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老火车站

哈尔滨铁路局   2015-10-14 11:36:16  181浏览 作者:伦敦——彼得堡——莫斯科——西伯利亚铁路——中东铁路——太平

哈尔滨最著名的“老站”,直到今天还被后人津津乐道提起的老哈尔滨火车站,其实早已经消失了。所以,市民们的这种所谓的津津乐道,也是没底气的津津乐道,茫然的津津乐道。

哈尔滨火车站即哈尔滨老站(当地人称它“老票房子”)建于1903年,1904年竣工,掐指一算已是一百多岁的年龄了。欧拉利娅·萨克里斯坦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火车站纯粹是运送旅客的地方。随后,它逐渐变成了人们聚集的场所,甚至为人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为它把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联系在一起。火车站还使城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它百年诞辰的时候我想写一篇文章纪念一下,终是因想法太复杂,加上斯者已逝,就算了。

哈尔滨“老票房子”是一座典型的俄国新艺术运动的产物,由俄国建筑师基特维奇设计。在这幢车站修建之前,作为临时的票房子仅仅是一两幢木板房,旅客大都是修建这条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护路的军人、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不卖票,仅凭证件就可以上火车了。所谓的车站站台,不过是胡乱铺着木板和石头的烂泥地,没有广播也没有钟敲,火车开车或靠站全凭两手乱舞的站长吹哨子加嗓子喊。开车或到站也没什么准点,一切都是“看情况”。老火车站建成后,它不仅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正式门户,也是俄罗斯新艺术运动建筑艺术在哈尔滨落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和始发点。所以,尽管我们心存极复杂的想法,它仍然是一幢有着纪念碑意义的老建筑。

其实,这个“老票房子”并不是哈尔滨的第一座火车站,哈尔滨的第一座火车站应该是“松花江站”,这是一座临时性质的货运车站,位于紧贴着松花江边的大堤上,这样铺设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便于将从俄国水运而来的铁路物资运到附近的铁路车辆厂去。而1898年10月在香坊设立的“哈尔滨驿”则算是正式的最早的火车站,后来改为“香坊站”。香坊火车站不大,一溜乳黄色的平房而已(当然也挺漂亮的)。而之后才出现“哈尔滨站”,指的才是前面所说的那座美轮美奂的“老票房子”。

中东铁路公司不仅在铁路上有所作为,建了哈尔滨火车站,同时还开办了哈巴罗夫斯克定期的航运船,说清楚些就是陆路、水路(包括后来的飞机场)都打通了。所以,列宁同志在《火星报》上发表了“中国的战争”一文,痛斥沙皇在中国的侵略暴行。

关于这一领域的论述,搞地方党史的研究人员有大量的文章可供参阅。

那么,什么是俄罗斯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艺术?不揣冒昧,我扼要地介绍一下,这样我们在游览城市、欣赏建筑和参观老房子的时候,能更好地把握其艺术特点和文化风格。

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即摩登主义建筑,可能对于摩登主义建筑我们有些人还不一定特别清楚,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论述中找到答案:

19世纪西方建筑界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是,复古主义建筑和折中主义建筑。复古主义者认为,历史上某几个时期,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是不可超越的永恒的典范,谁要建造优美的建筑就必须以那些历史上的建筑为蓝本,模拟仿效。折中主义者也认为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因袭已往的建筑模式,不同的是,他们认为不必拘泥于某一形式、某一风格,而可以把多种样式、多种手法拼合在一座建筑上。在复古主义和折中主义建筑潮流影响下,建筑师对实用功能和结构技术不甚重视,在他们的心目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艺术高。这种建筑思想的主导方面是唯美主义,其大本营是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因此,这样的建筑潮流又被称为学院派建筑。

但是,建筑领域中正在涌现新事物,社会生活要求建筑具有新功能,并且出现了新材料和新结构,这就同学院派建筑发生矛盾。例如,现代化银行的功能要求有形式复杂的大小房间,如果把它们统统纳入古希腊神庙式的建筑模式之中,在使用上是非常不便。而十几层的钢框架结构的商业办公楼仍用中世纪罗曼式建筑的石砌外形也是削足适履,徒增造价。因循守旧就会遇到难以克服的矛盾。19世纪中叶,伦敦水晶宫的设计和建造就是例证。1850年为建造伦敦世界博览会举行了国际设计竞赛,欧洲各国建筑师送去245个方案,没有一个被采纳,原因是博览会建筑要求在一年内建成,要有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博览会结束后又要能够方便地拆迁。当时的建筑师们对此束手无策,后来采用的是一位熟悉用铁和玻璃建造温室的园艺师的新颖的建筑方案。用工厂生产的玻璃和铁构件作建筑材料,利用预制装配的施工方法,在很短时间内就建成光线充足的大型展览建筑。这个事例表明保守的传统的建筑观念已不适应建筑发展的新形势。建筑学到了需要改造和发展的时候了。

——这大抵就是摩登主义的意思。

再简单地“消化”一下。摩登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简言之就是建筑线条和建筑形式相对严格。

我感觉这类建筑特别愿意突现大玻璃窗。摩登主义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那个时代已经能够大量生产钢铁和水泥,它们是摩登主义建筑的基本元素。只有基本元素具备了才能打造出摩登主义建筑。妙不可言的是,得天独厚的哈尔滨正好处在森林资源丰富的黑龙江流域,建筑木材得来十分容易,同时又有大量的石料资源,石材的利用也十分便利,再加上哈尔滨水陆交通颇为通畅,这就给建造摩登主义建筑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使得当年在哈尔滨大搞摩登主义建筑的俄国建筑师们,既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建筑才能,也可以按照沙皇的野心以及他们个人的意愿,把哈尔滨建成东方的莫斯科。

老哈尔滨火车站就是在这样的殖民立尝理论背景和自然背景的“支持”下产生的。

建成后的老哈尔滨火车站,有些人则称它是俄罗斯浪漫主义建筑。这座长长的、两层的火车站,正面伫立着两个立柱,作为它的主体建筑的大门,并被一个弧线的墙连接着。上方是一扇扇椭圆形的巨大的玻璃窗,下面是一进一出两扇大门。这个建筑看似严格对称,又不尽然,因为在它的西面另有一个小型的垛墙,感觉它像一顶波斯人或是哥萨克人的帽子,而东面却没有这么突出且与之相对称的门垛,仅仅有两扇相距不远的大门,而这两扇大门的造型也各有不同。拉开距离看,丝毫没有不协调之感。

老哈尔滨火车站

老哈尔滨火车站侧面

车站的内部分为五个大厅,候车室分一、二、三三个等级。一等候车室只接待上流阶层的特殊旅客,二等候车室是洋人候车室,三等候车室是中国人候车室。车站内除设有售票处、站长室、警察室、行李房、问事处、医护室、广播室之外,还建了食堂、旅馆、酒吧、商店等。

老火车站建筑整体呈黄颜色,在寒冷的哈尔滨会给旅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从而忘掉寒冷。不知为什么,我甚至觉得这座火车站的正面大门就像是一个抽象化了的老式火车头,而两边则是艺术化了的车厢。它们连接的方式,还有那弧形的屋顶,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表现着这一点。是啊,它的确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难怪有人称之为“浪漫主义建筑”。

解放以后,这座“浪漫主义建筑”曾经出现在哈尔滨卷烟厂生产的“特制哈尔滨香烟”盒上。只是这种红盒子的香烟突出的并不是哈尔滨火车站,而是把哈尔滨火车站作为衬景,突出站前广场的苏军纪念碑。“文革”期间,纪念碑被拆掉了,“特哈香烟”也随之消失。这大约是烟民们始料未及的事情吧。

老火车站昔日熙熙攘攘的人流

早年,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广场并没有很多人,比较宁静,通常的风景是:在老票房子的西侧有一个很大的铁邮筒,在火车站的门前停着两三辆老式汽车,其中能见到俄国人的斗子车,广场上的行人三三两两,广场的周围有一些用木板搭就的简易茶馆。茶馆里有旅人在那儿喝茶,也有便衣、小偷和制服警察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注视着往来的旅客。站前广场是由方石铺成的,广场上的斑马线全部是用像批萨饼大小的铜钉镶在地面上的,看上去富丽堂皇。是啊,我们要记住的不该仅仅是这幢建筑,我们还要记住它周围的环境、气氛、行人以及那里发生的故事。

老哈尔滨火车站广场上停着许多汽车

这座老火车站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年代被拆掉了,这太可惜了。如果它毁于文革倒还情有可原,但毁于“大跃进”年代就让人有些想不通。要知道,如果把这幢火车保留下来作为铁路博物馆(哈尔滨有“铁半城”之称),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地和旅游景点。但是,它被拆掉了。现在,我们只能看着老照片,极力地回忆,才能回想起老火车站的图案、装饰,变化多端的女儿墙、房檐,窗格上稀奇古怪的曲线、花边,还有那些细部的饰物。它真的是一幢不可多得的精美的建筑艺术品。这样的建筑艺术品在世界上也不多。我曾经在新西伯利亚看到过新西伯利亚火车站,当然那也是一幢不错的建筑,但是,比起哈尔滨这座老票房子就逊色得多了。

老票房子被拆除以后,听说当地政府曾经要把哈尔滨火车站建得像北京火车站一样,以表达我们对党中央的热爱之情,对首都北京的向往之情……只是,这座建筑建建停停,停停建建,好长时间也没有把它彻底完成,经历了许多年之后才终于把主楼建起来。这座新建的主楼,我们既看不到浪漫主义的影子,也没有摩登时代的建筑特点,更谈不上新艺术运动的那种激情创造。它就是一个平板式的大楼,不是中式的,也不是欧式的,似乎也不能说是俄式的,倒有一点犹太式的东西在里面。总之,样子怪怪的。其实它也不十分的难看,只是无可奈何地觉得缺了些什么而已。

哈尔滨建筑老照片:1932年3月9日,日寇建立傀儡政权,哈尔滨火车站前曾打上屈辱的印记。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起始点,继续我们前面的话题。

哈尔滨老火车站建成后,后继行动就开始了。宣统二年(1910年)4月,中东铁路以哈尔滨站为立脚点,开始与南满铁路(原中东铁路支线的长春以南段)以及其他由日本在东北经营的铁路开始联运业务。1910年10月,又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贝加尔段实行联运。1912年2月,中东铁路管理局与英国伦敦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通济隆洋行)签订了全球客票、联运合同(伦敦——彼得堡——莫斯科——西伯利亚铁路——中东铁路——太平洋——加拿大——大西洋——伦敦)。1914年1月,中东铁路与京奉铁路开始联运,3月,中东铁路在长春建立宽轨车站。1916年9月,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完成第一批398台美国造铁路机车的装配任务。

简直是乐不可支,得意忘形了。

这期间还有一件重大事件需要提及:1909年10月26日上午9时,在老哈尔滨火车站的月台上,朝鲜义士安重根开枪击毙了刚下火车的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在一篇资料上是这样介绍此事件的:“伊藤是日本明治时代侵华征朝的罪魁元凶,他曾四任内阁首相,三任枢密院议长,在他执政期间曾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夺去中国领土台湾,并将朝鲜置于直接统治之下,狂妄的伊藤没有想到,他的末日就在他踏上哈尔滨的土地那一瞬间。一个来自朝鲜黄海道的青年人早已将仇恨的子弹推进了枪膛。义士安重根后在旅顺监狱被害。”

我曾经几次参加“在哈尔滨火车站的站台上拟建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纪念物”的民间讨论。使我对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事件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是一则轰动世界的爆炸性新闻。新闻的传播者就是我下面要介绍的关键人物——沙俄随军摄影师、俄国人考布切夫。他就是拍摄《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纪录片的俄国摄影记者。当然,那天他不是要拍什么刺杀,他想都没想过,他的任务是拍摄俄国人和日本人欢迎伊藤博文的场面,结果,他意外地拍到了义士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的场面。整个过程仅有十七秒,但这短短十七秒的“纪录片”发往了全世界,使他一下子成了一个了不起的摄影师,并因此发了大财,在哈尔滨连着创办了两家电影院。后来,由于酗酒、失望,破产后他选择了自杀。

之于摩登主义建筑风格的老房子,在哈尔滨,除了哈尔滨老火车站,还有著名的教堂、造型雄伟的办公楼、风姿各具的文化宫、生动活泼的学校建筑、古老绮丽的医院和多种类型的住宅。最早的便是1898年在哈尔滨香坊建的第一座圣·尼古拉教堂,之后南岗中心广场上的圣·尼古拉教堂、圣母领报教堂、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和圣·索菲亚教堂,还有建于1900年的哈尔滨铁路医院,1906年的莫斯科商尝商务学堂、电话局、督办公署等等等等,只要仔细揣摩这些建筑,你就不难发现它们都体现了摩登主义的重要特点。所以,从整体的发展潮流上俯瞰,它们都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新艺术运动的成果。

在哈尔滨这座“铁半城”里,还有几个小火车站,像香坊火车站、滨江火车站、三棵树火车站等等,这些火车站除了三棵树火车略具规模之外,其他火车站仍是模样依旧,至今还都保持着建筑上的俄式风格:平房、黄墙。但是,它们无论如何不能与老哈尔滨火车站相比。

的确,建火车站并不是一个城市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如果我们把拆建火车站这样的事情看作是一件小事的话,我们就会在历史和文化面前显得十分的尴尬。

…………

在我的大半生中,几乎每年都和这座亦旧亦新的火车站接触几次,或者仅仅是路过,或者是从那里去往外地,或者是从外地归来,或者是到火车站迎送客人,但每一次与它接触我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要知道,一座建筑会对一个人的情感是有着终生影响的。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