1938年,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并轨施工,两年后,津浦铁路济南站成为两条铁路并用的车站,也就是济南人口中常说的“老济南站”。

2012年冬天,费舍尔的孙女西维亚与丈夫皮特从德国来到济南,想看看这座哥特式的车站建筑。来到济南后,西维亚听说济南有一位画老火车站的画家,将祖父设计的老济南站画成了油画,便托人找到高德民,想与他见一面,看看他画笔下的老济南站。

高德民觉得,西维亚作为老济南站站房设计师的孙女,她的到来不仅是对自己油画创作的一种认可,而且代表了100多年前一个德国建筑设计师与老济南铁路的一段情缘,所以他除了向西维亚和她的丈夫介绍自己的油画创作外,还将一些介绍老济南历史、风俗的书和邮票送给了西维亚。

2016年,西维亚再次来到中国,高德民将一幅长1.2米、高0.8米的油画作品《老站》送给西维亚,现在这幅画已经在德国柏林费舍尔纪念馆中永久展出,成就了一段佳话。

尽管有很多收藏家和艺术机构想要收藏这幅《记忆·津浦铁路济南站》油画,但在高德民心中,自己画老济南站就是为了用画笔保存历史,把老济南的文化传承下去。他始终觉得,和铁路有关的博物馆才是这幅画的理想归宿。

2016年,恰逢胶济铁路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高德民当即决定在建成后无偿捐赠此画。当年10月28日,在百年胶济铁路济南站前,高德民正式将自己的这幅铁路画作捐赠给了胶济铁路陈列馆(即现在的胶济铁路博物馆)。

同年11月,改扩建后的胶济铁路博物馆试运行。很多人正是通过这座博物馆第一次看到了老济南曾经“一城双站”的辉煌,也是在博物馆内,更多的人通过高德民的油画作品《记忆·津浦铁路济南站》更直观地感受到济南铁路的发展,感受到老济南的文化变迁。

这些路外的文化创意人士,以自己的视角真正认同铁路、常念铁路、参与到铁路文化创意作品的创作中来,并尊重、珍惜铁路,自愿成为铁路文化的一部分。这大概是铁路“钢铁文化”流动起来、化作一池春水、走进千家万户的最理想方式。

本文图片均由高德民提供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