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人铁”情
铁路一线 2019-05-17 08:25:46 0浏览 作者:我习惯称之为“人铁”我结识《人民铁道》报是在32年前。1987年,18岁的我入路参加工作,结识了这份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名、与共和国同龄、新中国第一张全国性行业报——《人民铁道》报。从此,与这份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年,我怀着无限的憧憬,被分到工区当线路工。到了工区,我看到的是破旧的瓦房,大树下的预制板、旧水泥轨枕上坐着两排身穿劳动布工作服的职工正在吃饭。那时,乘火车从许昌到郑州,80多公里中途要停7个车站,得坐一两个小时。养护线路用的是大锤、撬棍,大部分工具都是职工自己动手做的……每逢夏季黄河主汛期,职工们还要提前拆除黄河铁路大桥两边的人行道进行抛石护桥作业。
应该说,在1994年前,我与《人民铁道》报(我习惯称之为“人铁”)的缘分更多地体现在读报、学报、用报上。与铁路有关的各类新闻是我的精神大餐,铁路的发展变化、全路各种重要会议、领导讲话精神是我和工友进行政治学习的素材。向“人铁”投稿?当时的我觉得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然而,作为一名爱好写作的线路工,我闲暇时喜欢“爬爬格子”,写一些稚嫩的文字投给报刊。1993年,以工区一名优秀职工为原型的微型小说《“麻秆儿”》在铁路分局文联报纸上发表后,练出胆的我开始向“人铁”投稿。1994年9月13日,“人铁”2版首次刊发我的“豆腐块”——393字的小通讯《抢修救灾线路》。我欣喜若狂,将其仔细地剪贴在发稿本上,视若珍宝。
如今,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发展一日万里,铁路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工区盖了功能齐全的楼房,院内地面硬化,屋里窗明几净、设施齐全,会议室、更衣室、宿舍、餐厅、卫生间一应俱全。经过6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普速列车时速已达160公里,高铁列车运行时速更是高达350公里。如今,从许昌到郑州,乘高铁列车只需二三十分钟。这些变化对我来说历历在目。
1995年,我被调到段机关从事宣传工作,与“人铁”的关系更“铁”了,读报、研报、投稿成了我的主要任务,讴歌铁路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的重要使命。20多年来,我的数百篇稿件被“人铁”选用刊发,见证了铁路发展,也记录了自己的付出。发稿不多,但每篇都是精心之作,故敝帚自珍。
从几十年前的有缝线路,到超长无缝线路;从几十年前工务作业使用的洋镐、叉子、杠杆叉“老三件”,到如今养护高铁轨道使用的电子道尺、扣件巡检仪、安伯格轨检小车及各种现代化大型机械作业车……作业环境变了,养路工具变了,养路人爱路护路的责任没有变,一代代郑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征程中奋力抒写新时代的新篇章。而我,也会继续拿着自己的笔,努力讴歌属于每个铁路人的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铁路人。
正值“人铁”70岁生日,半百之年的我祝愿古稀但依然青春的《人民铁道》报前程似锦!
供职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桥工段融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rmtd70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