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原有线路的变迁
上海铁路局 2015-10-16 15:58:46 199浏览 作者:湖1949年前,途经安徽省和省内的铁路,有津浦、陇海、淮南、水蚌、宁芜、皖赣等6条线路。
津浦线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中国南北第一通道津浦线,全长1009.5公里,其中在安徽省境内的里程有292公里。这段线路北起桃山集、南至乌衣,共39个车站,贯穿宿州、蚌埠、滁州等7个市县,与后建的水蚌、符夹两条支线相连。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初期,每天仅开行客车3对、货车4对,最高时速30多公里;较大的蚌埠客运站是芦席棚候车室。1949年后经过不断更新改造,到1978年已建成国家Ⅰ级标准复线,铺设无缝钢轨,沿线设备、车站、机车、车辆都先后得到了更新,每天开行客车近40对,货车80多对,为通往华东地区的第一通道。
陇海线横贯中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线,建于1913年,全长1759公里,在安徽境内共72公里。这段线路东起刘套、西至赵屯,共9个站,穿越砀山、萧县两个县。1960年建成符陇联络线(符离集至夹河寨)。1983年陇海铁路按国家Ⅰ级干线标准修建复线,铺设无缝钢轨,更新主要设备,运输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1989年后每天开行客车20对、货车48对,与符夹线相接,促进了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淮南线安徽省境内的淮南线北起淮南,经合肥、巢湖至裕溪口,全长214公里。1934年7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为淮南煤炭外运,投资506万元兴建此线。1936年月1日全线通车,沿线设20个站,初为淮南煤矿专用铁路,隶属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淮南铁路局。1937年被国民政府宋子文财团开办的“中国建设银行”买去70%的股票,遂成私营企业。1938年7月,日军为加快掠夺煤炭资源,拆除水家湖至裕溪口线路,改建水蚌铁路,使九龙岗、大通煤炭经津浦铁路运至浦口。1945年后,被日军严重破坏的淮南线分段修复,1949年9月始全线通车。1957年进行全面技术改造。1959年9月新建芜湖至裕溪口铁路轮渡,与宁芜线相连接。1979年开工修建淮南复线,1989年底淮南至合肥段实现复线运营,合肥至裕溪口段复线工程预计1993年底完工。现淮南线正线长280.2公里,纵贯江淮,北接阜淮线,中连水蚌线,南端与皖赣、宁芜、芜铜线连接,将皖北皖南连接起来,成为华东地区第二通道(商丘—芜湖—杭州)的重要区段。沿线大小车站33个,每天开行客车18对,货车24对。由省会合肥开行的客车直通北京、上海、成都、厦门等地。货运以两淮煤炭为重点,自裕溪口下水过江,经芜湖接皖赣线运往浙江、江西等地,有利于津浦铁路运输分流。
水蚌线安徽省境内的水蚌线始建于1942年春,是联接津浦线和淮南线西线的联络线,自蚌埠站岔出,西至水家湖站,全长62.5公里。可使淮南矿区煤炭直接经津浦铁路运至浦口。1942年6月1日全线通车。1945年日军投降时将该线全部破坏。1946年国民政府因陋就简仓促修复水蚌铁路,勉强维持通车。1949年后,国家对水蚌铁路数次进行技术改造。1976年津浦铁路蚌埠区段站(即蚌埠东站)使用后,水蚌与津浦两线互换货车,可由蚌埠东站出入,减轻蚌埠站压力。水蚌线最大通过能力为75对,成为两线联络的咽喉地段。
皖赣线是安徽省修筑最早的铁路之一,北起芜铜线火龙岗站,南至贵溪站。全长549公里,在安徽境内长342.5公里。早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即开始动工,后经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分段修筑,到1937年10月全线铺轨分段通车。1938年为阻碍日军侵华,国民政府下令拆除,皖赣线遂成历史陈迹。1955年铁道部工程局按国家Ⅱ级干线单线行车标准,重新进行全线勘测设计。1970年3月开始施工,1981年全线铺轨接通,1982年10月1日临管运营,1985年6月1日正式运营。全线施工广泛采用新技术,1986年被铁道部命名为甲级优质工程。皖赣铁路北接宁芜、淮南线和长江水路,南接浙赣、鹰厦诸线,纵贯南北,沟通苏、皖、赣、浙、闽诸剩过去江北地区运往赣、闽的物资大多从沪宁、浙赣线绕道而行,现经皖赣线可缩短运程300公里。目前每昼夜通过40余趟列车,有“华东经济走廊”之称。
宁芜线自南京东站至芜湖西站,全长113.3公里,在安徽境内长56公里。宁芜线前身是江南铁路南(京)芜(湖)段,始建于1934年,由江南铁路股份有限公司集资300万元,于1934年7月27日开始测量,8月24日开工,次年5月15日全线通车。1936年4月1日开通上海—芜湖直达客车。1937年12月中旬,江南铁路全线被日本“华中铁道株式会社”统辖。1945年抗战胜利后,江南铁路公司枪修京芜段修复通车后两个月,国民政府命令借用江南线100公里钢轨及枕木,用于抢修津浦线,江南铁路名存实亡。1948年1月江南铁路公司多方筹款,从美国购进新旧钢轨及钢皮车10辆,同年9月10日修复通车。1949年4月江南铁路京芜段正式确定为宁芜铁路线。宁芜线的通车沟通了皖江地区与华东各地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