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腿医疗队
铁路资讯 2016-07-17 07:29:38 0浏览 作者:图一为李磊正在进行设备检查。
图二为张岩正在对轮对进行超声波探伤。
图三为李福海正在对轴箱 “听诊”。
图四为用于轴箱组装的新配件。
影 《守护者联盟》中那样身怀绝技的高手们,他们身怀十八般 “武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安全问题。
“解剖专家”李磊——轮对分解需要眼明手快
档案:李磊,男,46岁,工龄27年,检修车间轮对班组工长。
走进轮对班组,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每个岗位的师傅们虽然汗流浃背,但依旧干得热火朝天。正值暑运,为了满足旅客出行需求,郑州铁路局加开了不少临客。满足临客开行需要有足够的车源,因此轮对检修要及时。轮对分解作为轮对检修流水作业的第一道工序,关系着轮对检修工作的整体进度。
“现在我们有时一天要分解36条轮对,先把配件分解下来,然后进行清洗,像分解轴箱这一步需要拆卸7条螺栓,算下来每天要拆卸252条螺栓,再加上螺栓经常有锈死的现象,即使用电动扳手也非常费力。”李磊说。
轴箱是轮对的重要部位,为了保证它的安全,其前保护盖运用4条高强度螺栓进行加固,相比现在的电动扳手拆卸螺栓,是实实在在的体力活。
作为轮对班组的 “掌门人”,李磊除了要盯进度,还要盯质量。 “轮对检修主要有轮对分解、轮对探伤、轮对组装三道工序。轮对分解作为第一道工序,是故障排查的第一关,分解不但要手快,还要眼明。”李磊说。
为了确保每一个部位都能分解到位、每一个配件都能清晰干净、每一项参数都能符合规定,李磊手眼并用,每天像陀螺似的绕着50多米的流水线进行动态盯控和复查。
检查轮对分解质量时,他会盯着放置拆卸配件的桶,判断并挑拣出已经回收的问题配件;检查配件清洗质量时,他会用手去摸配件上是否还存在油污;测量数据时,他会将每一项数据精细到百分位……
“影像专家”张岩——轮对探伤寻找蛛丝马迹
档案:张岩,女,48岁,工龄30年,检修车间探伤班组工长。
张岩是周围同事们公认的资深美女。她刚参加工作时,只要师傅们机器一开,她准保第一个跑到跟前,俩眼紧盯师傅们的每一个技术动作,心里永远装着为什么。
她干活问、休息问、插话问、抢着问,不到半年,愣是把师傅们肚子里的学问 “榨”了个一干二净,成为同批入段最早获得国际一级探伤资质的实习生。
超声波探伤有点像在医院做CT,通过超声波在微机显示屏上的波形变化来判断故障位置。张岩每天早上在对微机进行精准校验后,便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拿着探头,在车轴金属面上仔细地来回探测,判断显示屏上哪些波形、 “红点”是一些部位应该出现的,哪些又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部位,并随之对轮对技术状态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虽然劳动强度看起来不大,但精神长时间高度集中,张岩往往浑身酸痛。
作为承载着万千旅客安全的客车之 “腿”,轮对上一个裂纹就有可能会造成断轴的危险后果,所以在检修车间有一个共识:探伤工说不能用的轮对,谁也不敢让用。这句话在说明探伤工作重要性的同时,也意味着探伤工有更大的责任。
如今的张岩,虽早已对轮对内部结构熟记在心,闭着眼睛就能画出轮对的几何剖面图,但由于金属内部的裂纹用肉眼看不到,只能通过微机屏幕呈现出的复杂 “密码”进行故障判断,有时微机显示屏也会出现 “真相”与 “假相”并存的情况。 “不让一条病轮通过、不让一条好轮报废。”相比于相信机器,张岩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技术。
“缝合专家”李福海——轮对组装也要聆音察理
档案:李福海,男,47岁,工龄27年,检修车间组装班组质检员。
在组装间见到李福海时,他蹲在跑合试验的轮对旁工作。跑合试验就是模拟列车运行时轮对工作的动态试验,试验无误后,轮对就可以上线使用了。
此时的李福海正拿起检车锤,将锤头放在轴箱处,耳朵贴在锤柄端,在那儿一直听着。伙计解释说,这是李师傅的 “绝技”。原来这是干了27年组装的李福海独创的 “摸、对、听”三字工作法中的 “听字诀”:用耳朵判断轴承内部的运动状态和质量。
组装是轮对检修流水线的最后一道工序,因此,组装班组质检员李福海也堪称轮对检修质量安全的最后把关人。
在伙计们看来,这个组装班组27年的 “元老”李福海在生活上是个心大、胆大的人,却唯独在复查轮对组装质量上“心孝胆也斜。 “能精确到0.001毫米的,坚决不精确到0.01毫米”。这是他从伙计到工长再到质检员一直秉承的座右铭。
转眼间,这三名 “守护者联盟”的高手们已经在各自的班组里工作了二三十年,他们用时间的长度,锤炼出技能的厚度,更彰显了责任的高度。以他们为代表的客车 “铁腿医疗队”一直践行着 “修车人想着坐车人”的工作理念,为旅客的安全保驾护航。
本文图片由王毅提供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