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人”的接力赛

铁路一线   2018-11-14 08:21:53  0浏览 作者:原六里坪信号工区

■本报 秦 涛 本报 王樊明 赵琳婧

在襄渝线上,位于武当山脚下的襄阳电务段十堰车间武当山信号工区(原六里坪信号工区)职工在一代又一代工长的带领下,披星戴月、奋勇争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信号设备的检修任务,为线路安全畅通夯实设备基础!

“60后”:设备外观闪闪亮

在秀丽的汉水河畔,有一个名为六里坪的小站从1968年开始就屹立在襄渝线上。

问六里坪整个站场有多少组设备、每个设备基本的状态如何,20世纪90年代初担任六里坪信号工区工长的耿苏委说起来仍然头头是道。

据耿苏委介绍,那时电气化线路改造工程才结束不久,襄渝线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条件限制,职工们对大部分的技术标准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把螺丝整得像星星”成为了信号工最初的作业目标。

为确保设备外观达标,“60后”工长耿苏委常常背着装有木把起子和砂纸的帆布工具袋,与工区同事一起上道进行清垢、打磨、抛光作业,走遍六里坪站场的每一个角落。不到一个月,他就成了工区的“百事通”,并获得当年段先进个人称号。

时隔28年,耿苏委仍然记得那个火热的夏天:天刚亮,一声鸡鸣,信号工们就直奔车站运转室,带着工具浩浩荡荡走向站常经过整个工区十几名职工的共同努力,一颗颗螺丝终于“整得像星星”了,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亮光。

“80后”:千方百计保质量

21世纪初,历经几次大提速后,经过复线改造的襄渝线焕发了勃勃生机。从武装警察部队退伍的“80后”军人邓和平从前任工长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埋头苦干,在六里坪信号工区发光发热。

邓和平介绍,襄渝线复线改造开通初期,信号工的工作相比90年代发生了许多变化,除了保证设备外观,更要保证设备质量。然而,现场设备无原理图、无配线图,给消除设备隐患和排查故障带来了极大困难。一切从零开始。邓和平白天在现场认真核对图纸,不放过每一个设备、每一个端子;晚上安顿好家里的事情后,又到单位加班,在电脑上处理核对图纸。最终,他将所有设备的原理图、配线图制作成标准卡片,为职工消除设备隐患、排查故障提供了保证。

刚接手时,工区设备质量极不稳定。邓和平感慨地说:“那时我最怕听到手机铃声响起。”为了改变信号设备三天两头出故障的局面,邓和平白天带领职工对设备进行逐项整治,晚上对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后制定整改措施。20余天的时间里,他们终于将管辖内的设备全部摸排了一遍,消除设备隐患80多处。工区设备质量稳定了,该工区也一跃成为全段先进班组。

“90后”:让科技助力生产

伴随着改革前进的步伐,2010年襄渝线开行武汉至十堰的动车组,六里坪站正式更名为武当山站。

在襄阳电务段新一轮的工长选拔中,选拔标准随着时代发展也变得更加严格。作为工长,不仅要懂业务、擅于团结同事、能够组织工作,而且要熟悉各类计算机设备。最终,1990年出生的大学毕业生余涛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武当山信号工区的新任“掌门人”。

余涛介绍,武当山信号工区随着改革的步伐加快自身建设,以焕然一新的面貌示人。如今,工区不仅各种安全生产标准和安全规章制度更加齐全,而且微机监测等信息化设备也开始全面运用,为铁路安全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打开余涛的抽屉,一本又一本分析手册映入眼帘。微机监测、曲线波动、标红报警……有了这些新技术,在工区里就能随时掌握线路信号设备状况。

“使用微机监测设备来准确预防设备故障,把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也让我安排工作、组织生产时更有目的性了。”余工长骄傲地说,“哪怕在千里之外,也能得知设备的具体状况。”

“报警”和“数据超限”成了信号工口中频率最高的词语,无论干部带班检查还是职工日常作业都贯穿全过程。它们意味着设备正在稳定守护行车安全。

在奔腾不息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武当山信号工区三代“掌门人”的“接力赛”,有力地见证了铁路职工用汗水、用质量、用智慧实现设备从外美到内实、到科技保安全的历程。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