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春运“七十二变”——2016年全成都铁路局春运工作综述

铁路一线   2016-03-08 09:23:52  0浏览 作者:下转二版

本报记者唐洁

《人民日报》最早出现“春运”一词是在1980年,那年也是一个猴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急速递增的外出务工人员与十分有限的铁路运能形成了十分明显的供需矛盾,旅客们只能在“猴急”的状态中经历一次又一次春运,春运也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转眼36年过去了,又是一个猴年,路局春运已历经了“七十二变”,从购票之变到运能之变、从出行之变到品质之变……每一个变化都丰富着旅客的出行选择,实现着从“猴急”出行到从容出行的转变。

变化之中,路局猴年春运指标也像孙悟空驾上了“筋斗云”,噌噌噌地往上窜。春运40天,全局发送旅客2885.8万人,同比增长24.2%,单日旅客发送量连续19天超过去年春运最高峰,实现了旅客发送量和客运收入增幅全路第一,并一举创下了四个历年之最:客车开行对数、节后加开列车数、单日旅客发送量和短途旅客发送量创历年之最。路局春运指标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可谓厚积薄发,源自数十年来春运工作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科技手段改变春运“画风”

一张春运火车票不仅承载着旅客对回家的渴望,更承载着旅客对春运的回忆。上世纪50年代,火车票还只是用马粪纸制作的,然后从硬纸票、软纸票再到如今的磁卡票,每一次改变都体现着科技的进步。

车票的变化伴随着购票方式的改变和铁路的发展,在实施实名制购票后,12306网站、电话、手机、自动售取票机等购票渠道逐步打开,有效地分散了购票人群。今年春运,全局互联网和手机购票比例达到56.6%,同比增长9.3%。尤其是使用手机客户端订购票比例增大,占到购票总数的35.7%,同比增长达22倍之多。

“那时排队买票就跟打仗一样,怕有人插队,还得抱着前面人的腰,更别说天气不好的时候,想想都觉得难受。”62岁的胡政明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购票场面时感慨地说。

从以前劳心费力通宵达旦排队等候,演变成如今随时随地用手机点几下即可买到,这让售票窗口前旅客日夜排长龙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当年的“长队”变成了无形的“信息流”和“大数据”。为此,路局还专门在成都、成都东、重庆北、贵阳、达州及互联网换票量较大的车站设置了“急客换票专窗”,满足开车前40分钟内到站旅客的换票需求。

除了售票厅和代售点的“画风”变了,车站广场和候车室的“画风”也在变。

因为对路线不熟,归心似箭的旅客总会提前一两个小时赶到火车站候车。如今,路局官方微信平台“西南铁路”和“铁有用”在及时发布春运信息的基础上,推出了“火车站查询导航”功能,覆盖了局管内136个主要客运办理站及全国省会城市车站,为旅客提供在线查询定位火车站、公交驾车导航、咨询电话拨打等服务。

“以前坐车心里没底,不知道去火车站怎么走,就怕把时间耽搁在路上了。”旅客林帆说。现在有了这样的“好帮手”,旅客出行变得胸有成竹,不用再去车站广场和候车室“打拥堂”了。检票进站也从人工变成了自动,数个检票闸同时开放,只需刷一下车票便可进站,大大缩短了等候时间。

“给你点份回锅肉套餐哈,四川人都喜欢的。”D5186次列车上,一位旅客打开“成都铁路12306”微信平台订餐网页,一边端详着图文并茂的餐谱,一边帮身边的朋友点餐。为了给旅客提供更好的旅行体验,今年春运路局推出了微信订餐服务,旅客通过手机可轻松选择心仪的盒饭,乘车时会有工作人员在约定的时间将盒饭送到座位上。

票好买了,路好找了,车站也没有以前拥挤了,进站也顺当了,就连吃饭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都是旅客看得见的变化。 (下转二版)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