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父子 串起四代人的家国情铁路缘
铁路资讯 2019-06-16 08:19:46 0浏览 作者:现为江西理工大学■本报 殷 杰
三对父子、四代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一首饱含家国铁路情怀的动人诗篇。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6月14日,距离父亲节还有两天,轮到王逸哲当班。
这个季节,刚刚6时天已大亮。大多数人还在睡眼惺忪地享受悠闲的假期,王逸哲却已收拾停当,匆匆来到离家最近的地铁站,赶往位于南昌西站的工区上班。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闲来无事,他掏出手机在网上为父亲选了一份礼物,想在父亲节那天,送给自己的父亲王志宏。
在很多人眼中,王逸哲是个传奇人物。10岁那年,他在3900余名考生中以第13名的成绩考入南昌市第十中学少年班;16岁时以632分的成绩,成为当年北京交通大学新生状元,专业任其挑眩2018年毕业后,年仅20岁的王逸哲义无反顾来到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通信段,成为一名通信工。
通信工可不似外界想象的那般清闲。每日早出晚归不说,沿线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无论天色有多晚、天气有多糟糕,他们都得立即奔赴现场尽快抢通。去年底,江西遭遇罕见冬汛,太阳整整俩月没露过脸。沿线通信设施受水害影响,故障频发。入路不久的王逸哲和师傅们一起背着工具袋在辖区内四处赶场子,连续三四天回不了家是常事。
工作如此辛苦,不少人为王逸哲“不值”。可外人并不清楚,王逸哲之所以毕业时选择铁路,是因为他从小耳濡目染,早就立志在事业上超越自己的父亲,也要为铁路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铁路的现代化建设出份力
作为王逸哲心目中的英雄,王志宏不像儿子那样从小就是学霸,但他的成就却是公认的。1989年,王志宏从南方冶金学院(现为江西理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饶机务段设备车间,成了一名维修工。这个工种在机务段属于后勤保障力量,远不及火车司机那般耀眼。但是,王志宏却不满足于每日“修修补补”、穷于应付眼前,而是一有空便开始琢磨着如何让老设备“焕发青春”。时间久了,他的名气居然传到了当时的南昌铁路局科研所。科研所领导专程前往上饶车务段实地考察他那些QC成果,并想方设法将他给“挖”了过去。
事实证明,求贤若渴的科研所领导并没看走眼。王志宏这个当年其貌不扬的设备维修工,如今已是一位拥有5项国家专利的高级工程师,并被评为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度专业拔尖人才。他的知识和才华,在2006年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那场史诗级的改造大会战中,王志宏独立设计了便捷安全又可靠的铁路桥梁起轨拨道装置、快速轨距调整机具和单螺栓转动式袖珍型轨距调整器,取代了传统施工机具,填补了铁路桥梁专用轨距调整机具的空白,切实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
浙赣铁路重新焕发了青春,继续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着力量。在它身旁,跨时代的沪昆高铁又以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建成通车。在那凝聚了无数国人智慧的高铁养护技术里,也有王志宏的一份贡献。沪昆高铁通车之初,更换一块长轨与长轨间的胶接绝缘板,十几个人得干上两个小时。王志宏听闻此事后,多次跟班作业调研、认真琢磨相关技术要求,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构思精巧的胶接绝缘夹板拆卸机具。同样拆一块板子,4个人使用这种机具,最多20分钟就能干完,效率提高了10倍。这套机具的原理样机在试验现场征服了所有人。一位工务段负责人啧啧称奇之余,竟当场拍板,强行将这部原理样机“截”了下来。
咱家的根在铁路上
为了中国铁路的技术进步、为了千里铁道线畅通无阻、为了广大旅客能安全出行,王志宏加班、熬夜、顾不了家是常态。王逸哲小的时候,曾不解地问父亲为啥要这么拼命,王志宏告诉他:“你爷爷说过,咱家的根在铁路上,天下哪有树根不向枝干输送养分的道理?”
王逸哲的爷爷名叫王有根,是一位1958年入路的老职工。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1961年成为了上饶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从此,王有根穿着“油包衣”、拎着当年铁路职工标志性的“腰子饭盒”,驾驶蒸汽机车往返于浙赣铁路金华至鹰潭区间。从驾驶“万国牌”旧杂式机车,到开上国产跃进型机车,脚下的钢轨从每米20公斤的轻轨逐渐进化成每米43公斤到每米50公斤的重轨,王有根胸中那种当家做主人、见证祖国喜人进步的自豪之情,是外人难以体会的。哪怕是年岁大了,不得不从司机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王有根仍然扎根在铁路,继续在后勤部门忙碌。
王志宏小的时候,常缠着退乘回来的王有根讲铁路上的逸闻趣事和沿线各地的风土人情,每每听得心驰神往。王有根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时,经常语重心长地教育他:“孩子,只有在新中国,咱们普通百姓才真正活得有个人样。咱们工人才处处受人尊重,不再低人一等。你长大了,也要好好干1
铁路寄托家国情怀
等王志宏真正懂事了,他才明白父亲王有根那些有关旧社会的惨痛记忆,大部分来自爷爷王文学的亲身经历。
1932年,王文学参加了震惊中外的“1·28”淞沪抗战,并光荣负伤。伤愈后因腿脚不便,不能再上阵杀敌,他只好惜别了那支威名赫赫的抗日队伍。此时,恰逢浙赣铁路铺轨到了江西玉山,铁路急需各方面人才,王文学便应聘当了路警,并把家安在了玉山。
浙赣铁路是长江以南一条东西走向的交通大动脉。1937年全线通车时,正值全面抗战爆发。浙赣铁路便承担了运送军队、物资上淞沪前线,并将江浙企业、民众内迁的重任。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浙赣铁路成为关内唯一较为完整的铁路线。从海外运来的民生及军用物资由金华上岸后,通过浙赣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大后方,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王文学和千千万万铁路员工一样,冒着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不离不弃地守护着这条抗战大动脉的安危。
1942年夏季,侵华日军为摧毁中国空军设在浙江的前进机场,集中兵力发动了浙赣会战。战火纷飞中,王文学坚守岗位,直到最后时刻才奉命撤离。抗战胜利后,浙赣铁路仅存杭州至诸暨、江山至上饶两段线路尚能通车。1949年4月底,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王文学和同事们一道,毅然决然地成为人民铁路的一员,继续围绕着浙赣线贡献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工作之余,他没少现身说法,教育儿子王有根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对父子、四代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出一首饱含家国铁路情怀的动人诗篇。
本文图片由殷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