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小时到四十二分钟

铁路一线   2019-06-25 13:04:26  0浏览 作者:

“没想到铁路发展这么快,从烧煤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列车,中国铁路的发展让人难以想象。”在机务系统干了40年的老铁路人朱文海由衷感慨。他见证了火车时速从30公里到300公里的变迁。

时光追溯到1969年,20岁的朱文海从铁路司机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柳州机务段,成为一名火车司机。从司炉到副司机、司机、车间主任,朱文海的岗位不断变化,伴随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

刚到柳州机务段,朱文海从司炉干起。那时候都是蒸汽机车,朱文海的工作就是一锹一锹往蒸汽机车的炉膛里添煤。“开蒸汽机车特别苦,一趟车下来要铲近10吨煤,冬天衣服也会被汗水浸湿。”朱文海说,“蒸汽机车四面通风,开起来一身煤,下班后,全身都是黑乎乎的,只有牙齿是白的。当时有一句形容司炉的玩笑话,远看像捡破烂的,近看是机务段的。”

最开始,朱文海值乘的是时速30多公里的前进型蒸汽机车,担当柳州至黎塘的货运任务。柳州到黎塘120多公里,跑一趟需要4个小时。那时候是单行线,通信设备也没现在发达,铁路区段信号是站与站之间的,货车与客车交会时必须避让客车,常常在交会站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直至客车经过。由于值乘时间长,他每次出乘都带着铝饭盒,装上米,放进蒸箱里蒸,利用站停时间争分夺秒填饱肚子。

当时柳州机务段实行包乘制,司机退勤后还要完成机车检查、给油、擦车、保养等作业,工作量大。朱文海每次退勤回来洗车都特别用心,把每一个零部件、角落都擦拭得没有一点油污、锃亮锃亮的。

“尽管火车司机岗位很辛苦,但是我很珍惜这份工作,而且打心里挺自豪的。”朱文海说,“当时,火车司机的社会地位挺高的,那时候中国老百姓还是凭粮票、肉票生活,普通老百姓的粮票只限在当地使用,火车司机却可以领取跨市、跨省的粮票;即使排队买肉买粮,都是火车司机优先。”

随着铁路运输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东风型内燃机车逐渐替代了蒸汽机车。和蒸汽机车相比,内燃机车驾驶室干净,夏有风扇、冬有暖气,司机室里还可以观察到运行前方的线路情况,驾驶室内机车信号和钢轨上的地面信号更是司机的“千里眼”,列车行驶时的噪声和颠簸感也减轻了很多。

“和现在自动化机车相比,过去火车安全行驶全靠人力。”朱文海说,过去一趟车要3个人一起搭班,其中司机长和副司机全程都要把身体探出去瞭望,检查信号和前方路况。“现在机车操作也变得更加简单,信号全由电脑控制,司机更多是查看监控仪表,退勤回来身上都是干干净净的,制服笔挺,怎么看都有范儿1朱文海套用时髦的话说。

1984年,朱文海从跑车一线下来,走上管理岗位,当上车间主任,直至退休。如今,70岁的他时不时回到柳州机务段看看,回想曾经难忘的岁月。当听说如今坐动车从柳州到黎塘最快只需42分钟,朱文海喜笑颜开:“没能开上动车是我的遗憾,但赶上高铁时代,看到大家都能坐上动车,我又为自己是铁路人而感到自豪。”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