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兆印的项目管理经
铁路一线 2015-08-11 10:05:06 233浏览 作者:郝斌 李亚萍7月20日晚,在中铁二十三局东昌高速公路项目赣江特大桥桥西,2#拌合站附近的朱家坊立交桥施工现场灯火通明、机声隆隆,一场特殊的“庆功会”——首片箱梁浇筑——正在进行!这标志着,经过60多个日夜的连轴奋战,承担朱家坊分离立交32片箱梁以及赣江特大桥232片T梁全部生产任务的梁场终于正式投入使用了!梁场的建设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拉锯战,从施工受阻到重新确定方案,再到如今的正式投产,特别是梁场路基的填筑任务,其中的重重困难让建设者们至今感慨万千。而这嘲战役”的胜利,是“实干家”路兆印带领项目团队攻坚克难的精彩写照:作为项目经理的路兆印,从项目进尝驻地建设、拌合站建设、汛期抢险、钢便桥建设一直到如今的梁场投入使用,一直着眼于项目发展创效的大局,却“为大于其细”,事必躬亲,身先士卒,带领东昌项目全体在各项工作中大展作为,取得了良好成绩。这些成绩蕴藏着路兆印多年来的项目管理经验,通过梳理东昌项目半年多以来的几个节点,可窥其一般。
一 快字当头 抢占进场先机
2015年元旦前夕,中铁二十三局中标东乡至昌傅高速公路C6标段。经公司研究,决定由具有丰富项目施工和管理经验的路兆印担任项目经理。接到任命通知后,路兆印顾不上辞旧迎新,在元旦当天带领着项目团队,踩着新年的钟声赶赴江西。进场后,经过几天的实地考察和调研,路兆印和项目领导班子碰头,确定了前期工作的第一原则:要快!
“新干县秋冬少雨,5月份将会迎来雨季,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四个月的时间,安家设营、大临建设等工作必须坚持‘快’字当头的原则。”路兆印在第一次项目全体会上强调。随后,前期的各项工作就迅速运作起来:为抢占时间,赢得先机,项目部决定租用办公楼,完善各项功能后直接入住办公;考察论证之后,迅速确定了大临建设的场站选址、便道便桥规划的现场平面布置、施工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案;为了尽快取得赣江河道的相关施工许可,路兆印每天风尘仆仆,往来于江西省地方海事局、港航局、吉安市海事局、航务设计院等单位之间,积极磋商,为赣江特大桥施工做好铺垫;项目部其他领导为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或尽快落实设计图纸等工作而不辞劳苦,四处奔波……经过项目上下的共同努力,短短一个月之后,办公驻地、施工现场几乎焕然一新:施工现场变压器安装到位并通电,试验室建设完成并通过标定,临时便道修建完成,1#拌合站完成标定并逐步投入使用。同时,通过提前谋划,在公司“两个上移,一个下移”的指导下,合同顺利签订,机械、设备、人员在此期间迅速进场,春节一过,即可掀起施工高潮。——而此时,其他兄弟标段正在组织进常在“快字当头”原则的指导之下,中铁二十三局东昌项目打赢了抢占进场先机的第一场突击战。
二 坚持标准 树立企业形象
在前期的施工准备工作中,另一个原则也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这就是“标准化建设”。项目进场伊始,路兆印就强调要通过标准化建设树立企业形象,他解释道:“在江西市场,一公司近些年来通过多个优质工程树立了自己的旗帜,但是以局集团名义打出的品牌却不多,东昌高速公路这个工程,要担负起为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树立在江西市场形象的责任!”路兆印认为,树立形象的第一步就是建设的标准化。与此同时,“标准化建设”也正是东昌高速公路项目办的管理理念,在“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施工”原则的指导下,东昌项目办正在积极推行“首件工程示范制”。借此契机,路兆印提出了落实首件工程示范制,争当标准化建设典型的目标,要求项目全体,严格按照业主标准化管理指南落实工作,力争打赢标准化建设的第一战。
在前期工作中,项目驻地、拌合站、施工现场都是标准化建设的重头戏。为了达到“首件示范”的目标,路兆印对各项建设的“标准化”进行了事无巨细的安排:在拌合站总体布局、场地硬化、排水系统、料仓防雨和分隔、堆料、拌合设备及环保设施的建设上,路兆印首先明确业主标准,然后在实际工作中给予拌合站具体的指导和意见;驻地和施工建设的标志标牌的制作商,为了确保把“把粗活做细,把细活做精”,路兆印要求办公室明确上级规定,严格按照业主要求的制作标准进行操作。他一边熟悉《江西省高速公路项目标准化管理指南》,一边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修改意见,如不符合标准,他甚至主动要求返工。例如,对指路牌的制作,就经过了多次讨论,改良了制作,其成品效果得到了业主的认可,成为全线指路牌的范本;为确保钢栈桥的质量和美观,他力邀集团公司桥梁专家亲临现场,研究方案,指导施工;同时,本着节约和实用的原则,路兆印亲自对各项方案进行优化,坚持选料、用工货比三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不懈努力和细致工作,东昌项目C6标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拌合站生产区、砂石料仓区、钢筋加工厂坐落有致,现场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识及其他各类临时设施设置一应俱全,大临建设实现了“布局整齐化、隔离标准化、道路灰色化、设施规范化”的目标,达到了项目管理、工地建设、施工工艺、过程控制、安全管理等标准化要求。最终,东昌高速公路第一次现场观摩会在由中铁二十三局管段举行,来自业主、监理以及全线16个施工单位共120余人冒雨参加了观摩会。项目办副主任傅伟对此评论道:中铁二十三局“不等不靠,能主动担责、迎难而上,工作方法上力求高人一等,工作推进上力争先人一步,工作成效上力创优人一等……体现了严谨的作风,发扬了央企的团队精神。” 同月,东昌高速公路C6标段因在大临建设、工地标准化建设、安全文明施工和环水保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在业主组织的月度考核中,一举夺魁,拔得头筹——东昌项目的“树形象”目标战首战取胜!
三、工序衔接 确保成本可控
迅速上场抢占先机,树立形象首战告捷,东昌项目各项工作慢慢理顺之后施工全面铺开:钢栈桥顺利架设完成,气势宏伟;操作平台上打桩机日夜不息,水中作业夜以继日;河堤外,桩基、涵洞、路基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进度一度超前。在完成两项既定目标之后,路兆印将目光转向“创效”这个关键上。“按照项目管理大纲注意挖掘效益点,通过方案的论证和指导,保证施工工序高速运转,确保既定成本有效可控,这是项目创效的基本保证。”路兆印说。在有创效点可以挖掘的地方,路兆印都会紧盯不放,几乎事必躬亲。
路兆印在施工技术上是行家里手。“路经理到工地,会伸手摸一把泥浆,查看泥浆的浓度如何,是否符合标准,他一看便知。”现场工人不无压力的说,“工地上那个程序在哪个时间节点应该做到那种程度,路经理心里有数,如果进度没有跟上,就需要加班加点的赶。”在路兆印看来,干工程控制成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做好工序的衔接。“按照计划安排,确保各个队伍做好工序的一一衔接,不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工程的安全质量也能得到保证。”路兆印所说的计划安排就是论证之后的方案。“东昌项目部任何施工方案,不管是大临建设、驻地建设、实验室、便道、便桥,我们都进行了论证,基本都达到目标可控。”路兆印说这也是他对项目最满意的地方。“这个涉及到成本的问题,工序跟不上,要增加投入,这种成本的流失是显而易见的,必须严加控制。”例如梁场路基的填筑,业主要求7月份出第一片梁,按照原定计划,5月底就应该建起路基。但因为连续十多天的暴雨,阻碍了施工,为保证工序的衔接,路兆印亲自到现场督导十多天。在既没有增加设备,有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使梁场路基建筑在雨季过后就赶上了进度。
除此之外,在物资采购,设备租赁等方面,涉及到成本控制的,路兆印都亲自过问。项目部位于大洋洲,附近料场很少,土方和碎石等材料普遍运费较高。最便宜的新干,碎石也要71块钱一方,高安则要97块钱一方,成本太高。但是因为工程地处赣江附近,鹅卵石比较丰富,且价格便宜,才52块钱一方。为了节省成本,路兆印亲自与试验室进行商议,通过一次次配比验证达标后,又一次次和总监办进行交流。终于敲定了用鹅卵石的方案,每一平方要省20多元。与此同时,路兆印和设计院积极沟通,将原本设计的300m碎石桩变更为3000m,使项目的创效空间进一步拓展。
四、以身作则 带头攻坚克难
正当东昌项目工程施工按部就班,项目管理有条不紊,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新干县的雨季如期而至。进入5月中旬,连日的大雨,使赣江水位持续暴涨,赣江特大桥位于河堤内的承台、桩基、墩柱相继被迫停工。面对这种情况,路兆印一面组织启动防汛应急预案,一面召集人员商讨在汛期抢夺时间,保持施工进度的问题:“钢栈桥操作平台水中桩基施工不受影响,加强安全防护后继续施工……河堤外的桩基、涵洞、路基按劳动竞赛计划安排继续施工。”按照此项部署,本应循序推进的371暗桥盖板浇筑、碎石桩施工、路基鱼塘清淤等等同时进行,时间被利用了,进度符合整体要求。但此时,梁场路基填筑这道难题却摆在了路兆印的面前。
该梁场原定方案因为征地拆迁问题受到阻工,与当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交流无果后,项目部认为不能让施工进度胶着于此,于是果断决定变更梁场建设方案。下定决心后,路兆印立刻与设计院、业主的沟通,将可行性方案上报审批后,梁场建设的新址选在了桥西二号拌合站附近的路基上。虽然梁场重新选址,但是业主的要求没有变化:7月底必须要出第一片梁。按照此项进度要求,路基的填筑在5月底就应该完成,而此时本来应该热火朝天的大干场面,却被连续几天的大雨冲掉了。
进入到6月份,梁场路基的填筑已经停工十多天了,但是雨似乎还是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路兆印犯起愁来。“那些天,晚上听着哗哗的下雨声,急的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路兆印事后笑着说。进度要跟上,工序要衔接,目标要达成,干等肯定不是办法,必须行动起来利用有限的雨天空隙施工,一旦雨停或者雨不大,必须要抓紧路基的填筑。为了充分利用时间,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路兆印决定亲自到梁场督战。 于是,在6月初,路兆印将办公室搬到了二号拌合站的活动板房内。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行军床,路兆印在现场安顿下来。白天下雨,路兆印往来于项目部和梁场之间处理业务,晚上一旦雨停,不管多早多晚,路兆印都要起身到现场,亲自调配车辆。有时候一夜无雨,路兆印就拖着身子,踩着泥泞,一手拿手电,一手拿手机,在工地一呆就是一个晚上。在他的亲自调配之下,一晚可填筑400余车的土。在路兆印亲力亲为的感染下,现场技术员、工人也都迅速行动起来,没有任何懈怠,只要大雨一停,都冲到梁场路基的施工现场,各司其职的干起来。就这样,大雨下了十多天,路兆印就在现场呆了十多天。在这十天当中,路基填筑进度迅速赶上,直到大雨停歇,进入正常施工后,路兆印才搬回项目部。在此之后,梁场建设工作快马加鞭,到6月底梁场具备施工生产能力后,项目部积极组织制梁施工,顺利生产出首片箱梁,为该标段预制梁实现了“零”的突破。7月20日晚,朱家坊立交桥首片箱梁浇筑成功!
五、以人为本 注重人才培养
路兆印在拌合站办公的十多天里,他一边集中精力解决梁场路基的填筑问题,一边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职工的思想波动和生活问题上。东昌项目进场之后,一部分职工入驻位于大洋洲镇的项目部,另一部分职工,为方便施工,被安排到2号拌合站办公。两个办公场所,在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这引起了部分职工的思想波动。针对这一问题,路兆印利用在拌合站办公的机会,一方面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他强调,不管办公地点在哪,都是中铁二十三局东昌项目部的一份子,责任共担,荣誉共享,现场人员主要职责在于施工,项目部人员的主要职责则是服务,分工不同;另一方面,他根据现场职工的反映和自己的留心观察,为职工解决了一系列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如为宿舍和办公室安装了空调、对职工宿舍进行了防潮处理、规范了食堂,改善职工伙食、在院内为职工拉起了晾衣架等等大大小小十多件事,尽最大可能改善现场职工的生活条件。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部分职工的思想得以稳定、积极性得以提高,项目整体氛围得到进一步改善。
在对待职工上,除了“善待”,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以外,路兆印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遗余力。“干工程有两项责任必须要担当起来,一个是为企业创造效益,一个是为企业培养人才。”路兆印说。在前期的工作中,大部分职工表现了较强的责任心和大局意识,但是在业务能力上,一些技术员,甚至是中层领导还有待提高。根据经验,路兆印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一是集中组织业务学习,二是考核。
在路兆印的办公桌上,摆放着项目部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单,任务单上明确了任务内容和要求,责任人,执行者,任务完成时间界限,任务等级等一目了然。任务单后面附着责任人和执行者的工作回复,并在任务单上做出小结。项目部会对这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项目经理路兆印亲自进行点评。这就是路兆印对个人的考核方式。“考核不但能督促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考核来提高他们的能力。”路兆印解释说:“任务书中的任务,很大一部分涉及的是他们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把它列出来,负责人和执行者在做的过程中,这些薄弱环节就必须去克服,因为我们要考核。如何克服?只能通过学习,通过询问,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经验。另外,对时间节点的限制也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单是及时更新的,一项任务完成,考核之后项目部就会根据当前的工作重点,重新布置下一项工作任务。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使项目部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不仅仅对中层以下考核,项目副职也要考核。项目部几个副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路兆印也给他们加上了担子。一开始,项目部根据几个副职的特长确定了工作面,擅长路基的负责路基施工,擅长桥梁的就负责桥梁施工。对他们的考核,主要在于对他们管理单元的进度、质量和在业主考核中的成绩。几个工作面相互竞争,你追我赶,共同推动项目整体工作的不断前行。但是路兆印也为他们确定了另一条原则:“分工不分家”。相互之间除了比较,更要看重沟通合作。“如果在哪个工作面上有了问题,有了困难,大家要一起克服。”路兆印说:“既要有竞争意识,更要强调团队协作。”对于团结协作,经理路兆印和书记李明华为他们做出了榜样。路兆印是在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既懂技术又善于管理,李明华是刚由副经理转岗的项目书记,既懂党务又懂工程,二人相互尊重、坦诚相待,工作中彼此支持,管理上及时交流,配合默契。
如今,东昌项目部一切工作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梁场正式投产,第一片箱梁顺利浇筑,路兆印了却了一桩心事,将精力投入到下一个工作目标中来。从快速进场到现在,路兆印用他的一套项目管理经验将东昌项目管理的井井有条,他以身作则、行之以躬,带领东昌高速公路C6标抢晴天,战雨天,攻坚克难,一路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当前,赣江水慢慢消退,大干的序幕已经拉开,东昌高速公路中铁二十三局的建设者们,在项目经理路兆印的带领下,正在奋力书写“新干高速梦”的下一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