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草原铁路上的火车司机逯星海

铁路一线   2013-06-05 12:18:16  浏览 作者:潘龙姜 成龙

他们被称为奔跑在钢轨上的“铁马”,过着“车上—单位—家里”“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他们亦被称为北方的“大车”,牵引着一列列万吨“煤龙”,整日忙碌在草原铁路运输大通道上;他们不论寒来暑往,不管冬运春运,都阻挡不住车轮滚滚,都遮盖不了安全的印记。45岁的集宁机务段电力机车司机逯星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逯星海家住集宁市区,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单位和机车上度过,平日很少陪父母、照顾孩子,每天回到家里倒头就睡,不分昼夜,睡醒了就等下一趟任务。

6月2日22点半,逯师傅与副司机小刘各背一个黑色工作包,穿一身深蓝色作业服,趁着皎洁的月光,又一次踏上了新的乘务旅程。从呼和南站门口到出勤调度。这条20分钟的路,他已经走了21年。

“指纹登记,酒精检测,打运行揭示卡,抄运行答示。”一系列出乘前的准备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在出勤口领取了运行揭示单,“这上面是这趟车运行时的注意信息,那里是施工地段,那里需要减速,这些细节我都需要好好记住。”逯师傅边说边与徒弟小刘一丝不苟地核对着路况信息。

到达接车地点后,小刘一手拿着手电筒,看机车走形部、摸轴温、检查机械间。而逯师傅一个箭步登上机车,进行简略试验,“主要是了解机车的性能是否良好,管路是否畅通”。一切准备妥当后,一列韶山4G型电力机车缓缓地连挂在逯师傅驾驶的和谐1型电力机车上。

“呼和南站至十八台站这一段是长大坡道,部分区段坡度达9‰,一个机车动力不足,需要两台机车齐心协力才能拉上去。坡道陡,也给操纵增加了难度,有可能发生空转、坡停、甚至“掉坑”的危险。”

“出站信号绿灯好了”,一声令下,逯师傅驾驶的万吨巨列缓缓地启动了。

“绿灯,通过;黄灯,减速;绿黄灯,注意运行……”一路上逯师傅“上看接触网,下看线路,前看信号,后看列车运行情况,中间盯着监控器;左手闸,脚底刹,右手比划,嘴里喊着口号。”任何一个标准化作业细节他都按标作业

“道岔注意!”“通过信号!”“后部瞭望!”“禁止双弓!”随着路况的变化,不时传来他俩响亮的呼唤应答声。这是一项标准化作业流程,既是安全提示,也是防止犯困打盹。

施工段、弯道、列车交汇、隧道、桥梁、红灯、黄灯、黄绿灯、绿灯……种种情况,逯师傅都及时鸣笛、变速、联系车站。

凌晨2点多,列车到达了十八台站,韶山4G型电力机车光荣地完成了它的牵引任务,与逯师傅值乘的机车分离了。

趁着停车间隙,逯师傅打开了那个黑包,除了各类规章、专业书籍外,里面装的是饼干、方便面、面包、牛奶之类的食物,说:“饿了吧,吃点东西。”他笑着说:“每次从出勤到退勤一般都要七八个小时,有时候要持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没有周末,上车一般都会备一些干粮,但我们原则上是少吃少喝,尽量减少上厕所。”

“整夜不睡,你是怎么克服的了?”“其实没啥诀窍,想想一列火车,拉着上千万的物资,还敢睡吗?”

凌晨2:30,逯师傅驾驶的机车在夜色又缓缓移动了,整整一夜,早上6点57分列车安全到达了湖东站,逯师傅带我们去了食堂,简单吃了些之后,逯师傅和小刘去公寓休息了,笔者也结束了短暂的采访。而逯师傅和他的同事们为了铁路的安全和畅通,仍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这条货运干线上。

望着远方被朝霞映红了的铁道线,听着深沉而厚重的鸣笛声,一股敬慕之情油然而生。(潘龙姜 成龙)

  • 火车司机怎么上厕所?
  • 一个火车司机的月光宝盒
  • 一家三代的火车司机情缘
  • 集宁机务段验收员检查机车轮对检修质量
  • 火车司机的救人故事
  • 汉江边有一群火车司机“救援队”
  • 成都铁路局成都机务段:火车司机的年三十
  • 成都铁路局成都机务段火车司机值乘途中的特殊年味
  • 阳安线的“村村通”火车司机
  • 党员火车司机的跨年之旅
  •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