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蝶共舞 大美人生

铁路文艺   2018-09-28 08:59:09  12浏览 作者:

■王 毅

河南洛阳瀍河回族区有一栋老旧的居民楼,楼道贴满了小广告,墙皮早已脱落,墙上凹凸不平。这座小楼常年寂静,节假日里,走亲访友的人们使它显得热闹了些,再者就是三楼孙保定家经常来往一些神秘客人,这些客人大多是生物学界的专家、教授。

邻居们刚开始都挺纳闷,毕竟生活在这栋楼的人都知道,孙保定只是郑州车辆段洛阳运用车间的工长,跟大多数铁路职工一样,实在、质朴。没过多久,小区里就传开了,“咱们这小区里藏着一个蝴蝶‘博物馆’,在孙保定家,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装了1万多只蝴蝶呢。”听说的人都张大了嘴。收藏蝴蝶只是孙保定的业余爱好,但他的收藏却比整个河南省的蝴蝶种类还要多130多种,比河南科技大学动物标本馆的收藏还要多500多种。

600多种、1万多只蝴蝶,装满的不只是孙保定6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有他30多年的青春年华。孙保定说,收藏蝴蝶源于自己青年时的一瞬间触动。享有牡丹花城美誉的河南洛阳,一到春天,到处都是牡丹花。20岁那年,跟父母游园的孙保定看到那万千的蝴蝶如同大自然的舞姬,站在花枝之上,飘舞于花丛之中,与那牡丹花相互依偎、相互嬉戏。那些“会飞的花朵”勾勒出的美,触动了孙保定的心。

从那以后,孙保定开始收藏蝴蝶。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带上捕蝶工具深入各地景区,寻觅蝶踪。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的小溪旁,蝴蝶像下雨一样从天上往下掉;洛阳栾川,几百只同类蝴蝶在溪边戏水……这些精彩的记忆印刻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同样翻腾在脑海里的还有那些充满奇幻又极其危险的镜头:他在深山老林里与毒蛇较量过、被刺蛾幼虫蜇伤过、被隐翅虫释放的毒汁液感染过……但危险从未让孙保定退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挡他追逐蝴蝶的脚步。30多年来,他拿着自制的6米“加长版”捕蝶网,走遍了国内所有知名的蝴蝶“基地”。

捕蝶,需要沉着的心态、快速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对蝴蝶的深入了解。为了全面掌握蝴蝶的分布、种类、习性等知识,孙保定上网查阅了100多本与蝴蝶相关的电子书,跑遍了河南省的大书店,购买了《中国蝶类志》《生态图鉴》《河南昆虫志》等30多本书籍。他潜心研究、反复琢磨、实地实物了解,形成了一整套捕蝶理论和方法。比如,早上蝴蝶多且飞得低,因为要觅食,在寄生植物上停留时间也比较长;蝴蝶的起飞方式一般是直线向上,捕捉时必须要从上往下罩,动作一定要是轻轻地从上往下罩,才能保持蝶翅的美观性和完整性等等。

孙保定捕蝶有两个原则,一是不捕捉国家保护物种,二是每个品种只捕捉3只。因此,每次捕蝶归来,孙保定总是小心翼翼地进行定型、展翅、烘干、防腐等一系列处理。

“蝴蝶标本怕潮、怕蛀,我专门定做了800多块展板对它们进行密封处理,每年仅保养就得花去8000多元。”孙保定惜蝶如命,耗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

有一次,在洛阳栾川山区捕蝶时,孙保定发现了一只体型较大、形状特异的蝴蝶,硕大的蝶翅将近15厘米,色彩鲜艳,黑黄分明。这种蝴蝶的学名叫金裳凤蝶,又名帝王蝶,仅在我国南方个别省份和东南亚地区栖息,不属于本地蝶种。回到家,孙保定第一时间请来了河南科技大学动物标本专家刘玉卿,经研究确认,金裳凤蝶“北飞”的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使一些蝶种在生理和生活习性方面产生了变化。正如蝴蝶效应一样,河南地区发现金裳凤蝶的消息立刻在社会上引起轰动,2年以后,孙保定在栾川山区发现金裳凤蝶的事件,被载入《洛阳志》。

2007年,孙保定受龙门海洋馆的邀请,举办了一场蝴蝶标本展览,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学习。在展览中,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让孙保定动容。见此情景,一个愿望逐渐在他的心中扎根。孙保定决定在洛阳建一个昆虫博物馆,免费让大家参观、欣赏,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昆虫、亲近自然,同时为昆虫研究做一些贡献。

本文图片由王毅摄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