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铿锵,有他汗水和智慧的回响——记“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模范中铁二十三局二公司杨景霜
铁路职工 2019-12-20 10:21:05 155浏览 作者:舟自横加深对杨景霜的了解,以及了解之后油然而生的敬佩,是在当时绥芬河铁路货场扩能改造工程的建设现常那是骄阳似火的八月。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劳动者和我们这些采访者,都是汗流浃背。杨景霜俨然是一位工程师,颇为内行地讲解着工程和机械术语,并不时地领着我们,寻找镜头的最佳角度。他的每一句重要提示,后来都变成了新闻报道里最鲜活的部分。
对于铁路建设工程,他是轻车熟路。
对于党建和新闻报道,他更是行家里手。
他,就是中铁二十三局集团二公司哈牡项目部党委副书记杨景霜。
关心体贴激发职工内动力
一个人的成长与取得累累硕果,就像一粒种子,离不开肥沃的土地——环境的滋养,和内在的对理想的追求。投身铁路建设,他找到了实现个人抱负的契合点。他对此深有感悟,并从关爱职工生活入手,以此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单位里,人人都知道杨书记是个热心肠,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有了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杨景霜立足于自己的工作角度,全方位协调,体谅下面工作人员的苦衷,传达上层领导的工作策略,在他的周围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向心力。
针对职工常年施工在外无法照顾家庭生活的实际,每当员工家庭有红白事、发生矛盾、生病住院或出现突发性事件,杨景霜都及时到场,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每年春节,他都奔波在省内外走访困难职工家庭,送去组织的关爱。先后三次组织为患重病职工或家庭成员捐款,形成了互帮互济,一人有难、大家相助的良好风气。他从关心职工冷暖入手,不断改善工地生活条件,在行政的大力支持下办好工地小食堂、小宿舍、小浴池等生活服务设施。建立了工地职工之家、图书角,购买了台球桌、乒乓球台等文体活动用品和各类书刊,定期组织开展球棋类比赛及游园活动。为了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他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化人才,定期举办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征文等活动,推动了项目文化建设,为职工创造了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起到了稳定队伍的作用,增强了集体吸引力。他积极与当地新闻单位、医院及有关村屯搞好地企共建,配合行政为村民修渠铺路,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地企关系受到广泛赞誉。
项目部物资部部员何永超父亲因病突然去世,母亲承受不了失去亲人的打击,患心梗住院做支架,作为独生子的小何既要照顾生病的母亲,还要默默承受精神上的巨大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一度情绪低落。杨景霜登门拜访了解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春节期间陪同公司党委书记王利民看望其在家养病的母亲,送去慰问金,嘱咐其母亲安心养病,有困难找组织。日常生活中杨景霜经常找小何谈心,了解家庭生活情况和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建议他所在部门领导适当给予调休看望母亲,并鼓励他振作精神,承担起干好工作和照顾好家庭的重任,使其深受感动工作更加勤奋努力,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实际行动感谢组织的关怀。如今不仅成了部门的业务骨干,还荣获了局集团六好党员标兵称号。
创新载体打造品牌有作为
党建工作,只有求新求活,才能不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杨景霜以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进取心,就像一条小河,永不间断地吸纳更多的溪水,最后以澎湃之势,奔向党的伟大事业的大海。
从哈尔滨到绥芬河400余公里,针对施工点多、线长、流动分散,他摸索出小型、分散,灵活务实的工作方法。创建了兼职党建联络员制度,在解决“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上探索创新,使支部日常工作有了“抓手”,既为兼职支部书记“松绑”,又培养了后备人才。为了解决工地党员分散、不易集中的难题,建立了党员学习微信群、QQ群,让工学矛盾迎刃而解。
围绕“项目所需、组织所能、职工所愿”,杨景霜善于学习专研、总结创新,不断丰富党群工作载体,打造工作品牌,展示了党群组织的作为。抓住施工生产的关键节点,把创岗建区活动与劳动竞赛有机结合,常年组织开展“三保两创”重点工程立功竞赛活动,党员率先垂范,覆盖安全质量、工期进度、创效创誉全过程,人人肩上扛指标,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促进了项目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业主全线推广了他总结的《强机制、严考核、重实效,推动劳动竞赛上台阶》经验。他把二次创效和增收节支融入到项目日常管理之中,开展的“我为项目献一计”活动,为管内工程扭亏和创效做出积极贡献。组织开展节日庆祝、地企联谊、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形势任务和廉洁从业教育、党员公开签名承诺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长流水不断线,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打造了党建品牌,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今年被局集团党委授予“示范党支部”称号。
在提升项目文化“软实力”,传播正能量上尽心竭力,杨景霜策划的项目文化长廊,党(企)务公开栏、阅报栏、宣传橱窗、职工之家,编辑的《今日牡绥》、《滨绥之声》小报,已成为职工学习和开展活动不可或缺的阵地,架起了项目与员工之间的连心桥,成为凝心聚力的精神食粮。抓实职工之家建设,各施工现场和生活区醒目的彩门、统一的标识、迎风招展的彩旗、整洁的四合院,无不体现项目的文化底蕴,展示了特色项目文化,增强了企业的内力,被评为中国铁建企业文化建设优秀项目部。
勤学善思砥砺前行终有成
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新闻行业内人人尽知的道理。而在杨景霜看来,新闻要想有高度有亮色,还需要一双慧眼。
杨景霜写出的文字,拍出的照片,在一些新闻单位里有口皆碑,其质量和专业水准不逊色于职业记者。
37年的业余新闻写作,浸透的是他辛勤汗水和执着的追求,在兴趣和责任的驱使下,他从线路工成长为企业的优秀新闻报道骨干。
1982年,杨景霜来到齐齐哈尔铁路建设集团公司当上了一名线路工。工程队南征北战、四海为家、顽强拼搏和吃苦奉献精神出乎他的预料。因此,他萌发了宣传一线工人的念头。当时,工程部门的工作和食宿条件都很差。他抬钢轨、扛枕木、打砟石,每天风吹日晒干完活都是筋疲力尽,更何况30多人住在采光差、潮湿的帐篷里,在这种条件下写稿的困难可想而知。当同龄人沉醉于跳舞、看电视、打扑克等娱乐打发时光时,他却专心地学习新闻写作知识,日复一日的坚持写稿。可是,当初的几十篇习作投向报社却石沉大海,随之而来的是好事者的冷嘲热讽……
在挫折面前他不气馁,而是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逐渐地发现了学习的“拐棍”,在虚心向老前辈求教的同时,自费订阅了10余种新闻写作报刊,读书、看报、听广播是他业余时间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从中吸取营养。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3月2日,他撰写的消息《责任到人头、工具不再丢》终于见诸报端,而后便一发不可收。连续三年进入哈尔滨铁路局通讯员发稿量前三名,对于工程系统的通讯员在以运输报道为主的媒体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此,他先后四次在哈尔滨铁路局、齐铁工程处举办的优秀通讯员代表会议上介绍经验。
“干一件工程,交一方新闻界朋友”。每到一处施工,他首先拜访的是当地新闻媒体,沟通交流、赢得支持,打开社会了解企业的窗口。至今他仍然保持与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满洲里、阿荣旗、绥芬河等地新闻界朋友的联系,为宣传企业创造条件。
宣传企业、服务职工是通讯员的责任。他为黑龙江工人报写稿20多年笔耕不辍,他写作热情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得到报社领导的认可。为此,该报社曾在公司建立了当地的唯一一家记者站,他被聘为记者站站长,为企业的对外宣传搭建了平台。2018年哈佳铁路开通运营前,他起早贪晚深入一线采访,联合省内外16家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跟踪报道,两个多月时间内仅纸媒发稿近百篇。接着他来到甘肃省甜永高速公路项目部,迅速与当地媒体建立联系,依靠全国县级媒体十强的当地电视台,通过新华社客户端现场云平台,对公司走出东北,挺进西北建筑市场,实现滚动发展,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直播,当天点击率达3万余人次,企业声名远播。
工程项目是展示新闻写作的大舞台。他曾工作过的项目,工程规模大小不一,写作条件艰苦,可他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总结了手勤多记、脑勤多学、腿勤多跑、眼勤多看的“四勤”写做法。为了开阔视野、积累第一手材料,他每到一个新项目都创办工地小报,先后编发了《牡绥之声》《海满简报》《虹桥之音》等小报。同时他见缝插针,上一线、进班组,与职工广交朋友,留心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近年来在各类媒体见报稿件以百分之十速度递增,所在项目的对外宣传报纸有名、电视有影、电台有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37年来,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华网》等新闻媒体和《“三个代表”理论与实践》、《中国工会工作论文选编》等专业书籍发表新闻作品、论文、经验材料等万余篇。先后数次荣获优秀通讯员、“十佳”报道标兵、优秀记者站站长等称号。三次夺得黑龙江省新闻奖,其中通讯《寒凝大地冰霜日、正是施工挺进时》,还荣获了2010年度黑龙江省媒体十大优秀新闻报道奖和黑龙江省优秀新闻作品二等奖。
30多年寒来暑往,30多年孜孜以求,30多年砥砺前行。杨景霜先后获得“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模范,中国铁建劳动竞赛优秀组织者,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劳动模范、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六好党员标兵、对外报道先进个人等荣誉。
绥芬河货场改造工程、牡绥铁路扩能工程、哈牡电气化建设项目……无不留下杨景霜的身影。出行提速,列车飞驰,靠的是坚实铁轨的承载与托举。铿锵的铁轨里,有他汗水与智慧的回响。(舟自横)