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铁路一线   2019-03-15 07:59:56  0浏览 作者:

内蒙古铁道报消息 为适应新形势,呼和浩特电务段从机制创新改革入手,动态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通过在管内呼和浩特南、旗下营、卓资山等10个车间分别成立检查工区,与现有维修工区一道构成“检修分离、优势互补”的生产格局,有效促进了“天窗”效率与现场作业质量的双提升。

“工长,实行新模式后,咱们这工作和以前相比有啥不一样呢?快给我讲讲13月7日,刚刚来到检查工区不久的青工张鑫宇问道。“你想想,过去一个‘天窗’里既要看道岔,又要看轨道,有时候还要测试绝缘,赶上‘天窗’时间有限,很多设备就查得不够细致。现在,有了专门的检查工区,时间充裕了,查得是不是比以前细致多了?”卓资山检查工区工长李志红答道。

“对哦!这样的确是针对性更强了。”张鑫宇恍然大悟。

长期以来,电务车间层面没有专职检查机构进行专项设备质量检查管理,所有维修生产任务都是由工区工长统一分派给职工,哪些设备质量好、哪些设备质量差,造成设备质量偏低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大多数职工不会过多留意和掌握。这就间接埋下了设备管理存在漏洞、设备质量不能完全受控的潜在隐患。

成立检查工区后,工区人员采取计算机监测调阅、现场分析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专职对管内各站设备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分析,汇总形成设备质量分析报告,明晰各类设备基础质量、运用质量、工作质量,为后续检修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以前,工区总说工作任务重、人员不够用,自从检修分离后,这种声音少了很多。”3月2日,谈起“检修分离”新模式,旗下营车间主任周树平如是说。

传统维修管理模式下,检维修趋于“大而全”,即在一段时间内,利用“天窗”时机将管内所有信号设备都检查检修一遍,这样虽然可以保障设备安全,但弊端同样突出。比如,上道作业频繁、作业人员分散和工作效率低下等,长远来看不利于设备稳定、人员安全。新管理模式突出“少而精”,即集中优势力量紧盯“三个关键”“一个重点”,对运用质量差、发生参数变化的设备进行精检细修,而对稳定运行的设备保持有效监控。这样既能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又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检修作业效率,还能解决因重复作业带来的人员短缺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在实施“检修分离”管理新模式的同时,这个段还注重同步完善质量分析机制,综合分析检查结果与环境、气候条件、作业配合、设备问题的历史记录、指标变化、工作质量等因素,科学确定问题处置时机,准确依据设备质量状态和数据分析结果实施针对性整治。仅半年时间内,他们就依托大数据精准消除设备隐患100余个。与此同时,这个段全面加强大数据应用管理,突出数据分析对现场生产的应用指导作用,通过各类数据的集中分析,进一步掌握设备质量运用状态波动的内在规律,为精准修、状态修提供准确的技术支撑。

由过去的“大水漫灌”向如今的“精准滴灌”转变,检修机制创新不但让设备质量管理有了具体抓手,而且让作业效率跃升一个台阶,有效降低了管内设备故障率,初步实现了“严检慎修,多检、多测、少修”的改革初衷。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