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好班列“接力棒”
铁路一线 2017-06-01 21:27:31 0浏览 作者:■本报 张家启
阿拉山口站,是中欧班列自兰新铁路驶出国门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入境中欧班列经由兰新铁路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5月24日7时38分,从德国汉堡出发的中欧班列3602次列车抵达阿拉山口站,并在这里换装后继续前行。这是该班列在万里行程中的第二次换装动作。几天前,该班列在波兰的马拉舍维奇货运站已经历过一次换装作业。
中欧班列3602次列车进入阿拉山口站之前,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境内走的是宽轨,轨距为1520毫米;而中国和欧洲铁路的标准轨距是1435毫米,两者相差85毫米,一组车轮无法一路跑到底。因此,中欧班列在进入准轨铁路运行之前,需要在阿拉山口站进行换装作业,才能在我国境内继续前行。
换装之前,我国有关部门人员对列车安全状况进行检测,然后由铁路部门对中欧班列3602次列车实施换挂机车。
9时30分,来自哈方铁路的机车完成了它的使命,在这里与3602次列车分离。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阿拉山口铁路国际联运大厅里,中哈双方铁路工作人员正在对中欧班列的票据进行检查。
现在,阿拉山口站与“一关两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采取始发报关报检、口岸转关放行、舱单数据提前传输、票据单证提前申报等措施,使口岸通关时间由过去的12个小时压缩至目前的6个小时以内,通关效率较之前提高了一倍。
换装现场,3602次列车被阿拉山口站的调车机推入一个巨大的房子——换装大库。列车停稳后,车站连结员按照作业标准,在列车前后的钢轨上安装好铁鞋,防止换装的列车移动。
阿拉山口站集装箱换装大库总面积达1.97万平方米,2008年10月29日投入使用,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室内铁路集装箱换装库。该换装库里有符合中哈两国铁路技术标准的两条铁路线,能够一次为一列50辆编组的货车换装,年换装能力达20万标准箱。这个换装库可以全天候进行换装作业,彻底解决了受大风影响不能进行换装作业导致口岸过货效率低的问题。
经过检查,列车安全状况良好。阿拉山口站装卸车间起重班组职工列队进入换装库,桥吊司机刘刚、谢淑永、李维新分别登上3台巨大的桥吊,现场桥吊作业指挥王斌、傅效臣、吕平元在进行最后的工作沟通。
对中欧班列进行换装作业,就是把宽轨列车上的集装箱,用桥吊吊装到准轨铁路的列车上。
10时10分,换装作业开始。为了提高效率,3台桥吊同时作业。
换装库内,“钢铁手臂”将蓝底白字的中欧班列集装箱从哈萨克斯坦的宽轨列车上吊起、平移,稳稳地放置到准轨标准列车上。1小时30分钟后,起重班组完成了全列32只集装箱的换装任务。
随后,王斌、傅效臣、吕平元等人操作工具,逐个将列车上的集装箱加固好。
连接好乌鲁木齐机务段的机车后,中方的机务人员开始接手这趟中欧班列的牵引任务。它的终点,是乌鲁木齐。
“上世纪90年代末,从阿拉山口站出境的集装箱少,一个星期才换装十几只箱子。现在中欧班列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我们心里高兴啊1阿拉山口站货运车间副主任高强告诉。
目前,从兰新铁路入境的中欧班列要在阿拉山口站换装;从兰新铁路出境的中欧班列则在哈萨克斯坦多斯托克站换装。
参与中欧班列运行的各国“一关两检”和铁路部门,正是在这个“交接棒”环节下功夫,使“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中欧班列缩短了运输时间,实现了运输效率的不断提高。
在亚欧大陆上,呼啸穿梭的中欧班列犹如一支“钢铁驼队”,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写下新的时代注脚。
在捷安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磊看来,自己的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受益者。他告诉:“铁路集装箱换装效率不断提高,使我们企业代理发往欧洲的货物翻了倍,今年的发货量还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