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产党员三十九年的坚持与追求 ——记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丽香铁路项目部共产党员万建文
铁路评论 2017-10-17 16:02:45 163浏览 作者:孙臣领说起共产党员万建文,只要认识他的人,都会说那是个特别敬业的人。39年来,不论走到哪里,也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以“钉子”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坚持着那种勤奋认真,积极向上,坚持着军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几十年来,他获得的荣誉证书足足装满一个小旅行箱。
万建文是铁道兵出身,一直保持着军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直到现在,他床上的被褥都是叠得方方正正,床单始终保持干净平整。就连平时的衣着打扮和生活节凑,也始终保持着部队的那种严谨的军容风纪。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是从军队的熏陶中走出来的,军队的传统不能丢。
1978年春,万建文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行列,成为了一名军人。自那时起,高中毕业的他,就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基建事业。参军入伍后,经过短暂的新训,他被分配到当时的89347部队2营7连,参加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关角山隧道病害整治。
关角山隧道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关角公社境内,轨面海拔3690米,隧道全长4005米,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高隧。由于地质构造问题,已经建成通车的关角隧道,受地质变化影响,隧道发生挤压变形,边墙侵线,底部向上隆起,已经危及行车安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还处于部队运管的青藏铁路,开始了关角山隧道的病害整治工作。
万建文所在的连队负责处理隧道边墙和拱部侵线,主要是对混凝土浇筑的边墙和拱部侵线部分进行凿毛,用钢錾和锤子把侵线部分一锤一锤的凿掉。根据凿毛的厚度,每个战士都有规定的任务,每天要完成2平方米或3平方米。战士们在简易台车上一手扶着錾子,一手拿着一斤多重的锤子,不停地移动錾子、用锤子使劲地砸。没有人知道一天要砸多少锤,他们只是机械性地重复着。
“刚开始的时候,一天也完不成半平米,胳膊疼得想哭。那时候总是想家,觉得即使在家干农活,也不会这么累。但是部队是一个纪律性很强的集体,当逃兵可是很丢人的事,只能咬牙坚持。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虽然还是很累,但胳膊不疼了,干起活来也就有劲了,敢和老兵们比赛了”。万建文说起那段经历,流露出一种难掩的自豪感。
1980年8月的一天,万建文一如往常,正在拱部一侧专心的凿毛,已经凿过顶部突然掉下一大块混凝土,足有200多斤重。他说:“那天的任务是3平米,10小时都很难完成。所以一点都不敢分心。当时那块混凝土掉落时,自己就本能地闪避了一下,刚好避开整个身体,但右胳膊还是被擦了一下,衣袖都被擦破了,感觉火辣辣的疼。如果砸着头部或身体,那肯定非死即伤。虽然当时非常后怕,但没有时间考虑那么多。旁边的几个战友都跑过来问伤到没有,我说只是右胳膊擦了一下,不要紧。随后就继续投入了工作”。万建文说,在青藏铁路关角山隧道病害整治的3年多时间里,因为轨面有换仰拱的5连和6连,出渣的轨道车、翻斗车络绎不绝,站在梯子上给边墙凿毛,既要注意行驶的车辆,还要注意梯子的稳定和头上随时可能掉落的混凝土块。到了冬季,还要留心隧道顶部因渗水而结冰的冰锥,那些冰锥因为受到震动,随时都可能掉落,万一砸中,那也会危及生命。所以在关角山隧道病害整治过程中,自己遇到过好几次危险,庆幸的是都没有伤及身体。
随着关角山隧道病害整治工作的结束,1983年5月,部队转场到了陕西省白水县,参加罕东铁路修建。当时自己所在的7连主要担负杜康沟大填方下面的引水隧道施工。从杜康沟上面的地面到引水隧道工地,足有100多米高,边坡几乎是垂直的,上下都非常危险。说是沟,其实就是一个大峡谷,沟谷深切,河面宽阔。为了减缓坡度,连队开辟了一条20多个急弯的“之字形”的小路,上一次坡中间都要休息三、四次,还是累的喘不过气来。杜康沟都是黄土,没有石头,常常因为下雨路滑会发生危险。有好几次,因为下雨,很多战士都摔成了泥巴人,还有人差点掉到沟里去。
由于引水隧道是黄土隧道,所以开挖时风险很大。遇到渗水或者阴天下雨,隧道就成了泥巴隧道。如果支撑不好,就好发生塌方。为了确保安全,上级要求整个隧道都使用方木支护。大家就把长6米、截面20公分见方的方木,一根一根地从100多米高的地面扛到隧道里,作为立柱和横梁支立起来,横梁上面再用木板铺好,这样上面即使掉落一点土块,也不会砸到下面的人,下面施工的人员就安全多了。
引水隧道进入高填方下部时,也就进入了杜康沟的最底部,冬季水流不大,但下面是好几米深的淤泥。隧道施工必须先清淤。清淤工作非常困难,也非常危险。但作为一名战士,不论多么危险,都必须冲锋在前。万建文看到一些战士有畏惧情绪,就找来木板垫在淤泥上,这样就不至于陷下去。垫好木板之后,他第一个走过去清淤,一边挖泥往外甩,一边还要注意脚下的木板下陷,可以说是提心吊胆。因为一旦陷进去,几米深的淤泥,根本出不来。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战士才有畏惧情绪。在他的影响下,大家也都找来木板,开始了清淤行动,工作也就顺利展开了。
正当罕东铁路建设进入高潮阶段,1984年1月1日,随着中央军委一声令下,铁道兵18万大军脱下军装,集体转工,并入铁道部。战士们面对军旗,含泪向军旗致最后一个军礼。许多人哭出了声,对那鲜艳的领章帽徽万分不舍。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从此,万建文也成了一名走南闯北的铁路建设者。正是在这年底,他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成为全团学习的楷模。
在完成罕东铁路建设后,万建文随同大队人马奔赴河北宣化,参加我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秦铁路建设。他所在的连队担负着张家湾隧道横洞进正洞的掘进施工,他也就成了风枪手和支模工。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可移动性二衬台车,每次衬砌施工,都是由支模人员将一块一块的小型钢模板或者木模板拼接在一起,使用外部固定法,将拼接组成的模板固定成整体模板。这样的支模工艺,很容易出现错台和跑模。因此,支模工的技术直接关系到混凝土衬砌质量和外观美。连队也对支模人员的技术素质、工作态度、责任心要求非常严格。万建文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支模技术,对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去做,丝毫不敢马虎大意。
由于他虚心学习,善于总结经验,经过两个月时间的实践操作,很快就能胜任支模工作,并能独当一面。成为了支模工班的顶梁柱。凡是他负责支模的地方,不论是隧道边墙还是拱部,从未发生过一起跑模、错台,更没有出现过爆模事故,受到连队领导和支模班同志的一致好评。为此,万建文先后5次获得连、营、团(改工后的一段时间里,仍保留着部队编制称号)授予的“先进个人”称号。
因工作成绩突出,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万建文受到领导和职工们的肯定。1986年8月,他被派往北京建指铁城公司学习房建工程。在这里学习的3年多时间里,他不仅认真学习房建工程的各项技能,还自修完成了大专学业。掌握了房建工程的所有知识,从看图到测量放线,从现场指导施工到一般房建工程的设计,他都表现得得心应手。并且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思想上、行动上入党的共产党员。回到单位后,先后担任咸阳基地建筑公司测量、统计工作、西安灯泡厂厂房建设技术主管、湖北荆门市市政工程象山大道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甘肃省皋兰县房建工程副经理。其间,多次被评为公司“文明职工标兵”、“先进个人”、“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
2006年,福厦铁路开工建设。万建文被派往前宅大桥工地担任现场管理。福建的夏天酷热难当,作为现场管理负责人的他,必须昼夜坚守在施工一线,要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管控。从桩基开挖到钢筋绑扎,从混凝土浇筑到振捣,每一个细节都要亲自检查验收,以确保施工质量和人员设备的安全。由于太阳毒辣,经常被晒得脱了一层皮又一层皮,甚至洗脸洗澡都会感到皮肤疼痛难忍。尤其是关键节点或隐蔽工程,他会毫不退缩地坚持旁站。晚上还好坚持,到了白天太阳非常大,职工们就劝他到庇荫的地方休息一下,但他总是说:看不见你们干活,就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能够按照规范去做,我不放心,所以我就得和你们一样坚守在现常职工们都说他橡根钉子,到了关键节点,总是死死地钉在工地上,一步都不肯离开。在他的坚持下,工地进展神速,每天以5根桩基的开挖、浇筑速度快速向前推进,使大桥桩基浇筑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顺利完成。
那时候工期异常紧张,上级下达的施工任务都是按照工期倒排计划。为了确保计划落到实处,万建文自己绘制了施工节点网络图。每一天的任务都标记在网络图上。哪个环节需要什么设备、需要多少劳动力、需要什么技术工,他都一一标记下来,并且每天吃住都在现常就像职工们说的那样,橡根钉子钉子工地上,始终坚持规范作业。即使在台风来临时,职工们都去宾馆避台风的时候,他却不肯离开工地,在大桥墩柱旁用钢模板搭一个小窝棚,提前备好干粮和水,自己和值班员住在那里。正是他这种钉子精神的坚持,大桥施工中未发生一起安全和质量事故,工程建设也被业主认定为“放心工程”。万建文也被公司授予“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
经验就是财富,有经验的干部就是企业的宝。2009年初夏,向莆铁路上场,公司领导考虑到向莆铁路清泉大桥是整个标段的硬骨头、“卡脖子”工程,必须派一个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负责大桥施工。于是,一纸调令又把万建文调到了向莆铁路工地。
清泉大桥地处当时的黄石镇附近,交通繁忙,工地旁车来人往,施工中必须确保行人和车辆安全。万建文还是把他的那种钉子精神带到了大桥工地。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风里雨里,他总是吃住在施工现常由于工地都是黄土,一遇到雨天,不仅非常湿热,还满地黄泥巴,特别黏鞋子,走路都很累。可是万建文却从不肯偷懒,每天就是围着桩基开挖现场转来转去。工人们和他开玩笑说:“桩基开挖很简单,就是按照标准尺寸挖个大坑,你不用整天守在这里,你可以去黄石镇逛逛街,看看街上的风景”。万建文却说:挖坑也有技术,会挖的就挖得快、挖得好、挖得标准,不会挖就挖得慢,挖得不成形状,还会影响安全。
到了桩基钢筋笼编织的时候,万建文更是丝毫不敢大意。因为一些工人为了赶时间,偶尔会在钢筋绑扎时不认真按照规范作业,有时甚至随便把扎丝绑在钢筋连接处拧几下完事。这样在混凝土浇筑时容易发生钢筋偏离原位置,就会影响到混凝土浇筑质量,进而影响到桩基质量。因此,他总是寸步不离地守着现场,随时检查钢筋绑扎情况,看看有没有尺寸上的误差、绑扎是否牢固。
桩基施工在他的坚持下,如期完成,顺利进入墩柱施工。墩柱施工更不能出现任何失误,这关系到大桥的质量和开通后的列车运营安全。从钢筋笼编织、模板安装到混凝土浇筑,各个细节都必须严格控制质量。钢筋笼的规范执行自不必说,模板安装也是整个工序中最麻烦、最危险的重要环节。一旦稍有大意,几吨重的模板吊装就可能发生碰撞和伤人事故。万建文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当然,模板安装中更要注意加固工作,决不允许出现错位或爆模事故,那可是重大责任事故,不仅影响工程质量,还会影响施工人员的安全,甚至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谁都承担不起。墩柱施工的那些日子里万建文就象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转到这个桥墩检查钢筋笼绑扎,转到那个桥墩查看模板安装,爬上爬下,整天是一身油污一身汗。在他的辛勤努力下,清泉大桥主体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安全质量有序可控。万建文也受到建设单位的肯定,2009年,他同时被公司和业主授予“先进个人”。
湖北十堰至甘肃天水高速公路工程,是国家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承建的十天高速公路23标段白河匝道桥,是全标段的“咽喉”工程。因此,2010年开工建设时,万建文又被调到了十天高速23标工地。这里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的白河县,属大巴山东段,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省郧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旬阳县相连。位于秦头楚尾,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单位承建的白河匝道桥,就位于安康河与白河的交汇处,向下进入汉江。工程就在山谷之中,交通不便,工程物资运输困难。受山区地势影响,经常遭遇突发性的山洪袭扰。
2011年夏,那天本来是一个好晴天,没有下雨的征兆,施工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大约晚上6点,正当匝道桥施工进入关键的梁体浇筑准备时,工地突然毫无征兆地发生了巨大山洪。浑浊的泥水,挟裹着山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咆哮着涌向匝道桥施工工地。严重威胁正在施工的匝道桥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当时正在工地指挥混凝土浇筑的万建文,听到旁边的职工大喊“山洪来了”,急忙指挥人员撤离,并迅速将撤离到安全地带的职工召集到一起,挑选了一批年轻力壮的员工,组成了一支抗洪抢险队伍。
“作为共产党员,危险时刻就是要冲锋在前”。万建文说:“那时候,看到汹涌的洪水,大家都很害怕。但是工地上大批工程物资和机械设备,眼看着有些已经被山洪冲走,大家非常着急。几名共产党员和几个曾经当过铁道兵的老同志,看到工程物资被洪水卷走,非常心疼,不顾危险,冲到洪水边就要跳下去抢救工程物资。我急忙拦住他们,让其他同志找来绳索,一部分同志在岸上拉住绳索,下去抢救工程物资的同志抓住绳索一点一点地向工程物资靠近。当时就只有一个念头: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哪怕捞出一根钢筋或者一块模板,就减少一点损失”。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由于山洪太急,还夹杂着山上冲下来的石头,洪水中抢救工程物资的同志随时都可能摔倒负伤。岸上的同志们也十分焦急,打开了探照灯,不停地喊着要大家注意安全。“当时我走在最前头,明显感觉洪水力量太大,即使跨着马步也根本站不稳。一旦被洪水冲倒,后果不堪设想。好在我已经接近了靠近岸边的一大堆钢筋,抓住了钢筋头。但想拖动钢筋非常困难。岸上的同志传递过来半捆铁丝,下水抢险的几个同志陆续来到了钢筋堆跟前。大家互相扶持着,有条不紊地用铁丝一点点把那些还没有冲走的钢筋固定在一起。当我们正准备再往前一点,想把几块冲下来的钢模板捞出来时,山洪越来越大,为了安全,我们不得不撤退出来”。在这次抗洪抢险中,由于他带领职工们积极抢险,受到公司表彰,他本人也被评为“先进个人”。
说到这次抗洪抢险,万建文至今心有余悸。“幸亏大家及时撤了出来,不然恐怕我们那些人早就埋骨白河了。我们刚上岸,一股巨大的洪峰就冲了下来,那种咆哮的声音和冲击的力量,让岸上的人都感到了非常厉害的震动。一些几百斤重的大石头,滚动着,碰撞着,那声音震耳发聩。我们撤出来之后。小跑着赶回宿舍,看到的却是一片汪洋,整个宿舍区都被淹没在了洪水中。大家趟着水去抢救被褥和洗漱用品,被褥都被泡在了洪水里。那一个晚上,我们都没有睡觉,好在一百多名职工都安然无恙”。
2012年初,万建文被调到了云南的广通至大理快速铁路工地,负责祥云南站的站场施工和征地拆迁协调工作。习惯了坚守的他,除了对外协调的时间,几乎整天就守候在站场工地。一个挎包,装着一卷厚厚的图纸,一个钢卷尺,一个计算器,一个笔记本和一杯水,陪伴万建文在站场工地坚持了近3年时间。工地上到处都在施工,30多万米旋喷桩,几台钻机同时作业。还有7、8台旋挖钻,也在不停地工作。软基处理地段,还有有一段换填。万建文每天就是不停地来回检查各个钻机的施工规范情况和换填地段的施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祥云地处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交界,属横断山系云岭雪山余脉,祥云南站海拔2000米左右,紫外线强烈。万建文每天奔走在施工现场,难免受到紫外线灼伤。但工地施工繁忙,车来人往,十几台各种型号的钻机昼夜施工,换填地段也同样紧张忙碌,他根本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哪里还顾得了太阳暴晒或者阴天下雨?那段时间谁见了他都开玩笑说:“你都快晒成黑人了”。领导也心疼他,劝他太阳大的时候,就找个阴凉地方休息一下。可他却说:“不敢休息啊,怕那些钻机作业人员偷懒,桩孔深度不够时一旦移动钻机,麻烦就大了。再说了,钻机定位、换填段碾压,都得盯紧了,哪一个环节也不敢疏忽,坚持一下就好了”。在万建文的坚守中,祥云南站10多个涵洞很快完成了建设,换填地段和30多万米旋喷桩施工也如期完成,路基填筑逐步成型。2013年底,因工作成绩突出,党性原则强,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好,万建文被公司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4年底,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上场,万建文再次被委以重任:负责拉市海段10多公里的征地拆迁协调工作。铁路从拉市海东南侧进入拉市海国际湿地公园旁的山腰,环绕拉市海南、西、北三面,穿越美全隧道、姆木隧道、蒙古哨隧道向金沙江方向迤逦而去。其间跨越独古当连续梁大桥、拉市海车站、站场三线大桥、正盛大桥、美全大桥、南尧大桥等重难点工程。由于铁路经过的区域,属于纳西族群众聚居区,加上拉市海国际湿地公园对环水保要求异常严格,征地拆迁工作成了“难于上青天”的重难点工程。
上场近3年来,万建文每天早起晚归,县政府、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被征拆户家,在这些地方他成了常客。地方政府负责征拆的工作人员对他的软缠硬磨很是无奈,但被征拆户的群众并不理解。因此即使千辛万苦征拆的地段,也经常受到群众阻工。一些人甚至直接把各种车子开到隧道门口,或者直接堵路,目的就是毫无理由的要钱。今天给了钱就放行,明天再来要,不给钱立马再堵路。当地村民要求说:在他们地段修路,他们必须参与土石方和砂石料运输,否则工地土石方运输、砂石料运输就会被挡道,不准工地施工。
红线内征地拆迁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万建文只好自己每天走村串户,与村委会、村民小组和被征拆户协商,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国家铁路建设,理解施工单位的难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征不下地来,加快铁路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业主只看进度质量,不会因为征拆进展艰难而延长工期。作为征拆办主任的万建文,尽管天天奔波在征拆现场,奔波在被征拆户和地方政府之间,甚至为此还患上了眼疾,每天靠吃药打针坚持着,但他丝毫没有退缩。尽管有许多难言之苦,一肚子苦水无处倾诉,但为了项目能够多开工作面,依旧没日没夜的奔走在征拆工作岗位上。正是他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下,2016年9月,拉市海车站站场征拆在重重困难中,完成了全部征拆工作。万建文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滇西铁路建设指挥部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项目要进度,工人要干活,业主要工期。土石方运输、砂石料运输受制于村、组的运输户,征拆工作困难重重。好在万建文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有一种敢于坚持正义、永不服输的“钉子”精神,今天盯在镇政府,明天盯在村委会,后天跟着小组长、被征拆户,轮番轰炸,软缠硬磨。对被征拆户更是不分白天晚上,走到哪跟到哪,不停地灌输征拆政策,和他们拉家常、交朋友,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万建文的努力下,拉市海征拆工作一点点、一步步打开了局面。从站场大面积征拆天天被堵到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保证了站场的施工,到三线大桥、正盛大桥、南尧大桥的步步推进,基本保证了桩基施工。虽然目前仍有近20户被征拆户尚在红线之内,但相信在万建文的不懈努力下,以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一个一个关键节点去打通,征拆工作终究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每当说到征拆难时,万建文就会说:“咱是一个军人出身的老党员,再苦再难也不能退缩。项目领导把这项工作交给我,我就要坚持下去,对项目领导负责,对职工们负责”。这就是一个参加工作39年、有着31年党龄的老同志,这就是领导和职工们心目中那个正直、勤恳、工作认真、追求完美、敢于坚持正义、具有“钉子”精神的万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