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牡高铁凭什么通过春运大考?

铁路评论   2019-03-01 15:40:01  207浏览 作者:李研宇

今年,是哈牡高铁投入运行以来面临的第一次“春运”大考,为了保障春运的稳定、更好地应对春节过后的返乡潮,牡丹江工务段加强了对哈牡高铁管内所有设备的巡查、检查和维护的力度。(2月28日中新网)

西起有着“冰城”美誉的哈尔滨市,东至有着“雪城”别称的牡丹江市,哈牡高铁运行于“冰雪”之间,所经之处最低温度达零下40摄氏度,“高寒高铁”之称名副其实。身处中国高铁版图的“最北一横”,哈牡高铁在地理位置上的“非凡”之处与生俱来。而在史上最大规模人类周期性迁徙来临之前一个月内开通,哈牡高铁在时间节点上也格外引人注目。猪年春运这一特殊时期,对于哈牡高铁来说,既要经受第一次严寒天气的考验,也要经受第一次客流高峰的考验。然而,在重重压力下,哈牡高铁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那么,哈牡高铁凭什么通过春运大考呢?

技术彰显硬功夫。在路基冻结深度范围内填筑非冻胀性填料,在路基坡脚两侧设置“保温层”,对路基起到保温作用的同进,又可有效防止冻胀变形;隧道修建过程中采用全新的防水材料,既保温又防水,攻克在高寒地区的隧道施工难题;经过几十项防寒改造的动车,更是炼就一身不惧严寒的钢筋铁骨。从路基到隧道再到动车,哈牡高铁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中国高铁过硬的技术水平和实力。

创新凸显软实力。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低温环境下贴地飞行,寒风、冰雪都成为“拦路虎”。为了有效应对困难,铁路方面可谓是绞尽脑汁。增强列车的“嗅觉”功能,在高铁沿线部署的监测站,不间断扫描判断风速、积雪厚度等,一旦温度、风力等超出临界值,列车即自动降速;提高动车的“视觉”功能,通过运行故障监测系统等设备,实时成像监测运行途中的车体情况;为道岔装上“电热宝”,快速融化、烘干积雪,保证道岔转换自如。细处见真意,每一个细节上的创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让曾经不可一世的风雪严寒变得俯首帖耳。

坚守成就不凡路。无缝钢轨受温差影响大,热胀冷缩易导致钢轨受损,风驰电掣的高铁来回穿梭,钢轨上细如发丝的裂痕、缝隙,都会影响行车安全。顶着寒风,冒着严寒,高铁线路的维护者,每天在室外近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里要走7个小时,通过仪器辨别出不足毫米的钢轨伤痕。他们用精准求精的执着,以滴水穿石的坚守,为旅客铺就一条快捷、平稳的通途,也展现出人民铁路俯身为民的情怀。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哈牡高铁将哈尔滨到牡丹江列车的最快运行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17分缩短至2小时以内,“两小时经济圈”也随之成型。可以预见的是,哈牡高铁将成为东北区域经济振兴的一大引擎,也可为中国对俄经贸开展注入新的活力。尤为重要的是,哈牡高铁成功通过严寒考验,向世界展示出中国高铁的动人风采与独特魅力,不仅为以后高寒地区的铁路建设积累更多经验,也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增添更多“砝码”。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