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工区的责任与担当

铁路一线   2017-07-06 15:34:53  0浏览 作者:

7月3日8时40分,与上一班工作人员交接完,安康电务段信号工王瑞背上工具包,与另一名工友彭国俊三步并做两步,朝对面山坡走去。王瑞介绍说,他们驻守的地方共有5条线路,全部为新改造线路,其中有3组1/18可动心轨重型提速道岔,担负襄渝线客货列车分离和阳安线上下行运输任务,属于关键行车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可能影响整个安康铁路枢纽的运输生产。

两个多月前,安康铁路枢纽改造主体工程完工,共新增36组道岔。按照惯例,新线路、新设备开通,需留人值守。于是,安康电务段成立了临时工区。王瑞和另外3名职工自告奋勇,在股道边支起帐篷,24小时驻守在一个叫黄沟的地方,分成两班,每班2人。几天后,一场大雨突降,职工们迫不得已从山上搬到山下,租住在附近的一户农民家里。

1/18道岔全长69米,由5台转辙机驱动牵引。在信号设备“大家庭”里,它结构复杂、科技含量高,在安康电务段属首次使用。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平稳度过设备磨合期,临时工区的4名职工和工务职工一起,临时开挖了一条近1米宽、300多米长的便道,从沟底直通山顶。他们从几十米外搬来石头,在两条水沟处搭起便桥。在自力更生、改造驻守环境的过程中,几个人的脚板、手掌心都磨出了水泡,胳膊晒脱了皮。

7月3日9时20分,经过40分钟跋涉,他们来到防护网门外,等待着“天窗”点。这天的任务是在90分钟内,完成5组、共19台道岔转辙机的检修任务,因为只有2个人,除防护人员外,实际只有1人作业,且作业区域跨度较大,时间显得十分紧迫。

太阳当空照,没有一丝风,哪怕不干活,豆大的汗珠也直往外冒。30分钟后,“天窗”提前给点。负责检修的彭国俊麻利地走上股道,拧螺丝、开盖、看缺口,一气呵成。在叉心处,他俯下身子,用卡尺测量完道床、道岔几何尺寸,将各种参数详细记录在《值班日志》上。一组道岔还没看完,他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湿了。

王瑞说:“每天作业‘天窗’早晚各一个。我们下一个‘天窗’从19时开始。山里蚊虫多,等检修完,裸露在外的皮肤被叮咬得到处是包,痒得难受。”

前不久,安康电务段党委书记李盛利到临时工区慰问驻守的职工。全段像黄沟这样的临时工区共有3处,4月下旬以来,驻守人员发现、消除设备隐患50多处,应急出动6次。目前,职工已为所有1/18道岔安装了缺口监测、自动涂油和视频监控装置,保证了新设备在暑期高温环境下的安全运行。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