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献给铁路兄弟姐妹的赞歌

铁路文艺   2015-12-17 08:27:41  0浏览 作者:

陈利红

图一为巴山线路和站区 本报特约通讯员关富成 摄

图二为意气风发的巴山职工

由西安铁路局策划创作的小说《平·安》一书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了铁路内外文学爱好者的广泛热议和关心巴山精神人士的热切关注。作者萧迹以西安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人物事件为原型,借助小说这个内涵丰富的载体,让生活在秦巴山的3代铁路人演绎了一幕幕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故事,巧妙诠释了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巴山精神。我以为,正是这种像阳光一样的精神,驱散了秦巴山人苦难的阴霾,迎来了秦巴山人美好的今天,并把秦巴山工务车间凝炼成了一座精神的富矿。

扣人心弦的小说故事展现了秦巴山人的精神气质

小说聚焦的秦巴山工务车间位于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工作环境极为艰苦。但秦巴山人不屈不挠,以聪明智慧和顽强毅力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工作和生活的美好,演绎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故事,展现了秦巴山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在艰苦中追寻阳光的温度。小说中,带着青春和梦想的第一代年轻人来到这里,却只能点油灯、吃原粮,住四面透风的干打垒房子,更可怕的是精神的空虚和寂寞。 “骨感的现实”一次次碰撞着 “丰满的理想”,使以安卫东为代表的部分青年人难以安心留下,一度心态浮躁。艰苦的环境可能会使意志薄弱者颓废,但也可能唤醒人的生存勇气和乐观精神。秦巴山人就是后者,他们不向命运低头,勇敢地向自然挑战,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调节单调的生活,改造站区环境。他们在乱石岗上平整出半个篮球场,举办秦巴山运动会,使之成为秦巴山的 “奥运会”“狂欢节”;他们从架水管引山泉、开荒种菜,到后来修水泥路、建生态园和公寓化宿舍等,一步步建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就是这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积极释放生命正能量,营造着 “家”的祥和与温馨氛围,感受着阳光的多彩与温度。

在奉献中感受担当的自在。 “在祖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得有人来养护。我不来别人就要来。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这是巴山工务车间一位老工长的手记。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矫情作秀,就是这么朴实、自然的表达,却道出了秦巴山人的责任、担当与奉献。为了线路的安全畅通,他们常年在崇山峻岭中排查危石,在洪水肆虐时奋勇抢险,他们以雪以雨为令,及时集结,把修建于特殊时期 “先天不良”的线路维护成了安全线、放心线。可谁知道他们背后有多少付出呢?韩西旺的儿子得了绝症,他却无暇陪儿子看病;王秀文曾经两次流产,第三次才有了平萍;安卫东买粮遇到山洪暴发,险些送命;多少寄宿的孩子和父母经受着离别的痛苦……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心里都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回到岗位上了,心里就踏实了;线路安全了,心情就舒畅了。最终,他们还让自己读完大学、研究生的孩子回到秦巴山工作。没有一个人说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话,但他们的行动却是最坚毅、最有力的表达;他们不是怨天尤人地忍受,而是胸怀坦荡地接受;他们在现实的磨砺和思想升华中早已抛弃了奉献的艰涩与不甘,感受着奉献的充实与自在。

在创新中享受成就的快乐。秦巴山工务车间管辖的线路因建于特殊年代,曾被日本专家判过 “死刑”——必须报废。但是秦巴山人着眼线路实际,大胆尝试创新,想方设法提高设备质量,保证安全畅通。他们最先提出并实行将被动发现危石侵道改为主动上山排查危石的方法,将事故防患于未然;他们最先用好用活高科技设备,采用科技保安全的做法;他们最先为大学毕业生开设科技攻关工作室,为青年人才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引导青年人围绕安全生产难题进行科技攻关。青年人才不负众望,研制出隧道渗水导流器等设备,解决了隧道单侧排水等一大批技术难题……正是秦巴山人的务实创新,使秦巴山工务车间的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成为37年无安全事故的车间,这是一个安全佳绩,更是一个惊人奇迹,令秦巴山人成就感倍增。同时,这种成就也使得秦巴山人才辈出,许多人调到段、铁路局从事管理工作,已退休的吴大顺的儿子铁蛋还到北京参加英模 报告会。

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较好地表达了主题思想,为作品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

跌宕起伏的故事吸引人。故事性强不强,是衡量一部小说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这部小说以平安树和32位铁道兵烈士陵园为线索,以秦巴山人的精神为主旋律,以平大伟和安卫东为核心人物,将秦巴山工务车间的人物及其家庭成员的故事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铁路题材小说。小说在多处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比如,安卫东被山洪冲走,生死未卜,车间气氛紧张,人人悬着一颗心,他还能回来吗?韩西旺在排查危石时,和危石一起掉下山谷,他的命还能保住吗?平萍和安唯勇恋爱后,安唯勇决定回秦巴山工作,平萍会一起回来吗?这些悬念吸引着读者不由自主地想看下去。同时,小说情感饱满,在多处设置情绪高点,打动人心。 比如,韩西旺得了绝症的儿子央求哭泣的奶奶: “奶奶,你别哭,好吗?你看我好好的,我还可以活到20岁。”还有,孙小萌抱着勇勇快步往车站走,勇勇在妈妈的怀里挣扎着,伸出小手向爸爸的方向使劲地抓着、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哭喊 “我要爸爸,我要爸爸”……这些人物对话,加之环境描写、气氛渲染,让生离死别的痛楚漫延开来,直抵心灵,令人动容。

精心巧妙的构思启迪人。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能将发生在众多秦巴山人身上零散的事件,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不露痕迹地整合在一起,这是作者精心构思、巧妙安排的结果。 比如,王秀文 “把孩子拴在床上,把自己拴在桥上”,平大伟当红娘,李和平与吴大顺的儿子回秦巴山工作等故事都来源于真实生活,那么自然地被写进小说,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让路内读者感觉很接地气,让路外读者感觉十分新奇。同时,小说运用了神话传说的表现手法,讲述那棵上千年的白果树不结果的故事:武新权连长埋葬于树下后,第二年竟然结满了白果,而且这条线路再也没发生过事故,当地人称它是保平安的老神树,甚至把它视为精神图腾。此外,小说还巧妙运用了象征手法,让平大伟和安卫东两人搭班子,构成 “平安”的班子,以象征线路安全;让平萍和安唯勇喜结连理,喻示着平安再延续。这种在名字上下功夫的手法,在 《红楼梦》中有大量运用,比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名字,合起来就是 “原应叹惜”,喻示最后的悲剧性结局。由此可见作者在人物名字上是费了心思的。

鲜明生动的人物感染人。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艺术使命。高尔基说,托尔斯泰的人物使人常常想伸手去 “抚摸”。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或浓或淡的笔墨塑造了一大批小说人物形象,尤以平大伟、安卫东两位人物的塑造最为成功。作者通过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描写把平大伟塑造成一个性格内敛、踏实稳舰喜欢观察、善于思考的党支部书记形象,而把安卫东塑造成一个思维敏捷、勇猛好进、作风干练、果敢力行的车间主任形象。平大伟很有思想,说话喜欢循循善诱、步步推进,然后再托出自己的想法,而安卫东一般喜欢单刀直入、直抒胸臆。 比如,平大伟给安卫东讲述想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大家建设文化生态园的一段话就颇具代表性。他的语言透着哲理的光芒,非常符合党支部书记身份,让人读后很受益。安卫东说话的风格则迥然不同。 比如,他动员大家整治设备提速的一段话: “我就不信这个邪,我今天就把大话给撂这儿了,那就是彻底改善这段线路,先不说别的,一年内,提升到五十公里。娘的,我就不信,弄不成。”然后,他就真进洞整治隧道设备去了。看到这里,读者不由得生起喜欢他敬业、感叹他太狠,但又佩服他勇猛的复杂情感,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车间主任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

小说因生活而丰盈。这部小说是作者萧迹将创作之锚深深地扎进秦巴山腹地,和秦巴山人进行无数次心灵对话的结晶。他以丰富的想象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很好地展现了秦巴山人的精神,讲述了秦巴山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铁路故事,也是一个中国故事。

关键词

西安铁路局巴山工务车间

西安铁路局巴山工务车间在陕西省镇巴县境内,与四川省万源市、巴中市接壤,位于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担负着襄渝铁路81公里线路、78座桥梁、58座隧道的养护维修任务。

自1978年成立以来,车间干部职工安心山区,科学养路,完成了陕西每年5200多万吨物资、2100多万人次进出川、渝、鄂的运输保障任务,创造了37年安全无事故的纪录,培育形成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为基本内涵的“巴山精神”,被中共陕西省委誉为“新时期的延安精神”,在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交流会上介绍。

数年来,巴山工务车间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国家级荣誉9项、省部级荣誉33项。2015年3月,中宣部将巴山工务车间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