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离去为情怀——记成昆铁路第一代扳道员刘世荣

铁路职工   2016-08-01 10:56:09  176浏览 作者:袁亮 赵杨 夏义

在海拔2000多米的成昆铁路线红峰车站上,有这样一个老头,他长年居住在这里,守望着这座五等小站。

他叫刘世荣,成昆铁路建成开通时,毅然离开条件较好的内江车务段来到成昆线,成为成昆铁路的第一代扳道员,这一待就是40多年。

“大约在1978年,我调到了红峰车站,从事扳道员工作。刚来红峰站时,虽然自己对山里面车站的艰苦条件早有耳闻,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我当时还是傻了眼,一层小平房,就是当时的信号楼,几间破瓦屋,就是我们住的宿舍,有时候天下大雨,屋里漏雨,怕把设备淋坏了,大家就要帮忙拿塑料布把电脑这些都盖上,92年成昆线开始搞三线建设,重新修了新房子,后面条件才慢慢的好了。”老刘一边回忆一边给我们讲到。原来,由于当年修建成昆线时技术条件有限,而红峰站作为成昆线海拔最高的车站,可想而知,这里的线路设备是比较老旧的,要保证铁路行车工作安全正点,对车站职工来说,是很大的一个考验。

作为一名扳道员,刘世荣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列车进出站前,执行车站值班员发出的指令,操作扳道机,把进出站口的道岔,板到需要的股道上,以保证列车行驶的正确和安全。“我们当时是每个班配一名车站值班员、一名助理值班员、二名扳道员,实行两班倒上一休一的模式。因为红峰车站是一个五等小站,除了一趟绿皮车以外,再无客车停留,并且,因为地形限制,根本不通公路,可以说,除了每年12天的探亲假,可以回趟泸州老家以外,剩余的350多天,我基本都在车站待着,休息了就去车站附近的山上走走找点菌子、野菜之类的,或着前往附近的小河里钓鱼,总之,自己给自己自找点乐趣,要不然,常年待在这深山里,生活确实太乏味了。”老刘笑呵呵的给我们说到。

当我们与他谈起退休后的生活时,老刘显得很高兴,笑着给我们说到:“我是05退休的,现在也已经有12年了,儿子和女儿都在西昌工作,老伴在帮着他们带孙子,家里生活也还算过得去。在红峰待的时间长了,有点离不开这里了,这几年,外面的气候条件、空气质量这些,都不如原来的好,相反,红峰这里倒是一如既往,甚至比以前还要好,我在这里自己开了一片菜园子、还中了一些玉米、花椒、果树之类的,自己还养了几只鸡、两头猪,吃的都是纯天然,绿色的的健康食物,你看我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大毛病一点没有。”

“怎么说呢,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太一样吧,我就是比较喜欢安静一点的生活,我今年已经72岁了,说句不好听的,黄土都埋在脖子上了,只要每天过得开心就好,在车站,每天种种菜,养养花,有时候帮助车站修个电饭煲、做些小杂活,生活其实还是蛮充实的,平时过节就和车站职工一起,大家聚一哈,喝个小酒,摆哈龙门阵,其乐融融。车站职工其实也很照顾我,有一次我突然肚子疼得厉害,当时没办法,车站职工向列车调度员要了一个客车停点,及时的把我送到了西昌,其实这么多年了,这里就像我的一个家一样,车站的职工就像我的家人一样。”这是我们临走时刘大爷对我们说的一段话。

忘着刘大爷的背影,我们不禁感叹道,成昆铁路40多年,见证了多少向刘世荣这样的老铁路人,他们,告别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放弃了与家人的温馨,背起行囊走进大山,从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变成如今的白发苍苍,也正是有他们这些为了铁路奉献了自己一生的人,为我们传递着一代代成昆铁路人的不畏艰险的崇高精神,今天,我们向他们致敬,也为了不辜负我们的青春!(袁亮 赵杨 夏义)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