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事业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铁路一线 2019-08-20 20:54:57 176浏览 作者:王强沙漠自古就有“人类禁地”、“死亡之海”之称,土地荒漠化更是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沙漠,成了影响生存、阻碍交通的“沙魔”。
包兰铁路自1954年开始勘测设计,到1958年8月1日全线开通运营,历时4年。自那以来铁路治沙人与风沙搏斗近60年,保障了包兰线的畅通无阻,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治沙奇迹。
从腾格里沙漠的上空,俯瞰沙漠南沿的一条绿色林带,那无疑是包兰铁路穿越沙漠形成的绿色长廊。它一直向东北延伸,穿越乌兰布和沙漠与库布齐沙漠边缘。在跨越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包兰铁路,有这样一群战天斗地,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治沙人。他们从上世纪50年代就扎根在沙坡头一望无垠的荒漠上。与风斗,与沙斗,开创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和历史先河。被称为腾格里沙漠的“降魔人”。他们用双手,造就了一片享誉世界的神奇绿洲,培育了坚守、创造、团结、奉献的沙坡头“麦草方格”精神。
上世纪50年代,穿越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建成通车,治沙护路大军吹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号角。国务院组织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在沙坡头流动沙岭段研究治沙,并于1956年成立了国营中卫固沙林场,1972年由宁夏中卫地方政府移交兰州铁路局。从那时候开始铁路人向沙漠发起了挑战,经过无数次失败和反复研究、实验,最终发现采用麦草在沙地里扎下1米×1米的方格能够固定住流沙,植被存活率大幅提升。同时他们还发现麦草方格具有周期性腐烂的物理特性,在扎下4至5年后由于麦草的腐烂需重新补扎,历经风吹、日晒和雨淋,渐渐腐烂的麦草风化为珍贵的沙结皮,锁住了流沙,降服了“沙魔”。
如今,新一辈治沙新人从老一辈手中接过铁锹,接过“麦草方格”技术,继续担负起治沙护路的重任。为继承铁路治沙人的优良传统,中卫工务段每年组织干部职工及家属近百人,在包兰铁路沙坡头区段进行义务植树活动。今年,他们将精心选取的240株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的樟子松,种植在包兰铁路北侧的沙坡头一带。
现在的沙坡头被誉为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因沙漠与黄河相互映衬而成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更因铁路部门保护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以“植树造林滋沃土,防风固沙保畅通”弃我舍谁的精神,成为世界治沙工程的典范而举世瞩目,继续创造治沙奇迹。
治沙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让沙漠这个聚宝盆向人类贡献出万世不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年轻的朋友们!赶快参与进来吧!有志者,事竟成。为了祖国西部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沙银山”的党中央号召,为了促使沙漠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愿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于人类的研究、治理、利用、开发沙漠的洪流中!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