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二局牡绥铁路施工纪实

铁路资讯   2013-01-30 16:34:20  114浏览 作者:高志伟,贺学君,马贵福,王智海,孔祥文

苍茫林海,壮阔雪原,威虎山下,牡丹江畔。这里有“中国雪城”之称的牡丹江奇美雪景,也有被誉为“塞北江南”的镜泊湖山水,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蕴涵着悠久的传奇故事。“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以及《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故事,给这片神奇土地赋予了英勇和激情的色彩。如今,在这辽阔的林海雪原之中,一条钢铁巨龙蜿蜒前行,这就是二十二局集团哈建公司正在建设的牡(丹江)绥(芬河)铁路。英勇无畏的全体建员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舍我其谁的必胜信心,在百余里的施工线上演绎着新的感动和风采。

逆势上扬

牡丹江至绥芬河既有铁路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新建牡绥铁路全长138.8公里,为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牡绥铁路实施扩能改造后,两地运行时间将由原来3小时缩短为40分钟。它的建成通车对缓解绥芬河口岸运输压力,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推动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拉动黑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委托哈建公司承建的牡绥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一标段辖长65.58公里,全段路基填土石方618万方,双线隧道6座,特大桥8座,大中桥及涵洞70座,工程造价31.2亿元,计划工期42个月,后调整为60个月。牡绥铁路项目战线长、工程量大、涉及专业多、征地拆迁难、质量标准高、安全卡控严,是一块相当难啃的“硬骨头”。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硬仗、恶仗。

2010年7月开工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铁路基建形势急转直下,建设速度放缓,牡绥铁路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寒流”,资金高度紧张,施工生产举步维艰。面对严峻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压力,哈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振兴,党委书记刘滨等班子成员,牢记集团董事长刘国志在开工动员会上明确提出的“你们要跑步上场,抢占先机,创新组织模式,发挥资源优势,坚定必胜信念,背水一战,争第一,保第一,在全线打出二十二局集团的威风”的殷切嘱托,积极组织研判形势,分析制定应对措施,要求项目部直面严酷的生产形势,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力活化经营方式,狠抓责任成本管理,降低经营风险指数,确保项目经营管理在“逆势”中保持向好活力。

为了激发项目的内在活力,公司对牡绥项目组织架构、核算方式进行新的调整,强化了集中管控。项目经理由第一工区(项目分公司)负责人李宝成担任,直接对业主、二十二局集团和项目负全责。其他工区人员相应划归项目部或作业队进行统一管理,杜绝各自为战,全面提升了管理的集中度和有效度。同时,他们调整优化核算方式,项目的核算方式由原来的项目部、工区的“两级管理、两级核算”调整为现在的项目部、作业队的“两级管理、一级核算”,减少了管理层次,压缩了费用支出。

项目部在生产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全力应对,采取垫付资金等手段,千方百计化解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确保了施工生产有序推进。在全体参建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的工程进度排在了全线参建单位的前列,在建指组织的激励约束考核中多次被评为甲级,2011年质量信誉评价获全标段第一名,2012年项目部荣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颁发的火车头奖杯,项目经理李宝成获火车头奖章。

创新驱动

牡绥铁路工程涉及专业门类多,施工条件复杂,作业环境差。尤其是每一座隧道、每一座桥梁都像一个个“拦路虎”,项目部用“科技利剑”开路,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施工现场每天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在那些数不清的“难题”背后,除了有建设者辛勤的汗水,更多的是施工技术创新的智慧与勇气。

牡绥铁路工程位于东北高寒地区,地面冻结深度达2米多,且地下水系发达。由于全线多座隧道属于浅埋隧道,在冬季极易发生冻胀现象,一旦遭到冻裂,就会发生严重的质量事故,并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如何解决防水和冻胀,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对于第一次在东北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攻关课题。项目总工周广义、副总工范春宇带领他们的技术团队,废寝忘食地展开了技术攻关。为了防止冻胀对隧道结构产生危害,他们在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上狠下工夫,采取了中心深埋水沟、双侧设保温水沟、环向设透水盲管等排水措施,“防、排、截、堵”,形成了一整套符合规范要求的排水施工方案。施工中他们严格执行既定的方案,分别在隧道初期支护背后、初期支护与二衬间设置透水盲管和防水板,将渗水最终汇聚到深埋水沟后排出,并在盲沟表面铺设宽1.5米、厚2厘米的聚氨酯保温板,防止排水管冻胀。精心谋划,精心施工,换来了可喜成果。已经贯通的马玉兰隧道和磨刀石1号隧道没有发生冻胀现象,排水性能良好,隧道二衬无一处漏水。项目部的《严寒地区隧道深埋排水系统施工技术》在局集团公司施工技术交流会上进行了专题交流,获得一致好评,该项研发成果正在申报省级工法。

兴源隧道为全线控制性工程,全长3427米,属于双线浅埋隧道。该隧道岩体破碎,节理发育,围岩以炭质页岩和夹泥岩为主。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围岩质地较差,裂隙水较大,特别是炭质页岩遇水软化性质明显,造成初期支护四周塑性区域地应力大,水平收敛和拱顶沉降十分严重,初期支护混凝土极易开裂,支护结构易发生大变形和侵入二衬,给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为了解决这道难题,工程技术人员在没有成熟经验和施工工艺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以兴源隧道斜井施工为“试验田”,请专家进行论证,对软弱围岩大变形施工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监控量测和安全评估,在隧道支护工法上进行大胆改进和创新,将初期支护的钢架间距、沉降预留量进行调整。在隧道掘进开挖时,增加了工字钢临时横撑的数量。在软弱围岩险要地段,采取了双重支护、扩大拱脚支护力度等措施。经过技术创新,并付诸严格的施工管理,有效预防了初期支护混凝土开裂,钢架扭曲变形和侵限二衬的问题,确保了隧道混凝土质量和施工安全。

与隧道施工相比,桥梁工程同样也遇到不少施工难题。铁岭河特大桥,全长4073米,设计时速200公里,横跨“一路一河”,即牡丹江一级支流铁岭河和绥牡高速公路,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该桥主跨长度96米,连续梁重达9890吨,是名副其实的全线第一跨。施工中,由于受山区风力影响,挂篮走行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线型和混凝土质量很难控制。为攻克这一难关,项目部技术人员在副经理邵志远的带领下展开了技术攻关。他们利用MIDAS程序对线形进行计算,使预拱度和线形得到了良好控制。连续梁浇筑时正值夏季,温度高,风力大,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们将连续梁的合龙时间选在凌晨,以减少“冷缩”空间和风力影响,收到了预期效果。大桥合龙后经过检测,轴线偏差仅为10毫米,高差仅12毫米,比允许值低了三分之一。大桥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经检测全部达到设计要求。

精益管控

在工程承揽中,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工程项目往往都是低价中标,加上铁路项目的停建缓建,严重制约正常的生产经营,无形中加大了成本费用,牡绥铁路工程便是如此。如何确保项目创利目标,是项目班子成员面临的巨大难题。

面对挑战和压力,他们不放过任何增收创效的机会,科学研究,精益管理,力争效益最大化。

健全完善责任成本管理制度、办法,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管控责任。项目部从一进场就非常重视责任成本核算工作,在认真学习集团和公司下发的有关“二、三次经营”文件、规定基础上,结合项目实际,编制了《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办法》、《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实施细则》、《项目部合同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和办法。同时,成立变更索赔和成本管理工作小组,明确了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即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层,项目部费用中心和成本中心为第二责任层,各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为第三责任层管控体系。施工过程严格执行二、三次经营管控制度及核算流程,确保了项目良好运行。

实行动态管理,在瞄准利润增长点上做文章。随着工程不断推进,施工环境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项目副经理兼计划合同部部长王宏权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调整思路,开动脑筋,紧密结合隧道和临近既有线施工设计方案变动频繁的实际,及时调整变更索赔方案和计划,主动与监理和业主沟通,确保现场变更资料能够及时签认,争取上报的补偿费用能够得到及时足额的批复。

为了兑现工期承诺,项目部及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增设了长度约390米的单车道无轨运输斜井,扩大了施工作业面,加快了工程进度。经过多次与业主、设计院、监理的有效沟通,铁道部已批复这项施工为I类变更,工期也相应缩短了23个月。他们还针对磨刀石2号隧道围岩地质条件非常差4773莧这一情况,及时向业主、设计、监理反映,并邀请专家到现场评估,建议调整设计方案,得到了多方认同,并获铁道部批准。目前,针对兴源隧道地质状况,项目部已将变更设计方案的报告上报铁道部和设计院。随着部分变更索赔资金的到位,有效缓解了资金紧张压力。

重点把控,规范操作,全力增收创效。项目部坚持以物资设备管理创效为重点,严密市场调查,严格比质竞价,有效降低了工程成本。在采购粉煤灰时,因牡丹江市建材市场不经销该产品,需到较远的齐齐哈尔去购买,但是材料到场价格较高。为了降低材料成本,物资设备部部长李强等人多方咨询,得知牡丹江市的两个发电厂能够生产粉煤灰,厂方给出的价格较为合理,通过公开招标竞价方式又进一步压低了价格。牡绥铁路工程设计要求使用低碱强度等级42.5的水泥,在牡丹江及周边城市的建材市场上根本找不到这种类型的水泥。经过权衡利弊,项目部决定委托厂家加工这种“特殊水泥”,派人去当地几家水泥厂进行咨询,但初步报价过高。为了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项目部联合十三局集团等多家兄弟单位对几家有能力加工的水泥厂进行公开招标,确定了合理的价格,进一步降低了采购费用。在设备采购上,项目部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坚持货比三家,比质竞价,购置的4台龙门吊较最高投标造价节约80万元。在材料的管理使用上,项目部严格规范材料进出、库手续,做到日清月结,账物相符。并在计划控制、限额领料的基础上追踪掌控实际材料消耗量,采取月份核算、考核等有效手段,把材料消耗量控制到最低限度。

和谐共进

牡绥铁路项目部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项目文化,努力构建和谐团队,促进了项目施工生产及各项工作。

塑形树誉,展示项目文化风采。上场伊始,项目党工委书记祁云生就组织制订了展示企业形象的实施方案,着力抓好项目部驻地和施工现场的环境建设,争取早树形象,快树形象,树好形象。牡丹江是享有“塞北江南”美誉的北国名城,项目指挥部驻地位于市区内。为了展示企业形象,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按照公司“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项目部租用了宽敞、大气的办公楼,办公区和生活区整齐划一,楼顶“中铁二十二局牡绥铁路一标项目部”标牌分外醒目,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简介、工程简介等标牌树立在驻地四周,企业标识清晰规范,各项制度整齐上墙,办公场所井然有序。在沿线工地上,数千面彩旗迎风招展,数百块标语大气醒目。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有条不紊的生产秩序,朝气蓬勃的队伍风貌,成为了牡绥铁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不仅加强一线和驻地环境建设,而且注重示范引领和人文关怀,打造了抓生产、促和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项目经理李宝成称得上“大忙人”。上场之初,他时任项目分部的经理,只负责分管区段桥梁、隧道、线路等方面的施工管理。他抢前抓早,迎难而上,开篇布局、安全质量管理、成本控制,无论哪一项工作都实打实地抓出了成效。2012年初,他奉命接任牡绥铁路项目经理,负责全线施工管理。艰巨而繁重的工作不但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的干劲和热情。每天清晨在别人还没起床时,他就到工地转一圈,把现场情况摸得清清楚楚,在早交班上进行统筹安排,晚上开碰头会详细总结,提出工作改进措施。尤其是在隧道和桥梁施工的关键阶段,他带领项目部有关人员合理优化施工方案,科学安排施工顺序,加强关键环节管控,确保了节点工程稳步推进。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他都坚守在一线,哪里艰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在他的感召下,项目部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及文化建设等工作排在了全线参建队伍的前列,多次受到牡绥铁路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赞誉。

项目党工委书记祁云生,身兼数职,除了抓好党建工作和项目文化建设以外,还兼管征地拆迁和后勤管理等工作。

虽然角色多、负荷重、责任大,但是他毫无怨言,身体力行,发挥着一名老党员的光和热,赢得了员工的信任和尊敬,同时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老祁常说:“施工单位工作流动性大,好比一个流动的小家,舒适、温馨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每一名员工所企盼的。”为了让大家能够吃好,吃得顺心,吃得舒心,他特别关注后勤厨师的选配和员工的健康饮食,要求饭菜搭配科学合理,确保员工吃饱吃好。

每逢节假日他都带领班子成员到作业队和生产班组,看望慰问坚守在一线的全体员工。他实实在在关心员工身体健康,定期组织体检,3年来,共组织体检达500多人次。他坚持组织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积极带领班子成员捐款,共帮助14名困难员工子女圆了求学梦。无论是员工婚丧嫁娶还是生病住院,他都在第一时间赶到,送去慰问和关怀。每逢员工生日、重要节假日、子女考上理想大学,他都会打电话或是发短信表达祝福和关心,让员工们深受感动。

项目部不仅内部和谐,而且与地方政府和群众打成一片。磨刀石镇通往北营房村、金星村的道路原是一条土路,异常泥泞难行。用附近百姓的话讲:“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特别是大暴雨后,经常造成道路损毁,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安全,周围百姓苦不堪言。

“新修的这条路对我们太重要了,老百姓打心眼儿里高兴啊,感谢二十二局集团给我们办了件大好事啊!”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满含热泪地说。

2011年的冬天,一场暴雪造成了施工作业队驻地附近的乡村公路严重受堵,积雪深达一米多,给当地百姓出行带来了极大困难。风雪无情人有情。作业队队长张进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当即组织车辆和人员火速赶往道路阻塞地点进行疏通救援,经过3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打通了道路。老百姓看到浑身挂满冰霜的干部员工,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个个竖起了大拇指。

他们打心眼儿里为老百姓着想,帮助他们解困救急,凭着一颗颗火热之心,温暖和感动着当地政府和百姓。有一次,牡丹江市领导到工地视察征地拆迁进展情况,附近十几位村民闻讯赶来。

一位老汉一把抢过电视台记者采访用的话筒,激动地说:“各级领导都来啦,俺来是向政府说说心里话。二十二局集团是实打实地为老百姓造福,得表扬,得感谢……”三载拼搏春夏秋冬,一段激情难忘岁月。截至目前,牡绥铁路项目完成产值17亿元,工程总量过半,马玉兰、磨刀石两座隧道已经贯通,全线桥梁下步工程基本完成,铁岭河特大桥架梁施工接近尾声,路基、房建等工程施工取得实质性进展,工程进度位居全线之首,施工生产正安全优质向前推进。站在建设中的牡绥铁路线上,极目远眺,眼前天际相接的铁路,宛若蛟龙腾越在雪原林海之中。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