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博寻宝 长虹飞架
铁路一线 2019-09-05 22:36:48 0浏览 作者: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前身1876年,铁路在中国大地上出现。
钢轨绵延,汽笛声声,当我们穿越时空,和这些铁路老物件来一次对话,它能告诉我们的,是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脉络,是铁路人勇当先行的恒久精神。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这段话选自1963年2月《人民日报》上刊载的《桥话》,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的茅以升。
“2008年11月份,为了筹建北京铁路博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前身),我们找到了茅以升先生的女儿茅玉麟女士,将《桥话》手稿借展于此。”中国铁道博物馆馆员杜媛介绍说。
《桥话》一书从桥志、桥史、桥工、桥典等8个方面对我国各地的古桥进行了阐述,是茅以升先生20世纪60年代撰写的,1997年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那一年是钱塘江大桥建成60周年。
钱塘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公铁两用现代化大桥。1933年3月,茅以升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1935年4月6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茅以升临危受命,在敌机轰炸下昼夜赶工建桥。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方便后方的物资、部队以及百姓通过。1937年12月23日,为阻止日军南进,茅以升配合中国军方把刚刚建成89天的钱塘江大桥炸毁。茅以升当时愤然写下:“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立此誓言,以待将来。”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9月,钱塘江大桥被交付给上海铁路局全面修复通车,真正迎来了它的第二次生命。从建桥到炸桥再到复桥,钱塘江大桥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展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斗转星移,历经风雨的钱塘江大桥如今依然屹立在大江之上,日夜承担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重任,成为中国桥梁建筑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桥话》手稿中的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古桥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跨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第一座跨黄河的兰新铁路黄河大桥,再到赢得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大奖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和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从钢结构公铁桥到预制混凝土高铁桥再到钢索斜拉桥,中国铁路桥梁建造技术日新月异。一道道长虹飞架在祖国山川大河之上、穿梭于城市田野之间,见证着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到伟大复兴的时代飞跃。
任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