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年见证“皮包机”变身
铁路资讯 2018-08-20 07:48:37 7浏览 作者:也叫“皮包机”8月3日,在南宁通信段柳州无线车间测试工区检测室,58岁的信号工卢正平正熟练地对机车综合无线应急电台进行功能试验:车次号注册、测量风压、通话试验……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力求精确无误。
1980年,卢正平正式投身铁路工作。38年间,从改革开放初期铁路通信使用的手摇式电话(也叫“皮包机”),到20世纪90年代的模拟通信电台,再到现在高度集成化的无线设备,他都维护过,见证了铁路通信设备的变迁。
“最开始我是在黔桂线上的南丹通信车间拉麻通信工区当通信工,那时通信设备还比较落后,用的是‘皮包机’,通信线路是架空明线。”卢正平回忆说,有一次列车在半路上紧急停车,他跟几个工友带着“皮包机”赶赴现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一个山崖,接上通信线路,才跟上级应急指挥中心取得联系。
“现在不一样了,当初的‘皮包机’和架空明线早就淘汰了,换上10G带宽的光纤,原来靠总机转接才能通话的通信方式也被程控交换方式取代。”卢正平说,如果沿线发生应急抢险,现场的声音、图片、视频都能在第一时间传输到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实现远程智能指挥,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
改革开放40年,祖国发展日新月异,铁路通信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以前通信电台里的电路板上,有的电容半个拳头大,之后缩小到拇指大,现在全部集成在一块绿色的印制电路板上,精细、准确,也更安全。”卢正平感叹道。
在卢正平眼里,除了技术设备,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改善。他告诉,刚参加工作时,工区没有电,水车一天只有一趟,每次去沿线检修还得自带锅碗瓢盆。现在,工区不仅有食堂,还有活动室,宿舍也安装了空调,职工吃住行没有任何困难。
近几年,随着广西路网规模不断扩大,卢正平所在工区补充了不少年轻人。“现在铁路通信技术发展和设备更新换代这么快,每天都有新知识要学,我们一定要传承当年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年轻人在磨砺中成长,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贡献力量。”卢正平的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