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然灾害再度袭来时

铁路一线   2018-07-20 07:55:59  0浏览 作者:上接A1版

(上接A1版)

线路所攻坚 “蜘蛛人”克难

宝成铁路王家沱至乐素河间的线路,一侧重峦叠嶂,另一侧江水环绕。艰险的自然环境,增加了抢险物资、机具、人员运输的难度。

西安局集团公司抢险指挥部抓住救灾“七寸”,在水害地段两侧分别设立了临时线路所。

汉中车务段副段长李本金在12日晚的抢险中右脚踝扭伤。他不下“火线”,在脚踝缠上纱布,打着手电筒,为临时线路所选址。

山崩灾害的北头,有一个避车洞,利用这个四处透风的门洞,抢险人员建成了“寒窑小站”;在灾害地段的南头,则用防护网搭了两个“窝棚”,一个办理救援车辆接发作业,一个用来临时间休。

13日3时许,在得知灾害险情后,西安通信段略阳通信车间党支部书记冯新勇组织党员成立抢险突击队,连夜赶到现场,用最快时间为临时线路所安装了直通电话、自动电话,确保抢险人员“耳聪目明”。

在山体不稳、落石不断的情况下,宝鸡供电段党员接触网工攀上6米高空,对损坏设备进行抢修,为现场架设供电线路,保证临时线路所、后勤保障点用电。

汉中车务段派遣机关专业科室、车站的业务骨干上岗,工务、机务等系统及时跟进,配置《行车日志》、手信号灯和信号旗、无线调度通信设备等。他们跨系统、跨单位精密配合,在工作备品未完全运到前,靠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部无线列调、两部电话,在抢险工地上建起了“麻雀式小站”。

两个临时线路所,旁边是不断坍塌的山体,脚下是浊浪滚滚的嘉陵江;烈日炎炎时,热得人透不过气,暴雨袭来时,棚外下大雨、棚里下小雨。但就是这两个异常简陋的临时线路所,以人工作业的方式,在非常时期,铺设了抢险材料、机械、人员、备品、生活物资运输的“绿色通道”,到15日下午,累计安全接发抢险列车百余趟。

恶劣天气下,清理崩塌体坡面危石、孤石、绿植成了一大难题。汉中工务段的干部、党员们奋勇当先,成立“蜘蛛人”排险队,多次冒着危险,拴着安全绳,攀上陡峭的滑坡体,用铁铲、洋镐挖掉已经位移的树木和松动的石块。

到15日,在险象环生的崩塌面上,西安局集团公司抢险人员安装主、被动防护网7000余平方米,修建上山通道100米,专人在山体上实时监控坡面状态,随时掌握山体变化,为塌体清理创造条件。

全天候运转 一盘棋抢险

几日来,在数百米高的滑坡体上,多台挖掘机伸出长长的挖斗,不停地兜抓起泥石,转移到下一层。

因灾害现场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山体上层地质状态也十分不稳定,西安局集团公司先后实施了四次爆破。抢险指挥部一名工作人员剖析了清理崩塌体的几大难处:

一是土石量巨大,因降雨导致的塌方不间断地发生,致使在清理线路上的滑坡体时,上面的土石不断地涌下来。

二是土质十分松散,夹杂着石头树木,须提前防范,移除土里的石块,以防砸伤人员或者线路设备,出现次生灾害。

三是抢险场地受限,依山傍水,交通不便,抢险机具、器材等运输极为不便。

四是安全风险大,山体不稳定,抢险机械上下重叠作业,安全控制难度大。

面对难题,有着多年抗洪抢险实践经验的铁路干部职工,不惧困难、日夜鏖战。

白天,挖掘机被分成多个组,在多个层台上同时作业,把泥石一点一点转运出线路。夜晚,4台探照灯打向坍塌体,大型机械全部上阵,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全天候清理土石。

15日,抢险现场一天连降多场暴雨,干部职工们的衣服一会儿湿、一会儿干,到23时第三场暴雨袭来时,刚刚干的衣服又湿了,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

“父亲是筑路人,我是养路人,没有理由不养好这段铁路。”在抢险现场,汉中工务段乐素河桥隧车间主任黄伟一瘸一拐地奔来奔去。12日晚,他穿过荆棘丛生的山林,连攀带爬地沿着坍塌体边缘检查病害,为制订抢险方案搜集了第一手资料。但在下山时,因为天黑路滑,他摔了一跤,扭伤了脚。13日上午,他主动请缨,当上了“蜘蛛人”排险队的带头人,带领几十名职工,攀爬到塌体顶部,登到最危险的坡面上作业。

在现场抢险争分夺秒进行时,在另一个战场,西安局集团公司千方百计挖掘西成高铁运能,加开到成都东、峨眉山的动车组列车,缓解入川客流压力。

“赶紧到车站,又下了场暴雨,很多客车半路折返了。”13日20时,西安站售票员万莉上了一天班,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吃口热乎饭,就接到了返岗命令。她带着丈夫递过来的饭盒,赶到售票车间时,发现同事焦莉、钟晨、李欣、盛双柱等人也到了。他们组成党员突击队,紧急为返程旅客退票。到14日2时,旅客减少后,万莉才拿出已经变冷的饭盒,吃上了晚饭。从12日到16日8时,西安站为旅客退票3万余张。

到发稿时,宝成线降雨仍在继续。西安局集团公司上下一盘棋抢险,将各方力量凝成一股力量,以顽强的意志与自然灾害抗击,早日抢通宝成铁路大动脉。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