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党员真情守护英雄桥

铁路资讯   2021-07-04 08:59:34  0浏览 作者:

■肖培清 陈 斌

6月15日,在北京二七剧嘲庆祝建党100周年 铁路老物件精品说”展演活动现场,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工务段杨连第桥隧工区工长李玉斌和父亲李长贵作为守护英雄桥的“铁三代”党员家庭,登上大舞台,讲述他们祖孙三代不忘初心、传承“登高精神”,守好、护好杨连第桥的故事,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从小听着杨连第烈士故事长大的李玉斌,有着舍不掉的英雄情结和与大桥割不断的感情。从记事起,负责养护杨连第桥的爷爷、父亲就经常为李玉斌讲述英雄事迹,讲述一代代铁路守桥人艰苦奋斗的往事……

在陇海铁路河南三门峡段,有一座以登高英雄杨连第名字命名的铁路大桥——杨连第桥。杨连第桥原名陇海铁路8号桥,1921年由法、英、比利时专家共同设计,历时4年建成。大桥高45米、长172.5米,地处峡谷,东接槐沟隧道,西连陇海铁路最长的硖石隧道,四面峭壁环绕。该桥是陇海铁路的咽喉,战争中屡遭破坏。

1944年,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将桥梁炸毁,只剩下5个桥墩。1949年8月,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时,铁道兵战士杨连第机智勇敢地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获了“登高英雄”光荣称号。杨连第在朝鲜战场上光荣牺牲后,被追认为志愿军一级英雄。

“铁路架在半山腰,火车飞驰冲云霄。”这是对陇海铁路杨连第桥的生动描述。这座桥担当着陇海铁路客货运输任务,是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陇海铁路上最高的一座桥梁。至今,当地村民中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8号顶,8号顶,失手掉成饼;8号端,8号端,上桥如上天。”由此可见杨连第桥的高与险。

半个多世纪以来,杨连第烈士的登高故事一直在当地传颂。他留下的“登高精神”跨越时空,成为守桥护路人的“精神高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铁路人不畏艰难,忘我工作,确保铁路运输大动脉安全畅通。

李玉斌一家祖孙三代党员与这座大桥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50年代,负责杨连第桥养护维修任务的桥隧工区条件比较艰苦,没水、没电、路不通,职工住的是“干打垒”土坯房。他们每天要沿着陇海铁路过大桥、钻隧道,步行到山那边的镇上买粮买菜,用背篓背回来,往返约10公里;吃水要到1公里外的山下打水,然后沿着狭窄陡峭的台阶艰难地挑上工区。那时,挑水是每个职工下班后的第一件事。1957年,李玉斌的爷爷李德旺在陇海铁路建设时期就来到大桥上工作。多年来,无论是对桥隧设备的养护维修,还是在工区买粮买菜、挑水做饭,他都抢在先、干在前,时刻发挥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李德旺在这里坚守了18个年头,直到退休。李德旺的家在河北宣化农村,每年秋收农忙时节才探亲回一次家。每年春节,他都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奉献在工作岗位上,确保大桥安全畅通。

1975年11月,李德旺的儿子李长贵子承父业,来到杨连第线路工区工作。李长贵的爱人家住三门峡观音堂镇,1979年3月,他们结婚以后便把家安在了工区。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在养路工、班长的工作岗位,还是在工长的管理岗位上,他都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品德,像父亲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辛勤劳动和汗水护卫着大桥的安全畅通。在30年班组长的职业生涯中,李长贵把工区管理得井井有条,所养护的线路设备始终处于优良状态。工区地处偏僻,职工生活单调、枯燥。作为工区的“领头雁”,他积极推行“严格管理+人文关怀”的理念。每当遇到职工过生日,他都要组织职工欢聚一堂,点蜡烛、唱生日歌,共同分享快乐。多年来,李长贵把工区当成自己的家,时刻用党员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职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都留在工区应急值守,把休假的机会让给其他职工。他在工区里度过了30多个春节。

从小听着杨连第烈士故事长大的李玉斌,有着舍不掉的英雄情结和与大桥割不断的感情。从记事起,负责养护杨连第桥的爷爷、父亲就经常为李玉斌讲述英雄事迹,讲述一代代铁路守桥人的故事。他从小就有这样一个梦想,将来一定要站在杨连第桥上,和父辈们一样,用检修锤保卫这座英雄桥。

2000年,李玉斌从部队退役,来到铁路工作。2008年,他主动申请来到杨连第桥隧工区工作,成为一名桥隧工。每次经过杨连第桥,他总是回想起儿时的故事,念念不忘父辈们巡视检查桥梁的场景。

第一天上班,父亲就提醒李玉斌,你是一名党员,到了桥上,班要接好,工作要干好,更要把杨连第“登高精神”传承好。后来李玉斌才知道,这也是当年父亲到杨连第桥上班时,爷爷曾嘱托他的话。多年来,他时刻牢记祖辈和父辈的嘱托教诲,不忘初心,精心养护桥隧设备,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和第三代杨连第桥的护桥人。

养护桥梁需要定期对桥梁下的钢构架、托架等部位进行除锈、刷漆作业。蹲在悬吊于大桥外的一块狭长木板上工作,稍微一用力,木板便在半空中“荡秋千”。年轻的党员李玉斌总是冲在前面,工友们称他为“秋千哥”。

杨连第桥地处峡谷风口,经常出现大风。特别是春运期间,大桥上的气温更是低至零下10摄氏度。李玉斌带领工友们克服各种困难对桥上的护轨、螺栓和防爬器,桥梁下部的墩台、梁体与支座等部件实施精检细修。“线路通过的客货列车多,频繁时平均每5分钟就通过1趟列车。”李玉斌介绍。去年9月,在为期半个月的杨连第桥“美容”施工大会战中,他带领党员施工突击队克服作业场地狭孝高空危险等诸多困难,上至桥面、下至墩台,突击对钢梁、墩台、支座等设施进行清洗、除垢和刷漆,圆满完成了任务。

为更好地继承弘扬杨连第精神,李玉斌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起了杨连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的工作,主动为参观者讲解杨连第的登高故事。13年来,李玉斌定期带领党员去杨连第烈士纪念碑前祭扫,到杨连第烈士纪念馆聆听英雄故事,坚定干事创业的理想信念。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三门峡、洛阳和郑州地区的铁路、地方企事业单位组织党员到杨连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和主题党日活动,他义务为参观者讲解杨连第的英雄事迹。近4个月,他接待800余人次,讲解40余场次。每年清明节前夕,许多游客和学生都会到杨连第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篮、缅怀英烈,参观杨连第桥和烈士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13年来,李玉斌先后接待当地中小学校师生和企事业单位人员1万余人,义务讲解300余场次。

李玉斌一家祖孙三代党员在大桥上默默守护了60多年。他们是杨连第“登高精神”的传承者和宣传者。

本文图片由陈斌摄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